成功传奇名人创业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08 16:40

创业路上,口水是武器,汗水是代价,泪水是学费!看看那些名人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激励自己。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些关于成功传奇名人创业故事,希望能够引起您的共鸣。

成功传奇名人创业故事一

大学生创业APP微信卖包子:营业额破亿

蒸笼掀开,水蒸气“噗”地一声涌了上来,瞬间将刘伯敏淹没。

这是2月14日,和善园包子铺在竹山路的新店开张不久,总经理刘伯敏在厨房里和厨师们度过了情人节。

竹山路的包子铺与和善园其他一百多家店铺都不同。这家店紧邻地铁站和市民广场,有可以用餐的大厅。刘伯敏对这家店极为看重,只要有客人来,刘伯敏就会驱车将他们带到这里。

它代表了刘伯敏的最新规划:开进社区,“让晨练结束的市民能第一时间吃到包子”。

此前,26岁的“包子哥”刘伯敏的策略以“新”著称。在南京城,他大力推广包子的互联网营销,强调“快节奏”为上班族服务,迅速占领市场。一年扩张后,他开始思考“节奏放慢”。

这是刘伯敏“做包子”的第二年,但他已经开始想到了未来:要做最好的中式快餐。

大三当上总经理

上午八点半,刘伯敏进入位于南京市软件大道三层的办公室。在会议室里,他拿出一张任务表。

“这个昨天完成了吗”,“完成了”,“好”,刘伯敏低头在纸上画下一个钩,而没有完成的事项,他会画下一个叉。

这些钩和叉,将成为员工考核的标准,墙上张贴的上个月员工考核表中,刘伯敏得分最低,“下属的表现,直接决定我的评分,评分低,说明下属有人做得不够好”。

刘伯敏有独立的办公室,但他几乎不呆在里面。例会结束,他坐到大厅的空工位,办公桌上,有一整套“微营销教学”光盘。

刘伯敏皮肤有些黑,头发吹得一丝不苟。社交的熟练程度,几乎看不出来是个26岁的小伙子。

2013年,刘伯敏来到和善园成为总经理,没人想到,这个新晋领导真正的身份是南京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

上任之初,刘伯敏不敢和同事多提起自己的身份,“怕他们不服我”。

刚接手,他将公司的管理结构改变成“线性管理”,只和四名总监交接,降低沟通成本。

他有自己的理念,“少谈人品,多谈人性”。

疯狂创业的大学生

新店考察期间,刘伯敏患上了重感冒。采访当天,他在医院匆匆输完液后,又回到公司处理事情。熟悉刘伯敏的朋友说,刘伯敏和读书时一样,都是拼命三郎。

“我童年太饥饿了。”他解释说。

刘伯敏是甘肃陇西人,父亲是代课老师,母亲卖水果补贴家用,“一毛钱的冰棍都吃不起”。

2009年,20岁的刘伯敏经过两次复读,考上南京工程学院,成了村里第一名大学生。他的学费是自己的打工钱加上父母跟乡亲拼凑出来的。

从大一开始,刘伯敏试遍各种兼职:洗盘子,发传单,开奶茶店……吃穿不愁后,刘伯敏开始不满足,“大学生创业不能是摆地摊,不然对不起大学生这三个字”。

机会出现在大二。刘伯敏带领团队参加了一次全国创业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拿到了二十万奖金。

他把团队八个人召集起来,“这二十万我们要全部拿出来开公司”。

同学们觉得这想法有些疯狂。经过协商,最终刘伯敏拿出十万分给成员,另外十万,他们创立了一个公司,卓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这是一家新媒体公司,负责帮企业用户开发APP、微信营销等。大二下学期刘伯敏的身份已成公司老总。

包子生产销售网络化

2月15日下午,仍在感冒中的刘伯敏参加了一个企业家沙龙。这是年底前本土企业家们的最后一次聚会。

刘伯敏习惯把公司事务安排在上午。下午,他会开着车参加南京城内的沙龙、讲座和聚会。

也常有人邀请刘伯敏为大学生们做创业讲座。刘伯敏给自己总结了几个关键词:脸皮厚、资源。

刚入大学时,刘伯敏长相老成衣着寒酸,在各类学生组织的面试中落败。他把初中时的“清秀”照片交到学生会,才被录取。但他们看到刘伯敏本人,“发现上当”。

刘伯敏表现努力,很快当上了学生会副主席。学生会的人脉,成了刘伯敏创业的最初资源。

卓远公司成立后,刘伯敏业务稀少,“困难时3个月发不出工资,在学校打两个菜,5份米饭大家省着吃。”

刘伯敏寻找各种企业家聚会,为公司寻找新项目和投资人。在一次聚会中,他结识了和善园创始人沈春龙。

“和善园”是南京老牌连锁包子铺,其靠口味来营销方式在竞争中已有些落伍。

沈春龙看中了刘伯敏的新媒体经历,认为他能带来新鲜血液。

对刘伯敏而言,也许是童年的饥饿太过深刻,他一直想开一家餐饮店。

两人一拍即合。刘伯敏将卓远托付给同事打理,自己到和善园担任公司总经理。

经过市场调研,刘伯敏决定瞄准都市年轻人。他对包子铺进行了互联网改造。

考虑到年轻人早餐时间少,刘伯敏开发了APP和微信预订包子渠道。年轻人可以下午在网络上预订包子并付款,第二天直接到附近的包子铺取预订好的包子。此外,还支持网上预约外送。

参考西方快餐店,刘伯敏投资七千万新建中央厨房,对面料和馅料进行标准化控制,保证了各店口味统一。

店铺选址方面,刘伯敏在微信中开放平台,顾客可在平台中上报可开地点,刘伯敏亲自带领人员考察,一旦决定开店,上报者可以获得数千元的奖励。

一年间,和善园在南京迅速扩张。刘伯敏接手时,和善园有70家门店,如今已经扩展到170家门店。

江宁合伙人

2月16日下午,听说照片要上新京报,他特地开车前往附近的理发店,要求店员为他整理发型,“这是要上报纸的,你帮我好好搞搞”。

刘伯敏关注时事新闻,他的偶像是李克强总理,“他有很多经济改革,也鼓励我们创业,不然的话,像我这样草根起家的想都不敢想”。

如今,刘伯敏依然在南京郊区租房,开一辆便宜的国产轿车。

想到当年学生时期的创业艰辛,刘伯敏在江宁区团委的帮助下创建了“江宁合伙人”联盟并担任会长。这一项目将分散的创业团队联合起来去承接大项目,变成小创业团队的桥梁。

身为总经理的刘伯敏仍认定自己是“大学生创业者”。尽管他带领的和善园,截至去年11月份,已有1.2亿销售额。按照包子行业至少10%的利润率来算,去年刘伯敏和他的团队净赚千万。

危机并非不存在。之前开的几家堂食包子铺,因为各种问题经营不善,新模式仍需试验。此外,南京市场已经饱和,和善园想要发展,必须进入苏南甚至上海。然而,上海餐饮业竞争激烈,刘伯敏仍苦寻突围之路。不过,刘伯敏仍拿出了“拼命三郎”的架势,“我不仅要把包子卖到上海,还要卖到北京,卖到美国。”

成功传奇名人创业故事二

谢云浩:90后大学生林地养鹅创业

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大三学生谢云浩利用业余时间创业当起“鹅老板”记者 刘鹤 摄

中华网山西教育讯 上月教育部出台允许“休学创业”的新政,为90后“创业潮”再开一道闸门。在“互联网创业”、“跨界转型”渐为主流的今天,有年轻人却另辟蹊径,回乡“养鹅”,干起了看似老土的养殖。农学院90后大学生谢云浩,“跳出农门”后再返“农门”,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乡邻致富联系起来。

农学院大三学生谢云浩在就学期间当起了“鹅老板”,对于创业,他自有一番独特的理解。

20万亩新增林地嗅到循环经济的商机

谢云浩,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大三学生,大兴区北章客村的“土著”。全村共170多户人家,只有谢云浩一家不住村里,而把家安在田间。用谢妈妈的话说,“西边挨永定河,屋前屋后有树,像在世外桃源。”地铁天宫院站往西南,沿着小道经10分钟车程,三间红砖平房赫然醒目,这里便是谢云浩家。没等记者走近,散养在林带里的白鹅嘎嘎叫声此起彼伏。

“今年养了2000只做试验,10月出的栏,这几十只重量没达标,所以继续养着。”拿着竹竿吆喝鹅群的谢云浩说。上个月,他和他的团队捧回了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一等奖的奖杯。创业首年实现盈利,也是当时打动评委的理由之一。

90后在校生为啥会回家养鹅?还得从今年北京新增的20万亩林地说起。据北京园林局数据,2014年新增的20多万亩林地,主要在本市现存的拆迁腾退地、沙荒地、废弃坑塘、城镇边角地、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保护区周边种植。谢家所在的村子地处南六环,恰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带附近,一年里,他家屋后也多了400多亩林地。

2014年春夏之交,还上大二的谢云浩周末路过林区,看到忙碌的养林工人,“这么大片全靠人工除草,效率不高而且林草浪费,有没有法子再利用一把?”联想到刚写完的“林下养殖”可行性报告,小伙子把“可行”变成“行动”。

10万元小公司入驻科技园 学习创业两不误

林地可以养鸡、养鸭,为什么单盯上了鹅呢?小谢所学的动物医学知识就派上用场了:鹅的生长期短,体壮肥大;林下食草,成本较低;青草滋养,鹅不易生病,鹅粪还能促进树苗生长。如果利用林间空地养鹅,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再加上家远离村庄,还有利于防疫。这样一来,养鹅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半年恰逢北京农学院推出“创业六条”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在校学生运用所学创业,并将其与实践教学挂钩,与学分挂钩。谢云浩就拉着同宿舍的6个朋友凑了10万元,注册了公司,成为全校17个创业团队中的一员。短短一个月,他们的“林下养鹅”项目便顺利拿到了企业营业执照,并入驻学校科技园内的北农学生创业中心。

“学校共为学生企业提供57万多元的资金支持,我们项目拿到了5万元的创业基金,而且免费使用两年的办公用房。”谢云浩聊起“万事开头难”的生意经,坦言校方解决了后顾之忧。

聊起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会耗费巨大人力和时间成本,谢云浩讲起了随季而动的创业项目优势,“我们养殖期从6月到10月,买回雏鹅时刚好暑假,我也有时间,坐在林子里放鹅,觉得自己这个农学院大学生终于派上了用场,很开心。”

当林间杂草没过小雏鹅的高度,轮牧放养更需耐心和细致。加料、喂水,一天数十次重复,小谢拿着一根长竹竿“监督”小鹅觅食,“当时还不到一斤,每天吃草的时候都把小鹅从鹅棚里赶出来。”

待2000只鹅苗长大一些,返校上学的谢云浩和家人商量,雇村里的农民照看,他们中有身兼护林工作的,拿着公家和谢家的两份工钱,村民们也愿意干些零工,挣这100块的日薪。

不怕被复制打算“改良农业”

儿子从农门跳出,利用学业间隙回乡“养鹅”,身为父母会怎么想?出乎谢云浩的意料,双亲都赞同儿子的点子。常年在村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干活的谢父对鹅的品种颇有心得,他张罗为儿子选鹅苗。而一直照料40亩蔬菜大棚的谢妈妈,承担了部分散养照看的任务。

“儿子创业,我不帮忙那谁帮呢。靠劳动赚钱,干本行也顺手,我和他爸当然支持!”谢妈妈笑嘻嘻地回答。

到10月出栏时,这群散养纯天然的鹅也不愁销路,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顺利出手,项目首年核算毛利过万。懂事的儿子给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和一台iPad 平板电脑,“他知道我晚上在家无聊,买个pad让我上网玩玩,当做几个月辛苦的报答吧。”

据说开春后,村里护林队也打算林下养鹅了。像这样没门槛的养殖,谢云浩自然明白它容易被模仿,“我不怕被复制,先做再推广,带动大家致富,本来就是我的预期。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的市场很大,一时也不会饱和。”

作为村里林下养鹅的第一人,小伙子更大的野心是想“改良农业”,积累四五年的养殖经验,为村民们提供设备、咨询等专业服务。如果可能,还会发展生态旅游,继续摸索新农业的路子。“二维码标识,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每个二维码像家禽的身份证,从出生到卖场,每一步都可查询,吃起来放心。”

2014年1月13日,北京市政府对外发布《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这份被称为“京校十条”的文件,被首都高等教育界、科技界认为是最具“含金量”的创业新政策之一。其中一条便是,支持在校学生休学创办科技型企业,凡到中关村科技企业孵化器或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的学生,给予房租减免、创业辅导等支持。

2014年12月初,教育部下发通知,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加大对他们的资金支持,进一步为大学生创业松绑减压。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支持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实施细则》,大学生创业时间可视为参加实践教育的时间,学分制定更加宽松灵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办科技企业优先入驻中关村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创业导师、融资平台、拓展市场渠道等配套服务。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成功传奇名人创业故事相关内容

成功传奇名人创业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