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过年的散文
在春节这个重要的节日里,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以下是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小学生过年的散文,欢迎阅读!
关于小学生过年的散文:日落日升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关于小学生过年的散文:过大年
在每一个孩子心中都希望春节快点到来,我也不例外。过年时盼望爸爸妈妈买的新衣裳,盼望吃到桌上的鸡鸭鱼肉,每个孩子最盼望的就属收红包了!正月初一是我们国家传统佳节—春节。关于过春节各地的习俗可多了,除夕的年夜饭可是最重要的。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品尝着美酒佳肴,其乐融融。年夜饭我们北方人喜欢吃饺子,预示着来年交好运;
每年除夕夜大家都要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今年的我已经走过了十二个春秋,回顾以前的除夕夜,我每次都是半途而废,没有看完就上床睡觉了,今年的我努力坚持到了深夜1点,坚持看完春晚,躺在床上,一会就进入了梦乡。家乡的春节令我回味无穷,家乡春节的风土人情更让我感受到人间亲情的美好。转眼春节就过了,过年的确是热闹的也是快乐的,但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责任。我们不仅又长大了一岁,同时又收获了一份希望,对于人生又多了一份思考。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迎接新的压力和竞争,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挑战。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
关于小学生过年的散文:春节放烟花
传说中每到春节,鬼怪都会来骚扰人们,人们用烟花鞭炮来驱赶鬼怪,以求平安。虽然现在没有鬼怪了,但是春节放烟花鞭炮的传统习俗却被世世代代的留传下来。因而每逢春节,我们就放烟花鞭炮来欢庆春节。因为城市禁止放烟花鞭炮,所以回老家过春节放烟花,是我最期待的事。今年也不例外,我们将回农村老家过新年,放烟花。
今年年二十八,我就急不可待地催爸爸妈妈赶快回老家过年,去看我亲爱的兄弟姐妹,还有我的奶奶。好不容易等到除夕日,一到傍晚,家家户户都贴好了对联,吃团圆饭。晚饭过后,我们点燃了五万响的大鞭炮,在“噼哩叭啦”的鞭炮声中,辞旧迎新。我们又拿出了各式各样的烟花:有正方形的,有长方形的,还有圆型的……,我和弟弟拿着圆型的烟花放在地上烧,一颗颗烟花像流星一样划过,又像樱花一样的飞出,照映在每个人喜气洋洋的脸上。我们又拿出像长棍子似的烟花,点燃,朝着天空放,抖了几下,烟花筒里连续发出几十发烟花,那烟花像一个个子弹“扑扑”地飞过去,上了天空后爆炸,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有蓝的,有红的,有紫的,还有绿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美丽极了。大家看啊,跳啊,叫喊着,欢喜着!!!
春节放烟花真好玩,真好看!!我爱过春节,我爱放烟花!!
关于小学生过年的散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