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2-06 16:57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多么有诗情画意的一首诗歌!想要学习它吗?以下是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教学设想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因此,在这首诗中,我想抓住“柳”这一意象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入对意象这一诗歌术语的把握,也加深对本诗的理解。适当延伸,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和他的诗。挑战环节,让学生也有敢于表达的勇气和决心,超越前人,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教学过程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要把诗歌的情感表达出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从朗读开始。

初读,读准字音

荇:xìng

藻:zǎo

溯:sù

斑斓:bān lán

笙箫:shēngxiāo

另外,还要注意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子音的区别。

朗读的第一个要求,很容易达到,第二个要求也不难。

再读,读出节奏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问题:读过之后,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三读,读出情感

朗读的第三个要求,有点难,要读出自己的情感不难,要通过我们的口读出诗人的情感,就非得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不可。

徐志摩的康桥缘

康桥,又称剑桥,是剑桥大学的风景胜地,位于康河上。康河河身曲折通幽,两岸是葱绿的草坪和学院的建筑。横跨两岸的康桥是一座三环洞的小桥,秀雅别致,桥的两端是斜依的垂柳,风景旖旎。

1921年春,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冲动的地方。1922年秋,诗人离开剑桥时写下了《康桥再会罢》等诗。1925年游历欧洲,去伦敦因拜访作家哈代而未能故地重游,但回国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6月,诗人再次去欧洲观光。他在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要赶着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朗读后,理清诗人的情感脉络。

问题:请试着给本诗每一小节拟一个题目,并简述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

参考答案:

1.挥手作别图: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形,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3.青荇招摇图:写康河的水草,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4榆阴清泉图: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5.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他“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快乐到达顶点。

6.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7.依依惜别图:跟开头呼应,表露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诗歌赏析

音乐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绘画美 画面优美,令人回味。

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关于诗歌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本诗意象的选择

问题:这些意象是诗人精心选择的吗?

教师指导,明确:这些意象并非诗人的精心选择,却又恰到好处。因为,云彩、柳树、水草、柔波都是康河常见的物像,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不必刻意寻找,而这些物像又恰恰可以承载诗人的情感。这些物像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能够把诗人那种柔美的情感抒发出来。可以说是“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以金柳为例谈意象的意义

古有折柳送别之俗,它两个寓意:一是柳极易生长,用它送友比喻无论漂泊何处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含有“挽留”之意。史书记载,此俗始于汉代。

柳是离别的象征

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唐·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唐·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

船。”

柳还是爱人的象征。

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

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你会发觉它既是写柳,又像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咏柳即咏人,对柳依依不舍,实是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

徐志摩的这首诗,金柳的意象可以看作是他的爱人――“夕阳中的新娘”,让他留恋,让他痴迷,也可以看作是离别时康桥对他的挽留。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我不知道徐志摩是还有“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成为一种美好的凝结迪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有散文中屡见不鲜它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不仅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多少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