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太极拳之以内养外
太极拳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都知道打太极拳可以让我们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疏通经络,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打太极拳的养生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简述太极拳之以内养外。欢迎阅读!
简述太极拳之以内养外
太极拳者,自然之法成,是为以拳而演绎天地运化之道,时人若得之法,乃祛病、体健、延年、益寿。
人生于世,莫不以健康为道。观国之内外,习太极者之众多,然于其中性命根基收益者彼少。习拳之多载,而体之不健,腰、腿、心、血诸疾时侵于己而因之不明。更有初习者之众,以技击、劲力为荣,伤于己而心不知,待事者至此则悔之晚矣
余于幼年修习禅、密心法至今,时年与太极结缘,虽拳之粗拙,幸略有所得。佘以为,习太极者,旨应以祛病延年为要,于拳理应有所知,于理处践行,方到彼岸。凡事不明理而行,其如竹篮打水--空必至矣!
太极拳理者,诸门宗于各有其论,但多以论之技法为重。佘于此另辟一径,试以此阐明太极与性命攸关之寓义。
论于大——
以古圣贤之论,世者所成,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谓曰无极;一者谓曰太极;二者为之阴阳;三者,是曰三才,为之上、中、下是也。故拳之谓太极,于其内涵之要,实乃以拳术而演绎天地运化之机是也。
天地运化之机何以为是?
古人曰:天地之机,在于阴阳之升降,一升一降,太极相生,相生相成,周而复始,不失于道,而得长久。天地行道,万物生成。《黄帝内经》有言:“气之升降,天地更用也。升己而降,降者谓天;降己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天地运化之机,乃天地之交合,气行于天地之间是也。
论于小——
太极者,衍生阴阳。以古圣贤之论,人之所成,乃形与神为之表里。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形中之精以生气,气以生神。《黄帝内经》有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在外——曰形体。谓之形体,非单指人之躯体而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血、肉无一不在其中。
在内——为神意。谓之神意,亦作思维讲。古称之为“精神活动”。《黄帝内经》有言:“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若于生理,则谓曰人脑之特殊功能是也。
人寓之生命,乃于内外相合之故,而成于内外相合者,唯“气”是也。《黄帝内经》有言:“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淮南子--道原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故于人体而论,神主意,意帅气,气引形。人体之神与形体活动乃为“气”所充养。
太极拳者,为意、气、形三者之共用,内外相合互为表里、渗透、促进,相得益彰。《易筋经》有言?quot;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练有形而弃无形,则更不可。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依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紫清指玄集》中说:“心者,气之主;气者,形之根;形者,气之宅;神者,形之具”。故习拳成者,须以气养形,以内养外是也。
内者,寓神意,谓之“主人”;外者,曰形体,谓之“店舍”。若坚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塌,即须筑基是也。筑基者,当以心性为之浇培。故以内养外者,调养“神意”为之首要。
然神意视之不见,何以为养?古人有曰:精化气,气生神,气足而神自明,气虚而神自衰。故调养神意,当以练气为之首要。
气者,非指人体呼吸之气,《紫清指玄集》中说:“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人体呼吸之气,若论于道,谓之后天。谓生神者,乃为先天之“气”也。
不得先天气者,切不可勉强使后天之气降沉丹田。丹田者,唯呈先天之气,谓曰先天气之“炉”也。若勉强使后天之气降沉丹田,势必误入歧途,下部发痔疾肠疝之类病疾。
先天气之采炼,国之中华法门众多,事者当选于己相宜者为之。为众之方便,时将太极祖师张三丰先天气之采炼节选于此,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安定、气息平和,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 先天气之采炼,法唯凝神调息,调息凝神。息要注入丹田气穴,神要注入丹田气穴,两者形影不离,一出一入,故曰“心息相依”。张三丰说:“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合于气穴之中也”。
调息者,乃用后天之气炼出先天气是也。“但知即日动止间,一物相处常团圆”。即待丹田有“物”,即先天气到时,自然真气由尾闾穿夹脊,升泥丸,下鹊桥,过重搂,至绛宫,落入下丹田,是为河车初动,为炼精化气小周天是也。
气者若成,即行炼气化神之功。
张三丰说:“入定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即炼精化气之功也。回光返照,凝神气穴,使真气往来内中,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无限天机,既是炼气化神之功”。 待神意有感,于此行拳乃为以内养外是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
养外者,初当以行拳之时,自然而然,以呼吸为之配合。太极名家陈炎林言:大抵在盘架子时:收手为吸,出手为呼;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降为呼;开为吸,合为呼;动步转身及各式过渡之时,为小呼吸。小呼吸者,即呼吸不长,又呼又吸,而含有稍停息之象也。在推手时,按为呼,挤为吸,捋为吸,棚为吸。诸如此类。
行之熟练,即以后天之气引动先天之“气”,再若行拳,方始于以神主意,以意引气,以气引形,得入太极状态。时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天、地、人合一而事于混沌,阴阳不调而自调。时而久之,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太极养生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宝库中的一个拳种,它有着独到的锻炼方法,归纳起来为“练脑、练气、练身”。三者密切结合,始而意(脑之所行)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实为内外兼修的锻炼方法。太极拳的健身,总的说来是提高身体素质,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健身,防身的目的。
练脑
太极拳对脑的功能起着积极的调节和训练作用。太极拳要求精神专一,全神贯注,意动身随,内外三合(内三合指意、气、力相合,即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连绵不断,一气呵成。这些细微,复杂,独特的锻炼方法和要求融合在太极拳练习过程当中,是对大脑很好的锻炼。进而调整身体诸系统的功能,使其趋于正常,诸脏器达到坚强有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防身的目的。
太极拳是“以静制动,虽动犹静”, 动与静结合的锻炼方法。这有益于对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的调节。它对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引起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等有显著疗效。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亦可逐渐消除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太极拳强调在周身放松条件下进行锻炼。它不仅要求躯体放松,而且更要求大脑放松。在大脑支配下,神经,肌肉放松又能反射性地使全身小动脉(高血压主要表现小动脉收所)得到舒张,同时缓解小动脉壁的硬化。这样血压随之下降,并趋于正常,对高血压患者更为有利。在脑力,体力劳动后进行全身放松,能使兴奋的神经,疲劳的肌肉恢复得比较快,这就是练拳比静止更能消除疲劳的原因。
练气
祖国医学讲:“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的运行主要靠气地推动,气和血互相依存,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称为“气为血帅”;同时气又能控制血运行于经脉之中,故又称“气能摄血”;气可以促进血的新陈代谢,称为“气能生血”;大量出血必然导致气血两虚,称为“气随血脱”。
太极拳的气应包括三个方面,即从肺吸入的空气,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及“先天之元气”。这与道家修炼之气是相通的。
太极拳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下,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随着深长的呼吸,促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腰,脊,四肢螺旋缠绕将沉蓄与丹田(小腹)之气,运送到全身,此时末梢神经会产生酸,麻,胀,热的感觉,即通常所说的“气感”。有此气血运行感的人皮肤红润,其体温可增高1度左右。
通过气的运行,肌肉每平方毫米约有200条毛细血管打开使用(在平时只有5条左右有血流过)。而毛细血管是依照一定周期来开闭的。因此它们的搏动,,好像给身体增加了几百万个微小的“心脏”。这些外围小心脏的大量开发,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对心脏病的防治极为有利。
通过肢体的顺逆缠绕运动,不仅锻炼了肌肉的弹性,而且提高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因而可防治因血行受阻而产生的 心脑血管的病症。
练太极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因之横膈膜下降的较多。通过横膈上下鼓动,牵动胸腹运动加强,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作用。这是药物所达不到的效果。如此,胸腔,腹腔的器官血流旺盛,吸收机能加强,对诸脏腑产生的疾病,如肠胃消化不良,糖尿病,二便失禁等会收到良好的疗效。
太极拳的深长呼吸使肺腑排出大量浊气,吸入较多的氧气,提高了肺部的换气效率,同时增强了肺组织的弹性。这可使肋软骨骨化率降低,胸廓活动度加强,对肺病和肺气肿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吸气时吊裆(指轻轻的收缩肛门肌肉,就像会阴吊着一样)会阴轻轻用意上提,吸气时放松。这样会阴一提一松,练久了会感到会阴部随着呼吸张弛起伏。这是肛门括约肌的运动,可防治痔瘘病,脱肛,子宫脱垂和某些慢性生殖系统疾病。
练身
1、躯体
太极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条线,“顶头悬,尾闾收”即百会穴与会阴穴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不但可使气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头猫腰,脊椎萎缩等病态。
通过太极拳顺顶贯顶,脚底生根,会产生上下对拉的意念;加之手眼相随,使颈椎左右摆动,前后摇转等,可对颈椎疾病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腰
太极拳特别注意腰部活动,要求“以腰带脊”等等。通过腰部锻炼,可增强肾功能,同时对脊髓神经及植物神经有良好的功能刺激,再加上腹肌和膈肌运动的配合,对腹内器官淤血的消除和肠蠕动功能的改善尤有积极影响,对腰背疼痛的防治更有突出作用。
3、眼神
练太极拳时是否精神贯注,主要表现在眼神上。俗语谓:“神聚于眼”,“眼为心之窗”。练拳时眼神要随着实手的动作向前平视,动作变化时首先要意动,指挥眼神转向欲去的方向,然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做到意到,眼到,手到,足到,达到“形神合一”。这样的练法,不仅能使眼球神经得到锻炼,也有助于视力的改善和增强。
4、关节和韧带
太极拳要求节节贯穿,周身一家。在腰脊,关节的带动下再配合回旋缠绕运动,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关节,达到节节贯穿,周身一家的地步。如此则能增强各关节的机能和防止其发生退化现象,并有助于关节韧带、软骨组织的正常功能。
5、肌肉
肌肉的质量主要看弹性和坚实程度。长期演练太极拳能使肌肉坚实有力,从而防止大腹便便,行路困难。通过肌肉张弛和关节伸屈的运动,一方面可使劲法运用自如;另一方面由此产生的有节律的挤压,对静脉血回流心脏会起到促进作用。
6、腿和脚
太极拳着重虚实转换的锻炼。不论上肢、下肢、躯干及内脏各部“处处均有一虚实”。以腿为例,体重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亦然。腿部通过虚实锻炼能增加很大的力量。在以脚为例,当脚跟、脚掌、脚趾相继下落抓地为实,脚心(涌泉穴)轻轻上提为虚,叫做实中有虚。经常做脚底板贴地,足弓上提的活动,一紧一松的虚实交换可使足部的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的锻炼。长久下去,不但可以矫正平足,同时可使足弓增强弹性,达到健步轻灵。
太极拳能健身治病时确信无疑的,但有一个条件,即必须坚持下去,要把练太极拳当作日常生活中如同吃饭一样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只要坚持,就能达到百病不侵,精神旺盛,身体健壮的锻炼目的。
简述太极拳之以内养外相关文章:
1.浅议太极拳之“难”
2.简述太极拳的八大功效
3.太极养生的八大理由
4.论太极拳之定
5.太极拳的八大好处
6.太极拳的明理法门
简述太极拳之以内养外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