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和上司的人际关系

发布时间:2017-06-19 12:23

在工作中,正确有效地处理好与领导和同仁的关系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也是检验个人能力素养的“常规武器”和重要标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如何处理和上司的人际关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何处理和上司的人际关系

熟悉上司的心理特征,进行正常的心理沟通。

与上司交往同与其他人交往一样,都需要进行心理沟通。上司也是人,同样存在七情六欲,不熟悉上司的心理特征,就不能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达不到情感的一致性。上司与下级的工作关系,不能完全抛开情感关系。上下级之间双方心理上接近与相互帮促,会减少互相之间的摩擦事件和冲突,反之,情感差异很大,就免不了要发生心理碰撞,影响工作关系。《战国策》中“触砻说赵太后”一段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赵太后刚刚当政时,秦国发兵进犯,形势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而齐国却要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出兵。太后舍不得让长安君去,大臣们纷纷劝太后以国事为重,结果君臣关系闹翻了。太后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君臣关系形成了僵局。这时候,左师求见,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先从饮食起居等有关老年人健康的问题谈起,来缓解紧张气氛,继托太后关心一下他的小儿子舒棋,引起太后感情上的共鸣。太后不仅应允,而且破颜为笑,主动谈起了怜子问题,君臣关系变得和谐、融洽起来。这时,触砻因势利导,指出君侯的子孙如果“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是很危险的,太后如果真疼爱长安君,应该让他到齐国作人质,以解赵国之危,为国立功,只有这样,日后长安君才能在赵国自立。这番人情人理的劝导使太后幡然醒悟,终于同意长安君人齐为质。试想,触砻不掌握太后怜子的心理,劝说不仅不能够成功,还真有可能受“唾其面”之辱。了解、熟悉上司的心理特征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工作关系,不应当怀有个人动机,投其所好,以达到取悦上司之目的。领导者的工作需要得到上司的支持和帮助,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对上司有时要进行建议和规劝,这些离开良好的心理沟通是无法奏效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交往频率对建立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对上司不交往,采取回避态度,很难和上司的认识取得一致,没有一致的认识,相互之间的支持、协调、配合都将大受影响。

服从上司的,不要对上司采取抗拒、排斥态度。

下级服从上级是起码的组织原则。一般情况下,上级领导的决策、计划不可能全是错误的,即使有时上司从全局考虑出发,与小单位利益发生了矛盾,也应服从大局需要,不应抗拒不办。更何况有的人因为与上司产生了矛盾,明知上司是对的,也采取抗拒、排斥态度,那更是不应该的。感情不能代替理智,领导者处理工作关系,不仅有情感因素,更要求理智地处理问题。顶牛、抗拒、排斥不是改善上下级关系的有效途径。下级与上司产生矛盾后,最好能找上司进行沟通,就是上司的工作有失误,也不要抓住上司的缺点不放。及时地进行心理沟通,会增加心理相容,采取谅解、支持和友谊的态度。

敢于指出和弥补上司的失误,但不一定用逆耳之言。

上司作决策、订计划、实施指挥,囿于各种限制,难免会出现失误。发现领导失误之后,不能为讨上司欢心,按其所好,助其蔓延,也不能害怕上司不高兴,沉默不语,而应当及时指出,使失误尽快得到纠正。这样才能减少损失,否则,错误的决策、计划蔓延发展,总有一天不仅要祸及组织,而且会祸及自身。当然,指出上司的错误不一定非要用逆耳之言。有些人认为“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忠言不逆耳、良药不苦口岂不是更好。指出上司的失误,不一定开口就大讲其弊,开口就说人家错了,有时上司心理不一定承受得了,不妨采取点“以迂为直”的战术,走走迂回路线,这样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触砻说赵太后,通篇没有逆耳之言,没用激烈的言词,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成功地帮助太后纠正了失误。他的批评方法值得借鉴。指出上司失误不能是竹筒倒豆子,倾完拉倒,要考虑怎样才能让上司接受。否则,批评完了,或者发了一通牢骚,不仅不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还会增加摩擦和冲突。对上司的失误,还应该提倡“补台”精神,帮助上司弥补缺陷,不能站在旁边看笑话,甚至讽刺。这种消极的交往态度会使上下级关系紧张和冷漠。对上司工作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议,要及时提出来,提建议时要防止使用胁迫性的口气和方式,胁迫上司接受往往会适得其反。

要设身处地从上司角度想问题,不要强上司所难。

上司要关心、帮助、支持下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对上司交际中,下级经常会发生非感情移入心理障碍,即不设身处地考虑上司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脱离现实主客观条件对上司提出要求,如果达不到,则进行“发难”。上司工作也有上司的难处,作为领导者,如果能经常想想自己也不能事事满足下级要求,就会理解上司的困难,体谅上司的苦衷,不给上司增加无法解决的难题。

交往要有耐性,要经受得起挫折和反复。

下级不可避免地要向上司提工作建议,向上级提建议时要有耐性。一般说来,上级要比下级高明一些,但是客观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在某些问题上,下级的认识高于上极的认识是正常的。范进中举时写的文章,主考官要看几遍才“解其中味”,这类事例在工作中有时也会发生。当下级的认识高于上级时,要取得上级的支持,必须有不怕挫折、不怕反复的精神,要反复地向上级说明自己的观点,逐步使上级了解新建议的内容与好处,从而达到说服上级、取得上级支持的目的。有时,由于上级不理解,还可能招致指责和批评,这时千万不能气馁,应该勇敢接受挫折、误会和指责,继续坚持下去。如果缺乏坚持精神,就会使美好的愿望夭折在磨难之中,坚持下去,有时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局面。

对上司交际不当的类型

一是绝对服从型。这种人对上司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唯命是从,很像赵树理笔下的那个农会主席张得贵对待老村长阎恒元的态度:“张得贵,真好汉,跟着恒元舌头转,恒元说个‘长’,得贵说‘不短’,恒元说个‘方’,得贵说‘不圆’,恒元说‘沙锅能捣蒜’,得贵就说‘打不烂’,恒元说‘公鸡能下蛋’,得贵就说‘亲眼见’”。

二是投其所好型。这种人对上司察言观色,专门会仰上司鼻息出气。上司说是“鹿”,他绝不说是“马”。隋炀帝的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裴蕴办案看主子的态度,“若欲罪者,则屈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因而释之。”虞世基因为“帝恶闻贼盗”,他就报喜不报忧,明明下面是火急报警,他却奏称,“鼠窃狗盗”行将除尽,“愿陛下勿以介怀”。

三是不言可否型。小说家李伯元在《南亭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王仁和相国文韶,人军机后,耳聋愈甚……一日,荣禄争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王意如何。王不知云,只得莞尔而笑。西太后再三垂问,王仍笑。因太后曰:”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一害怕得罪上司,遇事不置可否,这种人还是大有人在的。

四是回避领导型。有一部分人自己虽然也是领导者,但是却非常怕见自己的上司,遇见上司领导则绕道走。这种人或怕接近上司者有“拍马之嫌”,或因有“自我防卫心理”,害怕上司发现自己的短处,或因与上司之间有心理间隙,等等。不管其原因如何,此种交往不利于上下级之间心理沟通。

五是遇事对抗型。这种人与上司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对上司采取排斥、抗拒行为,不管上司对与错,都寻机向上司“发难”,拒不执行上司的指示、命令,和上司经常发生矛盾冲突。

六是评头品足型。有的人对上司的指示虽然也执行,但不管指示是否正确,总爱挑三拣四,评头品足。这种晶评虽然有时在理,但经常采取此种行为,不仅会使上司产生厌烦心理,而且会在下级中引起不良倾向,使本单位出现一批“评论员”,减少组织内的实干家。这样对组织的发展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以上种种行为不管其动机如何,就其后果来看,都会影响与上司的关系。虽然有的交往方式个人会获取一时之利,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事业、对组织、对上司、对自己都有害而无利。

如何处理和上司的人际关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