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鉴赏论文
文学语言是文学形式的承载体,它对文学形式的创作形式有着天然的影响力。文学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学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文学鉴赏论文范文一: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变革发展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简要概述为切入点,引申出语言变革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势发展下的地位,进一步分析困境下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双重构建,探讨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变革;现代文学;文学形式
前言
:语言不仅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交流载体,更是人们进行思想传递与升华的重要媒介。而文学作为人类历代思想艺术的结晶体,通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形式,表达出每个文学作家内心的声音,并且客观的反映出了写作现实。文学的类型有很多,不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剧本等,都用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传递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心灵深处最想要说出的话。我国的现代文学家认为在现代文学语言中,既包括了加工后的书面语言形式的民族共同语,也包括在艺术层面上的文艺作品的语言。在这种理解中,现代文学是顺应着民族发展历史而共同前进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对现代我国民族整体构建中发挥着共同语建设的积极意义。语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那么就会对文学形式的转变产生影响,语言变革为我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扮演着助推者的角色同中国文学一起进步。语言变革为文学实现跨越出改变做出了生命迹象二次重现的关键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寻找出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启示。
一、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简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就是中国文学逐渐现代化的整体过程的成果。中文现代文学史的酝酿期在1840年至1898年,该期间段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发扬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高度展现,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积极走在探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上。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转变陈旧的中国传统思想并努力寻找变革的各种渠道,发扬中国独立自强和民主富强的主题,体现了主张变革人们的内心渴望独立自强的愿望,反映出了强烈的反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侵略的思想。在酝酿期中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发展滋生了萌芽,提供了先进的、优良的思想前提。接着是发生期,该阶段在1898年到1917年之间。在这段时期中式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发展历程,该表了中国有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语言文字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文学语言的框架构建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梳理,这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演进增添了更多的价值与历史意义。最后是发展期,时间段在1917年至1949年。首先,发展期中的第一部分是在1917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到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这一期间段;第二部分是1927年之后到1937年我国全面掀起抗日热潮,抗日战争彻底爆发这一期间段;第三部分就是1937年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中国人民共和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期间段[1]。
二、语言变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形势发展的载体
(一)文学语言发展的丰富性
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秉性,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程度亦不尽相同,但是都共同体现出了文学语言的丰富性,都具有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在二十世纪初期,我国的语言形式特点多偏向口语化,“五四”运动之后追求白话文形式的文学表达手法,体现的文学性质更加精准,对画面和人物的描述也更加详细,体现出很大程度的丰富性。同传统文学语言表达方式的模糊性对比而言,文学语言的发展多倾向于意义层次鲜明、寓意深厚、象征性突出、功能特征强化等特点,而这些特点都统一的表达出了文学语言发展向丰富性转变的性质。“五四”运动发生在民族危机沉重、社会危机不断扩张的大背景下,很多哲学家、艺术家会更加追求西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大量的引进外来思潮,带来了国内的哲学思潮涌动,进而推动了文学论坛发生了艺术思想的更替与转变。五四新文学的质变早已经蕴藏在文学的量变之中,每个层次的文学发生状态上的激进都是由于艺术家的内心追求发生了升华,在大背景的转变之下语言发生了丰富多样的变革,而语言的变革就使得中国文学发生了质的改变[2]。
(二)人物语言的地方性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会由于地域的不同发生文学作品的语言地方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地方性”不仅仅体现在了语言内容上,在文学中的地域文化、地方思想以及风土人情上都有很多地方区域的划分表现,使得每个文学作品都有自身的个性与本真性。文学语言是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工具,是文学作品得到展现的根本载体和构成基础。随着“五四”运动之后对白话文的普及,为现代文学使用标准普通话的形式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在普通话文学语言的时代中,在文学中的人物语言更加体现了“地方性”的特征,文学语言更加成为了人物语言的地域性表现。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特征表现都是建立在普通话的标准之上的,但是很多具有深厚地域色彩以及人情风俗的人物肢体语言的描写中还是要依赖对地方语言的运用,这样通过地方性语言的口语化特点,突出了文学作品中应要表现出来的情感与人物刻画特征等,都能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中心思想表述,升华了文学要义[3]。
(三)五四之后的现代汉语
“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时期的文学发展更加注重对小说的写作,各个艺术家也更加推崇小说的发表,不论是针对作品中人物语言的描写还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都是对白话文的语言方式加以发扬。总的来说,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从客观上推动了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从边缘化向中心化发展,也更加推动了语言变革的步伐,使白话语言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与推广。另外,从文学形式的独特性来思考,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着自身的文体要求,并且以小说和童话这种文学类型来说,使用白话文的普通话形式与文言文相比,会更加通俗易懂,不论是想象空间还是情感表达都更加丰富直接,也更加感性和具有体验性。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国内思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国整体思想阵容中注入了新鲜学习,发对旧思想、就道德,追求民主制度,提倡新思想、新道德观念,这些先进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语言变革,是现代汉语产生的助推之手[4]。
三、困境下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双重构建
(一)民族背景下现代文学发展的顺应
法国的语言学家索绪尔的主要观点认为,文学语言不仅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更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语言。在二十世纪中期,我国的现代文学家认为在现代文学语言中,文学语言包含双重概念,既包括了加工后的书面语言形式的民族共同语,也包括在艺术层面上的文艺作品的语言。在这种理解中,现代文学是顺应着民族发展历史而共同前进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对现代我国民族整体构建中发挥着共同语建设的积极意义。现代文学发展在民族情感的背景下,涵盖了丰富的国家大义和民族之情,不论是“美学”、“文学”还是“语言学”,都是民族共同语下的产物,更是中国现代历史发展和文学书写进行双重结构的相互作用。
(二)民族背景下现代文学发展的偏离
在民族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文学的演变会由于叛离思想的冲突而发生文学变革的偏离。从文学语言的发展规律来看,民族共同语同文学发展之间会产生于同一性相背离的发展方向,虽然都是语言变革的产物,但是同正面的、积极的、顺应大环境发展的思想浪潮来说,是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更替的。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会有顺应时代发展的部分,就会有相悖的部分,二者共同作用、交接,促进时代的进一步发展[5]。
四、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形式的影响
(一)促使现代文学更加具有人文主义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步伐产生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各个主要人物都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启发,对人文主义的追求程度更加高涨,提倡使用白话文作为写作语言,摒弃了文言文的写作手法,从而产生了语言变革。而语言变革的步伐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强调发扬人的情感以及个性的发散,同时对文学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突出个性化趋向。随着启蒙思想对我国文学浪潮影响的不断深入,从各个方面都更加提倡人文主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学题材的创新和设计,极大了发扬了以人文主义艺术为中心的艺术描写手法。
(二)促进现代文学向唯物主义形式发展
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语言变革逐渐深入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形式发展,各个主要人物主张的中心思想同过去一代的哲学家相比,从“为了艺术而形成艺术”、“主张内心的追求”发展到了“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思想的发展”、“把握住社会的前进脚步,发扬唯物主义观念”。同时,由于受西方思想浪潮的影响较重,现代文学的发展形式虽然对传统文化较为重视,但是更加讲求传统的突破和转变,在文学的创作手法上更加提倡新颖和杂感,并从侧面进行现实主义的批判和揭露[6]。
(三)促进现代文学手法多样化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受语言变革的影响,在写作形式上更加多样和多变。总的来说,现代文学的手法在不断加工的道路上逐渐构建出了属于中国独有的现代文学体系,其中语言形式的转变在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现代普通话语言形式的前进步伐。在现代文学整体框架中,文学手法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其中小说作为现代文学的热门文学形式发展的最为高涨,还有散文、剧本、论述文、戏剧、诗歌、传记、寓言等各种类型的文学手法纷纷出现,使得现代文学浪潮汹涌澎湃。那么总结来说,语言变革引起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而现代文学的茁壮成长也进一步推动了语言变革的步伐。
五、结论
综上所述,文学作为人类历代思想艺术的结晶体,通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形式,表达出每个文学作家内心的声音,并且客观的反映出了写作现实。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兴起而出,产生于“五四”运动中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改革浪潮之中,也正是因为正常语言变革,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蓬勃发展,乃至达到了日新月异的高涨表现。“五四”运动中大量的引进外来思潮,带来了国内的哲学思潮涌动,进而推动了文学论坛发生了艺术思想的更替与转变,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先进的、优良的思想前提保障。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基于文字的运用、时代的背景和个人的思想追求等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而语言变革为文学实现跨越出改变做出了生命迹象二次重现的关键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寻找出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朱晓进,李玮.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5,01:138-160,205.
[2]周棉,李新亮.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7-43.
[3]徐时仪.略论汉语文白的转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62-73.
[4]朱晓进,何平.论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20-129.
[5]李玮.从“诗文合一”到“诗文划界”———论文学革命发生后新诗语言调整与文体发展的互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30-136.
[6]泓峻.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关系的复杂性及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87-92.
现代文学鉴赏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关典妻习俗揭示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主张文学应该“为人生”,揭露社会问题。其中,典妻这一婚俗出现在现代作品里。作家虽然对其主人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更多的则是对封建婚俗的控诉。我现在从以下五方面来揭示典妻这一婚俗。
一、典妻
典妻,又称典婚,一般指“借妻生子”,是丈夫把妻子以一定的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典当给别人。它是我国历史上最野蛮的婚俗之一。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典婚就已存在。到了唐代中期,典妻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韩愈和柳宗元等作品中都有记载:“逐相典贴,渐以成风”。宋代以后,典妻之风更加普遍。到了元代,典妻之风在南方各省盛行,浙江尤盛,当时在浙江任职的官员王朝曾向朝廷奏请严行禁止典妻婚俗。因此,元代使用法律对之予以明令禁止。明清时期,典妻在法律上也有具体规定,处罚也更加严厉。到了民国时期,现行颁行的法律中,也有关于“禁止典雇妻女”的条文。但典妻这一风俗却是屡禁不绝,不仅在南方盛行,而且蔓延到北方各省。如辽宁的“搭伙”和甘肃的“僦妻”都是类似于“典妻”之风俗。
二、典妻风俗产生的原因
典妻风俗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首先,典妻是受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雇主无子,靠典租他人之妻生子以传香火。其次,在灾害区域。最后,战乱频发区域。这些区域经济萧条,贫困所迫的家庭较多。这些家庭为了获取经济来源,不得不典卖妻女。由此观之,典妻婚俗的存在主要是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低所致。女性可以被随意典卖,当地的人司空见惯,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是违法。因此民不告,官不究。即使有知道律例者,也会知情不报,甚至相互隐瞒。官府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真正严查。这是风俗与法律的冲突,这种冲突致使妇女法律权利得不到落实。
三、关于典妻风俗的关注
典妻之所以被现代文学作家关注,是因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的潮流所致,妇女的地位长期低下,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明清时期就出现一些思想家,他们同情女性,以著书立说来表达对女权地位的不满。到了近代,如太平天国、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曾经先后兴起过几次女权运动。他们戒除缠足、兴办女学、创办妇女报刊、争取女性参政等等措施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促使女性意识的觉醒;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妇女问题成为这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对国民思想的启蒙,唤醒“人”的意识,都涉及妇女问题。如《新青年》开设《女子问题》专栏,《民国日报》也开设“妇女问题”专栏,随之《晨报》、《星期评论》等也开设妇女问题专栏,还有一些刊物上刊登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而且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以报刊为阵地来关注女性命运,为她们鸣不平;三是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作家们热衷于乡土题材和女性题材文学创作,典妻之风自然地走入了现代作家们的创作视野。
四、以典妻为主题的作品
由于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关注女性问题,因而出现了大量的以典妻为题材的作品。它们是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许杰的《赌徒吉顺》、沈从文的《丈夫》、罗淑的《生人妻》、含沙的《租妻》、潘漠华的《冷泉岩》、台静农的《蚯蚓们》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再现典妻的特定“场景”,引发我们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多角度思考。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所写的是浙东地区的典妻风俗。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农村妇女被典三年的悲惨生活。三年中这位女性为秀才生了一个儿子。三年期满,她承受骨肉分离的巨大痛苦回到已阔别了三年的家中,儿子“春宝”却已认不出她来,家里穷得也揭不开锅。小说深刻地写出了“典妻”婚俗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典妻”没有给这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改善,但却将女性置入一个更加苦痛的深渊。罗淑的《生人妻》,也是一部描写典妻风俗的现代小说。所写的是四川沱江上游的山区,因家贫典妻。女人被典,受尽屈辱。她连夜逃出,等到天亮赶回家时,丈夫却以撞骗的罪名而被保甲抓走了。《生人妻》中的女主角有一定的抗争意识,这一点是难能可贵。台静农的《蚯蚓们》也是一部描写典妻风俗的现代小说。所写的是李小因为“年岁欠收”,遂将妻子和儿子卖与他人。这位女性默默地承受自己和儿子同时被卖的苦痛。许杰的《赌徒吉顺》所写的是吉顺因贪念纸醉金迷的生活,将妻子作为赌注。赌输了,妻子就典租他人。“女人非人”,是几千年来中国广大劳动妇女命运的写照。这些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有的因家庭贫寒,充当起改变家庭困境的角色------被典;有的因丈夫的喜好而被典。她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从不与命运抗争。她们的不幸,容易引起民众的震撼。也是作家对主人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态度,却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典妻”的风俗。
五、结语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作者都创作了以“典妻”为题材的作品,而第三个十年与当代更多的作者则以新女性为创作对象。她们或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大胆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如《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等;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参加革命,如《青春之歌》、《红豆》、《红岩》等;或为了梦想而奋斗,如《李双双小传》等。由此可见,“典妻”婚俗终将成为历史。
现代文学鉴赏论文相关文章:
1.现代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2.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3.当代文学学士论文范文
4.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
5.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6.浅谈现代设计的传统文化论文
现代文学鉴赏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