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财政政策之所以存在传导机制是由于财政政策手段与政策目标往往处于不同的经济领域。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主要把握二个问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2、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哪些媒介体将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传导出去?
1、什么是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实施存在着如何从政策工具变量到政策目标变量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特定的传导媒介使政策系统与经济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并通过传导媒介的作用,把政策工具变量最终转化为政策目标变量(即实现期望值)。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就是回答这一问题。
简单地说,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财政政策工具变量经由某种媒介体的传导转变为政策目标变量(期望值)的复杂过程。
2、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哪些媒介体将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传导出去?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哪些媒介体将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传导出去?最为重要的媒介体是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财政政策工具变量的改变主要是通过引起上述媒介体中间变量的改变来达到预期目标。这样,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就与传导机制的作用联系在一起。不注重对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就无法回答财政政策在贯彻执行中的种种效应偏差,并无法解释财政政策体系的整个作用机理。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政策工具变量调整是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来传导的,它们之间如何协调。收入分配的范围很广,我们只选择对整个GDP分配影响最大的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收入分配进行分析。
政策工具变量的调整,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货币收入者实得货币收入或使货币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对于前者,主要是通过对居民个人征税,使其税后收入减少或通过某种形式的补贴使居民个人的实得收入增加;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来进行调节。居民个人收入的变化影响其储蓄与消费的行为,并影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可能导致劳动者在工作与闲暇中重新作出选择。例如,开征消费税直接影响消费支出,开征利息税则可能影响储蓄行为。再如开征个人所得税,当累进税率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可能使一部分人在工作与闲暇中重新选择,产生减少工作(或有效工作)时间增加闲暇时间的替代问题。这样,就会对总产出产生一定影响。
政策工具变量调整对企业利润分配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上。体制调整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自主权扩大,利润成为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税后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税后利润的变化,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尤其是企业的投资行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不稳定,缺乏必要的规范性措施,往往是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的重要诱因,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倾向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诸如盲目生产、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总之,在总供求波动的背后,主要是收入因素变动影响,而收入的变动是分配的结果,或者说是利益格局调整的结果。财政政策工具正是通过对利益的调整来实现政策目标值。
其次,再分析政策工具变量调整是如何影响货币供应的。撇开财政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存量结构变化的影响不谈,集中分折我国财政赤字与货币供应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我国的财政赤字具有货币扩张效应。理由是:(1)我国过去的赤字口径是把公债已经计入收入后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额,这种类型的赤字又叫“硬赤字”。硬赤字的弥补,只能通过向银行透支或借款解决。(2)如果中央银行能压缩专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在提供财政借款时,不打破年度信贷总规模,那么财政性货币发行不会发生,而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因为,其一,赤字数额是在年终结算时,才能最终知道,而库款的支拨是在预算执行中就已拨出,当赤字发生时,增加的货币已进入流通领域。其二,新的预算年度能否通过压缩信贷规模促使货币回笼,在一般情况下难以做到。要想在原有的信贷规模基础上压缩各专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困难重重,强制压缩可能引起一系列调整,企业方面也会抵制。
最后,价格为什么也是财政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体。在我国,许多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是通过价格作用体现出来的,或者是与价格相互作用共同发挥调节作用的。长期以来,我国产业部门间的利润率,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整产业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调整利益结构。部门与行业间的利润率的差别,除了受成本变动等因素影响外,主要与价格政策有关。例如,基础工业产品与加工工业产品的盈利差别,主要与基础工业产品的定价偏低、加工工业产品的定价偏高有关。价格不合理往往是制约基础工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调整价格,逐步放开价格,是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在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政府对价格的适度控制仍然必要。当然这种控制不单是采用行政手段,如管制物价,而且还应采取经济的手段,适度地调控物价。在这方面如税收、补贴等财政政策工具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效应偏差问题
主要掌握二个问题:1、财政政策效应偏差的含义类型;2、财政政策效应偏差与财政政策实施过程的关系
1、财政政策效应偏差的含义类型
政策效应偏差是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效应与预期效应发生了背离。
政策效应偏差是一个复杂的政策现象,对于这一政策现象要作具体分析,大致可以把政策效应偏差归为两大类:一类偏差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偏差,另一类偏差则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我们把前者称之为自然偏差现象,后者称之为人为偏差现象。
2、财政政策效应偏差与财政政策实施过程的关系及其原因分析
任何一项财政政策的实施总有一个时间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阶段:政策出台阶段、政策完善阶段、政策成熟阶段、政策蜕化阶段。显然,在这些不同的阶段,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是不同的。通常,在政策出台阶段和政策蜕化阶段,政策效果差一些。而在政策完善阶段和政策成熟阶段,政策效果好一些。这样,在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阶段性的政策效应偏差。
这种政策效应的自然偏差现象,可能是由下列因素引起:新出台的政策本身尚不完善,旧政策的历史惯性的干扰,人们对新政策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与理解,新政策的作用机制尚未有效运转,与其他经济政策还没有取得协调或者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等。此外,任何一项财政政策都存在着适应性问题,一项全国性的财政政策的制定,所依据的是一定时期全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总体状态,它所要解决的是带有共性的问题,因而,国家在制定财政政策时主要是提出解决经济稳定与发展的一般措施和目标,它只是与带有普遍意义的政策问题相对应。同样,政策制定者对政策效应的考虑,也只着眼于一般影响、一般后果。然而,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从全局范围内所认定的政策问题,在局部地区并不一定都存在,或者程度有差别,而且即使是同一政策问题,从全局或局部来看也有许多不同的形成原因。因此,一项带有全局性的财政政策在其实施过程中,就会形成政策实际效果的地区差别。
以上关于财政政策效应自然偏差的论述实际上暗含着三个前提条件:政策设计基本正确;政策工具运用与搭配得当;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端正。在这些条件严格限定下,政策效应的偏差完全与人为因素无关。而事实上,无论是政策目标的选择,还是政策工具的运用或传导机制的设计,终归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当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实际发生背离时,政策的效应也会发生偏差。人为因素造成的政策效应偏差,最常见的表现是:政策设计脱离实际,政策期望值过高,客观上难以实现;政策工具缺乏或选择不当,搭配有误,使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政策主体行为偏差,使政策贯彻受阻。
在现实中,财政政策效应的自然偏差与人为偏差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政策效应偏差,采取截然不同的措施。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