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2 09:23

一流文化成就一流大学,一流管理创造一流业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的管理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大学的管理论文篇一

大学管理创新的思考

摘要:高校科学发展需要管理工作创新,在思想观念层面,应坚持人本管理,把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好“为谁管理”、“靠谁管理”、“如何管理”的核心问题;在体制机制层面,应注意用制度去规范约束人,用绩效去引导激励人:在管理范式层面,应强化文化管理,在横向管理上应突出扁平化,在纵向管理上应突出专业化。

关键词:高校管理;观念;制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03-04

一流文化成就一流大学,一流管理创造一流业绩。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全校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让人员、财物等各方面发展资源的能量竞相进发,实现质量、规模、结构、速度、效益等各方面发展因素的有机统一。实现科学发展,把愿景变为现实,关键在于办学理念要跟得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潮流,关键在于把管理水平能提高到一个新境界。管理既要管住管好,更要理清理顺,要注意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使个体具有明确的归属感,集体有强烈的感召力。高校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急剧增长,院系数量持续增加,学科、专业更加多样化,高校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不容回避、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管理理念创新是管理工作创新的先导

观念支配行动,思路决定出路。管理工作创新首先要从管理理念创新人手,实现从策略管理向战略管理、从规模管理向结构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特别是要实现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人本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以尊重人、关心人、关爱人与人的生命为出发点”,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人本管理是管理理念的一种创新,它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了“为谁管理”、“靠谁管理”、“如何管理”的重要问题。对高校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师生为本,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才;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劳动与创造,关注教师的需要与发展。管理不仅要体现一种制度规范,更表现为一种人文关怀,不仅要关注“工作导向”(效率和贡献),更要重视“关心导向”(行为和态度)。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坚持“为了人而管理”,师生才会具有更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才能得以根本落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生工作态度的“敬业”问题和业务素质的“专业”问题,最终达到“勤业”、“乐业”。

质量是管理的重点。首先,质量涉及态度。质量意识决定着我们对工作的态度和行为,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没有责任心,事情肯定做不好;缺乏事业心,学校肯定做不强。其次,质量涉及做人做事的规范。质量意识的内涵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这就要求高校制定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精益求精,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第三,质量涉及承诺。质量意识不只是服务对象的权利诉求,更应该是工作主体的价值追求,也是成功的内因。质量涉及你对承诺的遵守能力,它关乎个人的品位、单位的形象和学校的声誉。质量管理的初衷就是要使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无处藏身,杜绝一些影响学校形象的现象出现,抽走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

效益是管理的归宿。办学效益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对于地方高校财务的状况,必须学会开源节流、精打细算,优化整合校内资源,积极吸纳校外资源。高校要合理配置、综合使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就需要坚持“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借梯登高,乘势而上。在高校战略发展规划、学科总体建设和发展、关键岗位的设定与聘任、统一的财务制度和预算、公共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等事关高校发展全局的问题上,高校要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宏观上对关键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要注意盘活存量和整合资源,着力建设学校和学院两级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公共平台,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频率;要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既要做到一份投入一份效益,又要学会集中财力办大事。同时,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厉行节约,勤俭办学,坚决抵制奢靡之风,坚决反对一切浪费现象;坚决杜绝“只要投入,不管产出;只重预算,不重监督”等现象,坚持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使高校资源效益发挥实现最大化。

二、管理制度创新是管理工作创新的核心

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管理制度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运行机制上找原因。用制度去规范约束人,不但有力,而且相当稳定;用机制去引导激励人,不但客观,而且相当管用。制度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大学制度决定着大学发展的核心“游戏规则”,高校各项事业要想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制度设计既要重视规范化、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要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既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长远。过去,我国高校已经在大学制度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与现代大学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必须要放宽视野、与时俱进,用崭新的视角看待新生事物,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问题。当前,高校还存在制度不够健全和内容不合时宜等问题,管理中还存在“凭经验、拍脑袋”的低层次、粗放式管理,严重影响着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缺乏客观的、准确的、系统的评价标准,这导致了在学校层面的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和不够优化,在教职工个体层面的贡献衡量和奖励分配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在办学经费并不充足的情况下,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科学的绩效评估,向管理要效益,让管理出效益,是学校科学发展、更上层楼的必然之路。

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工作目标和重要工作任务。为实现人才评价由“学历、职称导向”向“能力、贡献导向”转变,用人制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工作评价由“人际关系导向”向“业绩效果导向”转变,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河南师范大学近年来对目标考核办法、业绩考核办法、收入分配办法、绩效奖励办法进行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特别是创造性地推出了《教学科研单位资源配置与绩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运用综合定量指标法对校内教学科研单位进行资源配置与绩效量化评价,不但设计了资源配置指标体系和绩效产出指标体系,还设计了综合效益可比性指标体系,力求做到多指标结合,对教学科研单位的投入和效益做出全面评价。其中,资源配置指标设定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3个一级指标;绩效量化指标设定人才培养、

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教学、科学研究、重点学科及科研平台等5个一级指标;可比性指标设定资源配置可比性指标(资源配置总量、人力资源占有率、资源占有率、人均占有资源量)、绩效量化可比性指标(绩效总量、绩效贡献率、人均绩效量)和资源产出效率可比性指标(效益贡献系数、资源占用增长率、绩效贡献增长率、效益贡献系数增长率)等3大项内容。绩效评估制度的创新尝试彻底改变以往的评价困境,使学校对各教学科研的运作和成效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把握,教学科研单位对自身状况有了更清醒地认识,促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三、管理范式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

高校管理范式创新在整体上应突出文化管理。当今时代,大学文化已经成为大学凝聚力的重要资源、大学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学创新力的重要支撑。大学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大学综合实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文化管理正在成为区分一流大学与二流大学的重要分水岭。文化管理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管理外化为虽带有强制意图但却以自我教育的形式完成,它是一种以文化的潜性的形态参与管理全过程的非强制性手段,是通过教育管理环境的营造,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管理目的,从而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一种“不教之教、无为而为”的教育管理效果。大学文化管理就是要把文化自觉的态势、内化文化自信的气势,外化为文化自强的优势。大学文化管理成效取决于谋划发展大学文化的动力足不足、活力够不够、合力强不强。动力足不足,关键看大学文化管理是否体现师生的意志、满足师生的需求、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只有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一切成果由师生共享,才能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力够不够,关键看大学文化管理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把文化管理与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合力强不强,关键看组织领导、各方配合和全员参与是否到位,只有在观念上达成共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在工作上引起共振。

高校管理范式创新在横向管理上应突出扁平化。在我国公立大学中普遍实行的管理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在《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都有明确规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主要精髓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这是管理创新的基本依据。同时它也明确了大学治理的基本模式。大学管理组织在横向上实现扁平化,就是要合理配置党(委)、(行)政、(学)术、群(众)四类主体的权力资源,科学构建政治、行政、学术、民主四种权力的分工——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大学各方利益相关者在学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学治理结构要体现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既不刻意追求单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又不随意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理由损害现有人员利益。高校当前最紧要的不是去行政化,而是权力资源配置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具体到治理结构上就是管理组织的扁平化,实现治理形态由少数人参与的精英模式向大家共同参与的民主模式转型。

高校管理范式创新在纵向管理上应突出专业化。大学管理既要体现“大”的特色——大爱、大德、大智、大气、大雅,又要突出“学”的本质——学生、学者、学术、学科、学风。大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权力是大学的个性权力或者说是专业权力。大学的专业化管理要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有机结合,管理者特别是单位主要负责人应该具有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水平。大学管理组织在纵向上要建立校、院、系三元一体的层级管理组织模式,事务性管理工作要重心下移,使学校成为战略管理中心,部门、学院成为工作管理中心,学系(教学部)、科室成为质量管理中心。专业化管理强调的是把不同的管理工作岗位当做不同的管理工作专业去对待。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管理工作,也不是一个人可以胜任所有管理工作。当前,大学规模越来越大、校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管理和团队协作越来越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的制胜法宝。无论是教学科研单位还是管理服务部门,要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成绩大幅提升,都需要目标一致、权责明确、配合默契的专业化团队。专业化的高绩效团队可以“使团队成员在个人与团队层次上保持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从而是大学中的每个人都心有所归、身有所适,让大学真正“大”起来、“学”起来。

参考文献:

[1][2]程方正,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4.

[3][美]史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8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的管理论文

大学的管理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