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成长小故事

发布时间:2016-11-08 14:01

在每个人小时候或者少年时候都会有特别的事给予自己一生里特别的意义,那些名人也不列外,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外名人成长小故事。

中外名人成长小故事1:华盛顿砍树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 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 他父亲到处询问。

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 “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和盘托出。 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中外名人成长小故事

中外名人成长小故事2:李贺,荒家酿佳作

唐代京城长安郊外。

一片乱坟岗子,风吹野草瑟瑟作响,几只乌鸦立在枯枝上“哇哇”地叫着。气氛显得有些阴森肃杀。

“得得得”,随着一阵轻而碎的蹄声,只见一个面庞清瘦的青年,骑着一头小毛驴走向墓地,他肩上还挎着个破旧的锦囊。

他停下来之后,一不烧香,二不上供,却背着他的锦囊在坟堆中间穿来走去。看样子他不是来上坟的,那么他究竟来干什么呢?

说起来简直叫人难以置信,他是来作诗的,正在进行紧旅的构思哩:采用这样奇特的构思方式的青年,名字叫李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一位奇才,他的诗作驰骋奇想,随意挥洒,独创一格。难怪连他写作时的情景,也与众不同。

李贺七岁就能即席赋诗,并得到当朝大文学家韩愈的赏识和栽培。他作诗时特别强调独创性,最忌落他人案臼。为了搜集创作素材,他常常一大早就背着锦囊,骑驴出门游历,在那些荒郊野外,乱坟场里转来转去,观察事物,捕捉灵感。一旦触景生情,想到了好的句子,马上就在小纸条上记下来,然后投人锦囊之中。

晚上回到家里,他再把这些纸条取出,认真地进行选择整理,以这些零碎的不完整的句子作为基础,继续精心构思,写好一首诗就放进另一个锦囊中。除了特殊情况以外,他天天都坚持这样做。

时间一久,人们对李贺的行踪都觉得有些奇怪。李贺的母亲更是耽心,儿子经常很晚才到家,老是背着个鼓鼓胀胀的锦囊回来,究竟是在干什么呢?她也捉摸不透。

有一天晚上,李贺刚回到家里,李母就命丫环去把李贺的锦囊夺将过来,打开一看,只见里面装的全是写有诗句的纸条。李母什么都明白了,原来儿子早出晚归,是在搜索枯肠觅寻诗句啊!

她望着儿子日益消瘦的面容,禁不住心疼地说:“你这孩子呀,真要把心血呕出来才算完啊!”她怕李贺把身体累垮了,就不许他再这样刻苦写诗了。李贺笑着劝慰母亲说:“母亲放心,我不会累病的。”

深夜气,李贺的房间里仍亮着油灯,他掏出一堆堆的纸条,又在琢磨润色,构思新的诗作了。

李贺以他二十七岁的短暂生命,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瑰丽珍品。今天,当我们吟咏他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等名句时,怎能不联想起他当初背着锦囊艰苦创作的情景呢?

中外名人成长小故事3:周昉改画

唐朝时候,有一天,都城长安的章敬寺前,人举熙攘,热闹非凡。大伙儿围着一幅壁画的草图,评头品足,议论纷纷。有的赞扬它的妙处,有的指摘它的缺陷。

人们都只顾看画,谁也没有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个人举止与众不同,他不看画,却在侧耳细心倾听各种议论。这个人就是壁画的作者,名叫周昉,字景玄,是唐代着名的画家。

当时,唐德宗命他画章敬寺的壁画,他接受任务后,苦苦琢磨,精心构思,有时甚至睡梦中都还在念叨着如何作画。画好草图后,本可一气呵成,但周昉没有这样做。

他想,轻率从事,草草求成,是决不能取得突出成就的,于是,就想了个巧妙的办法:揭去遮在画上的帐幕,让众人批评指点。因章敬寺与长安的东门紧紧相接,是各界人士的出入

要道,所以周昉的画就广泛征得了群众的意见。他按照这些意见,认真修改,画稿越改越好,一个月之后,谁也挑不出毛病了,他才最后定稿。画成之后,观众赞不绝口,评为第一流的佳作。

由于周防勤奋刻苦,又善于吸取群众的智慧,他的艺术造诣越来越深,终于超过了当时驰名遐迩的绘画大师韩干。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郭子仪的女婿赵纵请韩干为他画像,大伙儿都说画得不错;后来又请周防画了一张。因为两位作者都是名画师,郭子仪就把这两幅画都挂在房间里,反复比较,分不出高下。正好赵纵的妻子回娘家省亲来了,郭子仪便指着画问道:“这上面画的是谁?”

“赵郎。”

“哪一张最象?”

“两张都象,不过挂在后面的那张更好。因为前面的那张只画了赵郎的状貌,而后面的那张进一步画出了赵郎的性情和谈笑的风度。”

郭子仪大喜道:“今天总算分清二者的胜负了。”这后面的一幅,就是周昉的作品。

中外名人成长小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