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挫折和成功的故事
挫折是石,敲碎你天马行空的想象;挫折是火,烧净你自私无知的心灵;挫折是水,洗涤你无理野蛮的思想。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挫折和成功的故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关于挫折和成功的故事篇1
当年,26岁的菲利普·克罗松在搬动屋顶天线时,触到高压线,两万伏电流瞬间将他的双臂和双腿烧成了“焦炭”。一个没有四肢的人,该如何面对未来?躺在医院里,菲利普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一天,一个电视节目使他明白了自己究竟该怎么做,那是个纪录片,讲述了一个身有残疾的女子只身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事迹。那场面震撼了菲利普,他想:“我也要横渡英吉利海峡。”
没有四肢,却想横渡英吉利海峡,就如同一条没有鳍却想游弋大海的鱼,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可能,然而,菲利普决计要做一条无鳍的鱼。
菲利普聘请教练传授游泳技巧。事实上,在此之前,他是典型的“旱鸭子”,从未下过水。第一次下水,他的身体像石头一样直往下沉,水呛得他差点窒息,幸亏教练在旁保护,把他迅速捞了上来。不过,他很快想到了好办法,让人在自己残存的手臂上安装假肢,在残存的大腿上套上脚蹼,然后,头戴潜水镜和呼吸管,再次下到水里。按照教练的提示,他不停地划动上肢,并且使劲地拍打脚蹼,果然没有沉到水底,只是整个人在原地打转。不管怎样,没有沉没就是成功!经过一周的练习,他进步神速,可以沿直线游动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已经可以连续游过两个泳池的距离。接下来,他信心满满,开始了“魔鬼式”训练,不仅加强泳技练习,还加强力量练习。借助假肢,他坚持跑步和举重,每周训练时间长达35小时。两年后,他体重大大减轻,泳技突飞猛进,耐力也变得超强,每一次连续游出的距离再也不是两个泳池的距离,而是三公里。他完全像一条可以自由游弋的鱼了。
具有挑战性的一天终于来临。2010年9月18日8时,在英吉利海峡,全副武装的菲利普从英国福克斯通港下水,朝着对岸法国的维桑港奋力游去。他的假肢在碧波间划动,激起朵朵浪花,他的呼吸管像高举着的一只手臂,顶端那一块橘黄色标志,在海浪中特别耀眼。他保持着节奏,合理分配着体力,每游进三公里就休息一分钟,然后继续前进。可是三小时后,他感到有点不妙,浑身疼痛,但他对自己说:鱼是不会停的!这时,三只海豚在他身边游动,于是,他很快便有了缓解剧痛的办法,他一边奋力划水,一边欣赏着海豚的泳姿。就这样,经过13小时30分钟,他终于游过了34公里宽的海峡,胜利抵达目的地,比预计整整快了10小时30分钟。那天,菲利普就是一条真正的鱼,把最真实的感动留给了现场所有的人们。
明知无鳍,却偏要坚持做一条鱼,并且最终把这条鱼做得纯粹而完美,这就是奇迹。也许,奇迹的创造并不复杂,而奇迹之所以稀缺,那是因为99.99%的人都认为,没有鳍就不能成为一条鱼。
关于挫折和成功的故事篇2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
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凭偶尔出生得来的。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也许实际情形比资料所载的更为暴烈,但贝多芬的朋友们设法把事情掩盖过去。
魏格勒资料库中的《魏格勒和布鲁林家族的朋友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没有奥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场,恐怕免不了发生殴斗,贝多芬已经举起一张椅子准备向里奇诺夫斯基亲王迎头痛击,因为贝多芬躲在房间里拴上门,亲王却把门撞开。幸亏奥普斯多夫挡在他们两人之间。”吵架的起因是贝多芬拒绝里奇诺夫斯基为他召晚宴的几个法国军官演奏。 但贝多芬爱他们;他说过一些话,显示他心里对他们的感激,但这种感激并不授权任何人干涉他的自由。
关于挫折和成功的故事篇3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
“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
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关于挫折和成功的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