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先祖的礼仪

发布时间:2017-01-03 13:37

“慎终追远“、“昭祖扬祢”,这是中国人古来一贯的最重要精神信仰和“图腾“。从历史上来看,宗庙祭祀的起源非常早,可以直追溯到三代之时,这是先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祭义》曰:“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诗》云:“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此皆言祭祀祖先之状者。而诸如此类之描述,钩稽文献则不知凡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祭祀先祖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祭祀先祖的礼仪

祭祀先祖的礼仪

《史记·礼书》云:“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这更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一个极其显著而又殊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事死者如事生”,是祖先祭祀的通义,黍稷酒肉更是祭祀必备之物。宗庙祭祀乃礼之大者,殊为重要。先秦时期的宗庙之礼,大致而言约略有四:一曰荐孰。即奉进煮熟的牲体;二曰荐血腥。即奉进已杀未煮的牲体;三曰裸鬯。裸即灌,这是用圭瓒酌郁鬯香酒洒沥于地以降神;四是馈食。是用黍稷煮熟食献给“尸”享用。

古代的宗庙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庶人则“祭于寝。”先秦之时,天子七庙,大夫、士立庙则依次递减,庶士、庶人而不得立庙。《左传·庄十八年》所云:“因名数不同,礼亦异数”正是这个意思。

宗庙祭祀历来皆为国之重典,在历代国家祀典之中,均以郊庙二者最为隆重,皆作大祀等级,其程序仪节相应也极尽严格。周天子的宗庙祭祀,之前先要卜日,然后斋戒十天,祭祀正日,要沐浴换上祭服后才能去祭祀。否则,便是对祖先神灵的亵渎和不敬。祭祀所用的牺牲和礼器物品等,必须仔细挑选:太牢三牲要毛色纯正,璧、琮等玉器及束帛要完好无损。要之,“凡祭祀之节有六:一曰卜日,二曰斋戒,三曰陈设,四曰省牲器,五曰奠玉帛、宗庙之晨祼,六曰进熟、馈食。”

总的来说,宗庙之祭大致可分为正祭(常祭)、告祭(因祭)两类:

正祭为常设固定之祭,有月祭、时享、殷祭。“月祭”:于每月初一日举行,名曰“朝庙”、“告朔”、“视朔”等;“时享”,即“四时之祭”:“祠、禴、尝、烝”分别为春夏秋冬四时之祭名。《诗经》亦有“祠禴尝烝,于公先王”之说。四孟月之祭外,东汉光武帝之时又加入腊祭,是以“四孟一腊”底定岁凡五祀之格局;“殷祭”:亦作大祭、衣祭,有“袷”、“禘”二者,乃商周之时合祭历代祖先之礼典。《礼记·曾子问》:“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孔疏:“殷,大也。小大二祥变除之大祭,故谓之殷祭也。”由此而知,东周之后,殷祭之名虽存,其礼则异。又,《曾子问》:“袷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孔疏:“祫,合祭祖。大祖三年一祫。谓当祫之年则祝迎高、曾、祖、祢四庙,而于大祖庙祭之。天子祫祭则迎六庙之主。今言四庙者,举诸侯言也。”这又说明殷祭改名袷祭。郑玄注云:“袷,合也。天子诸侯之丧,毕合先君之主于祖庙而祭之,谓之袷,后因以为常。天子先袷而后时祭,诸侯先时祭而后袷。”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九十一·宗庙考二》云:“禘以夏四月,祫以冬十月。禘之为言谛,谛审昭穆尊卑之义。祫者,合也。冬十月五谷成,故骨肉合饮食于祖庙,谓之殷祭。”这又说明包括了每五年一次的大祭和每三年一次的神主袷祭。后世当三年之丧毕,先祖神主将依次迁出一辈,于此时举行祫祭。禘袷之制,历代礼家有辩。究其实,实为郑玄王肃之异。其实所谓“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此乃秦之后的说法,于古而无徵。单就宗庙制度而言,汉儒已距殷周甚远。加之以典籍的亡佚缺失,礼经所记载的禘袷之制,在理解和认知观点上难免产生争议。此不赘言。而与之相关的宗庙之礼还有一种“祔祭”:这是一种在宗庙中的配享之礼。由于新死者尚未有庙,就是奉新死者之木主,配享于祖庙,故曰“祔”。

告祭亦曰“因祭”,因事而祭也。为正祭以外的临时性祭祀。郑玄《礼记·昏义》注:“祭无牲牢,告事耳,非正祭也。其齐盛用黍。”由此可知,这种只用黍而不用牲牢的告事之祭,其礼不如正祭之严格。清末经学大师孙诒让亦云:“告祭及祈祷礼杀。”(周礼正义·卷第三十三》)古天子凡即位改元、巡守朝会、生子立储、朝祖祔庙、临时谒庙、征伐凯旋等情况下之“告祭”皆属此类。凡出有事,如朝聘、盟会、征伐等,行前必“告祭”宗庙。返亦告庙,则谓之“告至”。

祭祀先祖的礼仪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