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17-06-12 16:52

广州是一个多元文化相容共处的开放性城市,其文化深深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土壤中。但广州同时也是个有故事的城市,广州是座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广州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广州的历史故事

广州的历史故事篇一:百岁坊的故事

在广州中山四路大塘街内,有条狭窄的小巷叫“百岁坊”,说来还有段辛酸故事。

且讲清朝康熙末年,有位穷书生叫王健寒,他勤奋好学,饱读经书。为了糊口,就在本街开了间“卜卜斋”(私塾)教学童念书。他尽职尽责、诲人不倦,故经他教出来的学生,很多都中了举。

古代的读书人苦守寒窗、铁砚磨穿,就是为求取功名,而求功名的唯一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王健寒也不例外。但他屡次考试,总是名落孙山,由黑发考到白头,仍是一介布衣,连秀才也考不上。他却毫不气馁,屡败屡考。直到103岁高龄了,拄着拐杖走路,还要报考。街坊好心劝他说:“老先生,你偌大年纪,还搏什么功名呢?就算现在送了个官给你,你也做不来,不如死了此心吧!”王健寒长叹一声道:“唉,我不是为什么功名,而是心中不忿呀!”

到考试的时候,由于王健寒年老体弱、精神疲倦,一到号舍就睡着了,连出什么题也不知道,直至监考官巡到他这里,见他还睡,推醒他问:“文章做好了吗?”王健寒才揉揉双眼问道:“题目出了吗?”“哈,人家将近交卷了,你还未知试题?”王健寒一惊,想道:“糟了,这科又是不中了!如交白卷,很丢脸的呀!不如随便写吧!”于是问了试题,想到哪句就写哪句,不像以前那样精雕细琢、引经据典了,总之快手写完,好过交白卷就算。

怎知这科王健寒竟然中了,与他同场考试的孙子也考中。两爷孙同中秀才之事被传为佳话,人们纷纷表示祝贺。王健寒喜极之余冷静想道:“为什么我以前用心去考却不中,这次随便写反而能中呢?啊,是了,因我以前落笔太高超,并以能引用冷僻典故为荣,连试官也不晓,怎会中呢?而这次写得通俗易懂,反合试官口味。正是‘不愿文章高天下,但愿文章中试官’啊!”

王健寒在科场中拼搏了七十载,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才得秀才之名,此事被传得沸沸扬扬,称他为“三朝百岁秀才”,他住的小巷就称为“百岁坊”了。

广州的历史故事篇二:五羊城的故事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别名。比如广州吧,就有五羊、五羊城、穗垣的别称。

广州为什么被称为五羊城呢?这还要从一个古老的传说说起。

很久以前,广州发生过一次大饥荒,人们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可是做官的老爷却象强盗一样,照旧向老百姓要粮食。那时候,城里的坡山脚下住着父子二人,因为交不出粮食,父亲被抓走了,官老爷让儿子三天之内把粮食交齐,不然就要他父亲的命。

这少年十分孝顺,但是却没有一点办法能救父亲,他急得痛哭失声。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他的哭声感动了天上的五位仙人。仙人们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羊,拿着谷穗,来到了少年的家里。他们把谷穗交给少年,让他赶快把谷粒种进土里,明天天亮时,就能收获很多的稻谷。他们还告诉少年,以后如果遇到了困难,就到坡山脚下找他们,说完仙人就不见了。少年按照仙人的吩咐种下了谷粒,第二天果然收获了几大筐稻谷。

少年把稻谷如数交给了官府。官老爷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感到很奇怪,就板起面孔追问这稻谷的来历。少年毕竟是个孩子,在他威逼之下,只好如实相告。官老爷听后心中暗自盘算:如果把五个仙人抓到手,不就可以发大财了吗?于是,他释放了少年和他的父亲,马上命令差役去坡山脚下捉拿仙人。

少年感到事情不妙,急忙跑到坡山脚下,告诉仙人们快快离开。仙人们点点头,感谢少年的关照,然后告诉少年,快把剩下的谷种撒到地里,这样官府就抢不走了,老百姓就可以有吃的了。说话间,差役们到了,五位仙人腾空而起,差役们一点办法也没有。仙人带来的五只羊留在了草地上,差役们刚要去抓,五只羊簇拥在一起,变成了一块大石头。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广州的越秀山上看到那五头石羊呢,中间的一只公羊,口衔谷穗,昂首天外。不过,这不是仙人的五只羊变的,而是艺术家的杰作。传说中五只羊变成的石头,在坡山脚下的五仙观里,你不妨前去一看。

广州的历史故事篇三:织女化神的传说

广州黄埔南海神庙最后一座殿叫“昭灵宫”,是供奉洪圣大王的妻子沈氏夫人的。沈氏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织女,怎会做得尊贵洪圣大王的妻子呢?这里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广东顺德有位姓沈的姑娘,生得美貌如花,种桑、养蚕、织锦样样皆能,而且心地善良、助人为乐。

有一年顺德大旱,田地黾裂、庄稼枯焦,大家都心急如焚。沈氏织女想道:“听说羊城有间南海神庙,何不前去求雨呢?”

织女说服父母,日夜赶路,到百里之外的南海神庙,跪在洪圣大王神前祷告:“大王,民女求求您了,现今顺德干旱,请普降甘霖,使叔伯哥哥能顺利开耕、姐妹们能养蚕织锦。如能所愿,等丰收之后,民女定织下最好的绸缎,给您作铺陈。”

洪圣大王见织女风尘仆仆、不顾个人劳苦为村民来求雨,实是难能可贵,定要相助。看官:“铺陈”本是装饰的意思,但由于织女声细又有点沙,洪圣大王误听为“夫人”,亦默许了。

果然织女走后,顺德就下起雨,百姓欢天喜地开耕,获得丰收。织女按照自己的诺言,用最好的蚕丝,织成最美的绸缎,带去南海神庙作铺陈还神了。

洪圣大王见织女一片诚心,便对众神宣布:封织女为“明顺夫人”。话音一落,织女便化作一堆泥土。当晚洪圣大王报梦给庙祝,叫他把这堆泥土塑成像,并建殿供奉。

织女姓沈,这殿又称“沈氏夫人殿”。因附近的庙头村很多人姓岑,“岑”与“沈”之音近似,故村民亲切地尊称织女为“姑婆”。传说此殿落成不久的一天傍晚,庙头村许多户人家的小孩都不见了,四下寻找,找到沈氏夫人殿,见小孩们全都在这里嬉戏玩耍。孩子们说:“姑太婆婆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很开心呀!”村民悟道:“姑婆是很爱小孩的,是小孩的保护神。”故以后每当下田或出外不便带小孩去时,总是将小孩带到沈氏夫人殿,拜一拜神像,说声:“多烦姑婆关照一下。”就可以放下小孩,安心而去。说也奇怪,据村民所说:多年来,在此寄下的小孩从未发生过意外,信不信由你。

广州的历史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