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2-07 08:23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供大家欣赏。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一)

我记得在读鲁迅这篇"颓败线的颤动"的时候,读到最后,竟被哽住而不能读下去。

这篇短小的散文,是野草集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通过一个梦,两个梦境,寥寥几句的对话,寥寥几句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把一个感人至深悲苦无助隐忍的伟大母亲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发自内心地要去痛恨人世间的忘恩负义,给予读者的是回味无穷的暇想。

在这两个梦境中,这个母亲有过两次“颤动”,这两次不同的颤动,浓缩了这个母亲几十年的人生,她所有的生活,她所有的情感。

第一次颤动,是在多年前,她为了要养活两岁的女儿,被迫去卖身赚钱,“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

她对饿着的两岁女儿说,“我们今天有吃的了。等一会有卖烧饼的来,妈就买给你。”她欣慰地更加紧捏着掌中的小银片,声音低微、悲凉地发抖,默默地抬眼看着破旧屋顶以上的天空。

第二次颤动,是在多年后,她已是一个垂老的女人,她的两岁的女儿,已长大成*人,结了婚,还有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在那个小屋内,可是,他们都怨 恨鄙夷地看着她。因为他们认为是她让他们没脸见人,还以为是养大了女儿,其实是害苦了她,让她委屈一世,还要带累了他们的孩子。

她听到这一切,她一怔,接着便平静,她开开板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在深夜中,在无边的荒野,在没有虫鸟飞过的 高天,她想着她这几十年的人生,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 语。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这个女人,这个母亲,一辈子的人生,就浓缩在这颤动中,无比地凄凉绝决,从而更让人心中那股痛恨薄情寡义的焰火越烧越烈。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二)

在小学时冲着先生大名才买来的《野草》,也以为读大先生的书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也就不分囫囵的通读过一遍,很为半懂不懂,我也 不求甚解,轻松并愉快的合上书,感叹自己又是读了本名著。 那时也只会留意《雪》,《风筝》---也只因为这两篇会常常出现在语文考卷的阅读题上,因为一直受的的这些应试教育的影响反正先生的书都是和革命有关的, 所有的文章都应该和革命搭上边际,也恰逢能给那时的自己不懂先生文章的一个合适的解释--革命的这东西,自己还小所以不懂。

这次回家因家中有客需长居便又睡回自己的小房间,在小房间的书橱无意又翻出了《野草》,也是在半夜这时候,在人最静的时候,思维感觉越停不下来,我喜欢书 发黄还有随着的味道,第一篇的《秋叶》---‘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看到文首,我一阵窃喜,我前段时间一 直在疑惑为什么吸引我的都是那些外国的书,而这些书也都只是又那些翻译过来了,书的发挥还是得看翻译者是否很了解原作家,原作家的文化背景,很多在国外评 论上很出彩的书经过国内的翻译变得索然无味,也常想我们现代的作家,就没能游刃有余的去写出让我们值得深思的东西,不过说真的,现在还没碰到有哪个健在作 者文字风格,思路吸引到我,也可能是自己的书读得不够多,所看的面不够广,又说这年代的文字属于韩寒,郭敬明这风格,有看过点,有点娘,太小,不是给我看 的。

中学时代的纸条我常常写起来很随自己的意识,阅者也常说看不懂,导致作文也是常常这样,也正是这原因,我看到先生这本野草感觉很是有逢知己的感觉,看 着先生的文字感觉就是随着先生的思路,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很喜欢这种能让自己沉浸的文字。这种感觉那些翻译书是不会有的,能有这种力道的文字也只有我们自己人才能写出《 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还有《死火》这些文章都很有感觉,特别是《死火》,看完几遍后也不禁为先生的文字特别是思路 感慨万千,先生的思想境界和那种文字的信手拈来。我在这不想对这些文章一一的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方向,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到别人的想法可能自己的主观想 法会被削弱层,也有很多感觉是一写一说就消逝的,就让他们在脑里一直存在,一直伴随在对先生文字的喜爱中吧,能找到一个让自己喜爱的文字其实很不容易,我 也是在高考后的第一次文章。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三)

当我们面对镜子,看到的是一个相反的自己;当我们面对哈哈镜,看到的是一个扭曲的自 己。此情此景,大抵会让我们在小小的惊讶过后发出开心的一笑,之后风轻云淡,一切依旧。可是他在看到这一幕时,惊讶之余竟开始凝视那个陌生变形的自己,继 而紧锁眉头显出更大的诧异,默默地,他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在心里轻轻地说着,“我将大笑,我将歌唱”!终于,他开始提笔写下一则我们将永远吟唱的寓 言----《野草》。

1924年的鲁迅,已经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呐喊,却陷入了难以言状的彷徨。新文化运动的战友们因为各自不同的理想而分道扬镳,有些投身 政治,有些埋头整理国故,有些继续着艰难的启蒙事业。此时的鲁迅是北洋zheng府教育部的一个公务员,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刚刚走完了她第一个小小的十二年轮回,可 他却没有看到中华民国的勃勃生机,映入眼眶的只有华夏大地的一片暮气。回望身后,也曾振臂一呼,却空留冷清的呐喊;环顾四周,口号连连,主义种种,蚕食与 自我蚕食却犹甚往昔;举目远望,无尽的混沌之后潜伏着无底的黑洞。他只能留愤懑于心,身靠书椅,取一面镜,借一双眼,期许在镜中观察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先生看着镜中相反的世界和自己,想着熟悉的一切竟在另一个空间呈现迥异的一面,不禁赞叹造物者的神奇。可他的脑中忽然意识到这个颠倒的世 界经镜子的倒映反显出它的真面目----镜中的乃是真正的世界!他竟至于狂喜,可轻轻一瞥镜子,又陷入长久的沉思----镜中的自己岂不也是真正的自己? 莫名的慌乱让他站起身来,想要点一根纸烟清理一下心绪,余光扫过楼下的大街却又看到一群看客伸长着鸭脖子围观奇景,“轰”的一声散了,看客们转过身望到对 面店铺摆着的哈哈镜中奇形怪状的自己,禁不住个个大笑,手舞足蹈。先生突然皱起眉头而又缓缓舒开,深深地吸一口纸烟,在悠悠的烟雾中慢慢坐下,拿起笔在纸 上写下: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他已明白,镜中扭曲变形.荒诞不经的自己才是我们无比真实的自己。

先生的笔幻化成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刀锋过处,如利刃断发,将一个伪饰的世界的多余尽皆除去,惟一留下的是一块遮羞布,替人类保留最后的尊 严;面对自己,他更是毫不留情,庖丁解牛般地剔除所有标签着"崇高"或"卑鄙"的价值,展现给我们一个赤条条却真诚的"人",我们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和闪 烁着理想光芒的人性*.他变身一个影,不惮为先驱的猛士,以自己的虚无之身独自远行,最后不无悲壮地为自己唱一曲挽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 己.他穿越时空用颤抖的手托起多年之前的希望之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 然而他的血肉之躯终究倒在光明来临前的深度黑暗,只有星空依然记住他的忠告: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他愿意做一个匆匆过客,在芸芸众生的不解中,留 着自己黯然的泪水,但依然不曾停住脚步,纵使前方即是一片坟地,他知道,重要有人穿越死亡来唤醒沉睡的良知.他甚至化身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忍,自啮其 身,以自我肉体的毁灭来求得精神的永恒,因为他坚信:"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相关文章:

1.鲁迅散文集经典读后感

2.鲁迅散文精选读后感

3.鲁迅散文读后感500字

4.鲁迅散文集读后感1200字

鲁迅散文集《野草》读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