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创业历程

发布时间:2017-06-14 20:10

因为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其与外界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增加了企业与其他社会成员(如消费者、供应商、投资者等)等建立信任和支持的难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老百姓创业历程,希望能帮到你。

老百姓的创业历程篇一

农家女三车白菜创业变金凤凰

生意从三车白菜开始

苏南的富庶天下人共知,在苏南的带动下,苏北也开始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然而,从小在苏北农村长大的王丹玲家里不但没有先富起来,却比一般的贫困人家还要贫穷。在亲戚的周济下,王丹玲勉勉强强读到高二,就再也无力读下去了。

辍学后,王丹玲随二表姐到上海打工。到了上海,王丹玲才知道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流光溢彩。然而流光溢彩的生活不属于她们这些打工妹。王丹玲和二表姐在一家皮鞋厂当工人,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工资却仅有那么微薄的几百元。

一年后,每况愈下的皮鞋厂苦撑了几个月后,终于关门大吉了。二表姐去了南京,王丹玲开始回家帮助体弱多病的父母照顾田地里的庄稼。从小王丹玲就喜欢读《农民文摘》之类的刊物,她曾多次劝父亲改种经济作物,倔强的父亲却说:“民以食为天,不种粮食,吃啥?”这次,在王丹玲的苦劝下,父亲终于同意将大部分土地改种大白菜。在父亲心中,女儿在上海生活了一年多,见过大世面,她的选择或许是有道理的。

大白菜长势喜人。一天,南京的二表姐在电话里对王丹玲说:“南京的白菜很贵,比家里的价格要贵好几倍呢。”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既然南京白菜销路这么好,以后就把白菜运到南京去卖。

到了大白菜上市的旺季,王丹玲和父亲雇了三辆货车,满载着全部希望一路颠簸到了南京的白云亭蔬菜批发市场。一下车,王丹玲傻了,批发市场的门前到处都是满载着大白菜的卡车。一个小胡子农民上前说:“你们还往这运白菜啊,白菜太多了,卖不出去。今年也不知道哪来这么多的白菜。”

果然,像小胡子农民说的那样,没有销路,小商贩趁火打劫压价格,只出几分钱一斤,还只愿要菜心子。王丹玲愁了:今年寒流来得频繁,要是天气突然变冷,三车大白菜就全会被冻坏。

回到小旅馆,王丹玲一边偷偷地抹眼泪,一边打开收音机听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还没到,王丹玲却心里一激灵关了收音机,给二表姐打电话,让她明天有空过来帮忙。

第二天,二表姐赶到菜场门口的时候,却见王丹玲的车旁围了一群人,车上挂着一块白底红漆的大牌子:“爱心大白菜,免费赠送”。二表姐走上前冲着王丹玲喊:“丹玲,你疯了吧,咱能卖一分钱是一分钱,总不能白扔了吧。”

王丹玲的大白菜只赠送给普通市民,每人限领三棵,主要是防止小商贩哄抢。三车白菜免费送是个猛料,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爱心大白菜一下子牵动了石城老百姓的心。

随着媒体的关注,领大白菜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少有人不付钱白拿走的,来领白菜的都是些爱吃白菜又心肠热的人。三车大白菜在短短的三天里全部销售一空。

千里迢迢卖白菜,本是一个赔本的生意,经王丹玲这么一折腾,还就赚了。三车白菜卖了整整一万元,这一万元使王丹玲备受启发,也成了她生意的开始。

一次演讲中小企业融资百万

卖完大白菜,王丹玲留在了南京,她想在南京寻找商机,做点小生意。但究竟做什么生意,她心里也没底儿。每天吃完早饭,她就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转悠,寻找创业的路子。

一天,王丹玲路过板仓街的时候,见路两旁一家挨着一家的汽车装潢店,顾客盈门。板仓街地偏东郊,车流量不大,生意却出奇地好,王丹玲深感好奇地来到一家小门面,想多看看这行的门道。

小门面的老板是位中年人,乐于与别人攀谈。王丹玲与小老板闲扯了一阵子,才问到主题:“你们生意这么好,一年下来也有不少赚头吧!”小老板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框,十分不满意地说道:“唉,我这是小打小闹,小本生意,赚不了几个钱,一年下来也就赚个一两百万这个样子。”

几十平方米的小店居然有这么大的赚头,街上车流滚滚,公务车、出租车、私家车这么每天在大街上跑来跑去,灰头土脸的,它们也总该要经常美美容,洗洗脸吧。

汽车要美容要“洗脸”,王丹玲脑际突然闪过一个词“亮脸”。“好,就干汽车亮脸这一行。”王丹玲不禁握紧了自己的拳头。

创业需要资金,可是庞大的资金源泉在哪呢?没有资金是最大的烦恼,但王丹玲不怕,她说:“有着肥美的田地,却没有多余的麦子做种子,怎么办?借呗,总不能让这么好的田地荒着吧。”

几天后,南京几家有影响力的平面媒体上出现了一则显眼的小广告:免费讲座,给想投资的人一条金点子,演讲主题《商业奇谋:千万富翁从天而降》。

由于贫穷,王丹玲对经济有着特殊的敏感,她一直在自学经济学方面的课程,读了许多财富方面的书籍。她的知识积累这次派上了用场。在暂时租借的一家学校的礼堂演讲那天,前来听讲的人爆满整个礼堂。王丹玲激动异常,她讲得声情并茂,台下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

演讲结束后,王丹玲向所有听讲者发了自己的名片,希望能够寻找到合作者。第二天,就有几位有投资意向的人给她打来电话,约她详谈。几经筛选,王丹玲最终选择了一位在市场上倒卖鸡蛋的暴发户。

几个月后,王丹玲有着自己独特创意的“亮脸”公司营业了。

妙计擦鞋收拢巨额投资

“亮脸”公司开业后蒸蒸日上,王丹玲自是喜上眉梢,“倒蛋大王”更是心花怒放。但是,时隔不久,王丹玲就觉得市场需要如此巨大,而自己的“道场”又实在太小了。她敏锐地意识到必须乘大好时机,扩大规模,走规模经营的道路。

王丹玲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倒蛋大王”,“倒蛋大王”却颇感为难,因为他又玩股票又炒房子,摊子铺得太大,实在无力再出资,他让王丹玲再等等,等手上资金充裕了再作打算,不急在一时。

王丹玲说:“等面包被别人拿光了,你就只能捡一些面包屑吃了。做生意有时候也必须与时间赛跑,与时间赛跑就是与财富赛跑,谁跑得快,谁掘得的金子就越多。”

就在王丹玲一筹莫展的时候,韩国一家公司的中国市场部经理杨经理来南京考察市场,王丹玲闻风而动,决定前往游说。

老百姓的创业历程篇二

现在的姜道泽已经是吉林高丽王朝饮食连锁机构的董事长了,他说,“创业需要四个力,动力、能力、眼力、魄力。”他创业的动力来自改变生活的现实追求。“我10岁就到镇里上学,由于家里穷,一日三餐都是海菜,早上是海菜汤、馒头、咸菜,中午是海菜汤、馒头,一吃就是5年,现在一提海菜我还反胃。”那时,他的梦想就是能过上好日子。

大学毕业后,他也能赚工资了,但工资很低。一个在深圳外企工作的同学回来请他吃饭,让他印象特别深刻。“我不会点菜,最后点了15元一碗的冷面,当时就觉着冷面能卖到15元一碗。我自己也要创业。”

有了创业的动力,他一个人来到长春,卖过药品、做过保健品,还卖过服装。“成功第二力,应该有能力。”他说,能力是创业的保障,能力既包括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人际关系等,也包括一个人对事业的认知度和热情程度,还包括一个人的管理能力等素质。

姜道泽感觉,一个人对事业的热情是最重要的成功秘诀。他曾投资开过一家康复中心,建了很规范的场所,引进了很多设备,但是他很快就发现,真正运作起来不是那么回事。“我对医疗行业缺乏更多的了解,对人才的使用也没有专业评价的标准,更没有对市场的准确判断,最关键的是随着生意的平淡我对它的热度也在慢慢减低。”他选择了退出,另辟蹊径。要在自己感兴趣的行当里大显身手,这让姜道泽重新定位自己的创业方向。

在创业路上,他曾经尝到失败的滋味。“成功第三力是眼力,很多人觉得找准市场这是眼力,我觉得眼力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能否看清自身。”1999年,长春国展购物中心开业,带动了高档服装销售的热潮,他也投身服装销售,选择了一个好的品牌代理。但他发现自己选的服装并不好销。这让姜道泽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缺乏眼力。必须选择自己有眼力的行当创业,这是他总结出的第三条经验。

5年前,姜道泽在事业最谷底的时候,又一次面临选择。这一次,他想做出自己的品牌。1999年春季,姜道泽在外出旅游时发现当地的酱汤味道特别好,他想为什么不能开一家有特色的餐饮店呢?

那年冬天,姜道泽在延边跑了几十个村庄,寻访做酱高手拜师学艺。可是,手艺终于学会后,却发现传统酱汤只能保证一锅汤的味道,用到火锅里千煮百涮必然失去酱香的味道,于是,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将36种谷物药材研制成涮多久都保留酱香的火锅酱汤底料。2001年春节,姜道泽靠着借来的10万元资金,用独家研制的大酱熬炖牛排的火锅店开张了。牛排和酱汤做的火锅让长春人充满了好奇,虽说都零下三十摄氏度了,可想尝鲜的人还是排起了长队。火锅店越来越火了,最旺的时候月营业额竟达到150万元。到了2005年夏天,姜道泽已经在长春开了三家店,资产过千万元。

2005年夏,经过深思熟虑,姜道泽决定推出一元钱牛排酱汤火锅锅底。

这一招显示了他的魄力,一元的火锅锅底果然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进门。据说,餐馆最忙的时候,一顿饭就要三四百斤排骨,放酱汤的桶要三四桶。“幸好一切都来得及,通过我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那些曾喜爱酱汤口味的消费者又回来了。”在姜道泽看来,对市场的判断在创业过程中相当重要,可以让创业者事半功倍。 本文转载至——中国企业学习网——SUXUE.COM

2006年,他的火锅连锁店已经遍布全国70多个大小城市,4家直营店的年总营业额超过4000万元,70多家合营店的年总营业额超过了2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000余人。

在员工的生日会上,他与员工共同高歌:“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

这是他的追求,创业成功后,他热情回报社会,长年资助前郭县贫困学生,积极为失学儿童捐款捐物。2005年,他成为首届“创业青年长春贡献奖”15名候选人之一。“创业需要持续的动力,要让创业途中有很多的加油站,不断给你补充能量,才能创大业。”

姜道泽只是中国创业百姓中的一员。这次发布的百姓创业报告显示,资金仍困扰着创业者。

在中国百姓创业的大潮中,这些创业的主角以小规模、小资本、小产品起家,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够千辛万苦,才能兴业致富。创业路上,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要有毅力,这也许就是姜道泽的创业故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老百姓的创业历程篇三

叶群是一名天津籍的大学生,2008年毕业于福建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叶群说,他是个坐不住的人,总想生活中多一些挑战,去年,他辞掉了在泉州干了四年的白领工作,选择回到天津自己创业。有一天在马路上转悠买早点的时候,他突然想到,每天人们都需要吃早点,却很少看到有几家是正规的早餐公司,于是叶群打定主意,开始创办自己的“早安早餐”,成了一个卖早点的大学生。

每天凌晨3点,叶群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磨豆浆、烤牛排、摊蛋饼、切香肠,三个小时的时间他要准备两百份多早餐。清晨6点钟出摊,已经有顾客等在他的“早安早餐”摊位前,“您尝尝我们新推出的牛肉饼吧,不是油炸的,都是烤的”、“要不要来份豆浆,都是早上自己现磨的?”他一边忙碌一边招呼着。到早上8点半,精心准备的早餐全部卖光了,叶群只能对后来的顾客报以歉意:“对不起,我明天一定多准备几份!”

早上九点,把东西器具收拾停当、早餐车擦拭一新之后,叶群上午的工作结束了。“虽然现在每天早上辛苦点儿,但白天我有很多自己的时间。我现在在学日语,还想多看点书,学习点经济类的知识,以后用得上。”说到未来,他充满信心。

说起自己的创业故事,叶群说。开始干才知道,卖早点是个十分辛苦的工作,每天从天黑干到天亮忙的筋疲力尽,一个人采买、制作、运送、售卖,常常“自己顾不上吃一口早点”。一年来,叶群从开始时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游刃有余,还经常琢磨着推出麻香鸡肉、川味牛肉等新口味。现在,叶群的早点摊儿在附近小有名气,经常有人专门开车过来尝一尝“创业大学生做的早点”,看着小小的摊位前排着长队,让他累并快乐着。叶群说,就算是最忙最累的时候,他也从没放弃过自己当初创业时的梦想,“在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的父辈都是做生意的,都是靠自己年轻的时候一点一点白手起家做起来的,每个当老板的谁不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么过来的。”

两个月前,叶群新增加了一辆早点车,租了房子,建了自己的中心厨房,又雇了两个售卖员,迈出了他连锁品牌的第一步。叶群说,目前他的“早安早餐”利润控制在30%左右,一个月大概能赚两三千块钱。作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叶群获得了南开区各相关部门和经营所在的长虹街的很多帮助。说到困难,他坦言,在创业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体制机制制约的“瓶颈”,比如连锁经营的资质、中心厨房的规模、售卖点位的选择等等,很多“文件上”的条件是他这样的创业起步者很难达到的。叶群说,他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经营地点,“今年我想再多投资购买几辆车,多雇几个人,扩大规模,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是困扰我的最大难题。”

成为南开区“放心早点”的一员也是叶群的一个小心愿,经营之初他就他为自己和每个雇员都办理了健康证,并参考正规餐饮公司的卫生制度给自己的早点摊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流程,“既然叫放心早餐,那干净和卫生是我们对自己最低限的要求,一定要让大家吃上放心早点。希望我的早餐车也能挂上‘放心早餐’的牌子,能让老百姓买的更放心,也算是对我工作的一个认可!”

老百姓的创业历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