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检测化学试卷
在考试即将到来之际,学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复习工作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东省泰安市东岳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检测化学试卷以供大家阅读。
山东省泰安市东岳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检测化学试卷
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
B.水在冰箱里结成冰
C.将葡萄酿成酒
D.铁制品锈蚀
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下列四位同学在讨论化学式CH4的意义,其中错误的是
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微粒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
C.该微粒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D.该图表示的微粒是一种离子
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不相符的是
A.2H2O——2个水分子
B.Na+——钠离子
C.2N——2个氮元素
D.Al2O3——三氧化二铝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电子上
D.分子、原子不显电性,而离子显电性
下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2:1
B.试管1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试管2中的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电解过程中水分子发生变化
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48
B.22
C.4
D.26
下列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氢气+氧气水
B.过氧化氢水+氧气
C.水氢气+氧气
D.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饮用矿泉水可分为碳酸水、硅酸水和锶水等几大类。此外还有锌、锂、溴、碘及硒等的矿泉水,这里“锌、锂、溴、碘、硒”指的是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是
A.铝(Al)
B.氧(O)
C.硅(Si)
D.铁(Fe)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电子数不同
填空题
化学研究的独特视角是从微粒角度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你从中可获得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两条)
示例:该反应前后一共涉及3种分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将原子序数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按周期表的排序排列而成的图示。
(1)13号元素属于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________关系密切。该13号元素与硫酸根(-2价)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17号元素的离子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格,可得出“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自左向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大”的规律。请你再写出一条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3月29日京沪高速淮安段,一辆槽罐车与一辆大货车相撞后翻倒在地,槽罐车上满载的约32吨液态氯气泄漏。氯气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氯气溶于水,溶解的氯气部分能够与水反应,由上总结出氯气的一些性质。
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表示物质分类和转化关系,请用物质类别、变化类型(“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和具体物质序号填空。(注意:示例选择从以下A、B、C、D四种物质中选择,把所有属于该类的选上。)
物质类别: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变化类型:③__________;
示例物质序号: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
A. 氯化钠 B. 液氧 C. 天然水 D. 冰水
“用微粒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完成。
材料二:某同学在课后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立即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
材料三:在探究原子内部结构的历程中,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汤姆森发现电子,得出原子是可以再分的论断;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核式模型;查德威克发现中子,揭示原子核还可以再分。
(1)材料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化学是在___________的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__________物质。
(2)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①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新物质是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同时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和__________能。
②举出一个储存能量的化学变化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题
已知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又知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实际质量是11/3×1.993×10-26kg,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试用两种方法计算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方法一:
方法二:
(2)对比上述两种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和结果,结合原子质量的计量方法,谈谈你对相对分子质量有怎样的认识?
(3)试比较不同分子质量大小,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__________(填“>”或“<”)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4)不同分子的真实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小明同学在公共场所的围墙上看到一则化肥广告(如图)。回校后,他想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判断该广告是否是虚假广告,请你与小明同学一起完成下列计算:
(1)硝酸铵的化学式量为__________;
(2)硝酸铵中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质量比为__________;
(3)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1%)小明同学判断这则广告是虚假广告,请解释小明同学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
(4)小明认为此广告会坑害农民,向有关部门反映,技术监督局对该产品取样分析,发现氮元素质量分数仅为28%,则该产品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注明:该小问属于附加题,可选做。)
简答题
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改正图1中两处明显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图2实验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称取药品的实际质量为__________g。
(3)图3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量取8mL水,应选择图4中__________(填“A”或“B”)量筒,量取液体时,正确的读数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流程如下:
(1)请选用下列“关键词”填写上述流程方框内空白处。
沉降 蒸发 结晶 吸附
(2)上述净化过程是将混合物分离为纯净物的过程。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首先分析混合物的组成成分,寻找各成分的差异,然后利用其差异选择合适方法进行分离。过滤就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__________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3)在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二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采用下图装置进行过滤。图中还缺少一种仪器是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装置安装存在一处错误是__________;操作中,他发现过滤速率太慢,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蒸馏装置中,其中石棉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烧杯A中盛有10mL浓氨水,烧杯B中盛有20mL蒸馏水,并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无色溶液。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B中的溶液变成红色。
提出问题: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可能作出不同的假设。
请你仔细阅读下表中的示例,然后填写表中空格。
作出假设
实验探究
示例
B烧杯中的溶液要过一会儿才变色,与烧杯A无关。
另配制20mL烧杯B的溶液,静置,观察现象。
1
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其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B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2
结论:该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检测化学试卷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