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解读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篇一
《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解读》
摘要: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他的“活”的教育思想仍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如他提倡教育目标要体现其“鲜活”生命之本性,课程资源要来源于生动“活泼”的真实生活,教学方法要活学“活用”,教师的任用要机动“灵活”。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真正体现了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及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的教育观。
关键词: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解读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06-03
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在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亲自设计校旗。“旗之中心有一个小圆圈,里面有一个‘活’字,代表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圈外有个等边三角形,代表教学做合一;三角上面有一个‘心’字放在当中,表示关心农民甘苦之意;左边有一支笔,右边有一把锄头;三角之外有一大圆圈放射光芒,好比是太阳光;四面有一百个金色星布满全旗,代表要创建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使个个乡村都得到光明。
从校旗的设计上就可以看出,陶行知旗帜鲜明地主张“活”的教育,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这里的“活”代表生命力,代表光明,代表希望,代表生活,代表实际,代表对生命个体的尊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围绕一个“活”字,“活”是其思想的灵魂。
一、指导思想——活力
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然被我们所颂扬和学习,说明其教育思想符合我国社会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现实价值。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由戊戌变法进行了部分变革后,便开始废八股兴学堂。“五四”前后又进行了改革,其结果是丢弃了“老八股”,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效仿德、日、美的“洋八股”。陶先生指出,中国的新学办了30年,只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他大声疾呼:“中外情形有同者,有不同者,适于外者未必适于中,沿袭陈法、率任己意、仪型他国,何能求其进步?”可见,他主张对国外教育思想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照抄照搬。在他的教育基本理论中也可以看出,尽管师从杜威,但是他将杜威教育思想创造性地颠倒过来。在其教育生涯中,他一直大力普及平民教育,以改变当时中国腐朽的教育现状,用实际行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以达到教育兴国之目的。
其次,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符合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观与传统的教育观截然不同。传统教育奉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教育思想,把教育看做是升官、发财的途径。陶行知旗帜鲜明地指出培养“人上人”的教育“就成了少爷小姐政客书呆子的专有品”。历史证明,这种“人上人”的教育最后要被历史所淘汰、所抛弃。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和人民生活的幸福,使人民大众受教育。他说,教育不应是玩具,也不应是装饰品,更不应是升官发财的媒介;教育不是“因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可以为读书而读书”的“小众”教育,“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陶先生指出,“民众教育是民众的教育,民众自己办的教育,为民众的最高利益而办的教育”。
再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现实价值。当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陶行知提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六大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追求真理”和“人社会化”的发展。这些可以概括为德、智、体、美、劳、群,它与我们今天教育要培养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吻合的。
二、培养目标——鲜活
物质世界的人,其本来面目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协调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有鲜活生命的和独特性的个体。陶行知的培养目标就是想要恢复人之本性,培养人之“真”性,真正体现鲜活生命个体之特性。
首先,陶行知的培养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传统庸俗的教育思想影响下,人变得虚伪和庸俗,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生活。陶行知的“真人”是指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追求真理的“真人”,是“真善美的活人”。《庄子》中的“真人”指的是“不为名利所奴役的人”。陶行知借鉴了《庄子》主张的“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主张。他认为,教人求真的教师必须具备两种素质:“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求真的教师必会培养出“求真”的“真人”。的确如此,能够真实面对自己,不为名利所动,认清真实的社会现实,才会有不变的真理孕育。
陶行知的“真人”除了追求真理之外,还要在人格上达到“真、善、美”。“真”是指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得到客观的真理,得到人对客观社会的科学认识,就必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善”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使之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完美和和谐的关系。要做人中人。“做人中人的道理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大公无私的容量。”“美”的价值在于真与善的统一。这样的“真人”,应该是讲究诚信、待人公平及与人为善的“真人”,这样“真人”能体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达到人格上的完整统一,实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一致。
其次,陶行知培养的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协调的人。陶行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过有组织的生活,便是受有组织的教育;过一盘散沙的生活,便是受一盘散沙的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因此,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来自生活。
再次,陶行知培养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人。陶行知尖锐地指出,中国旧教育是“奴性”太多,它只能培养听命旧制度的奴才,而要担当起改造中国巨任的新一代,必须是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人。
培养具有能动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一应尊重个体人格,尊重个体差异。在陶行知的世界里,儿童和青年最大,比什么伟人还要大。“小朋友”、“小先生”、“小小研究生”等等称呼都是陶行知对儿童的尊称。陶行知儿童观的第一条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每个孩子的生存权和生命价值,这是实施民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其二是理解儿童的心灵。教育者首先要懂孩子,善于理解千姿百态复杂而丰富的儿童世界,理解差异;其三是要耐心和宽容,给孩子成长提出一个广阔的宽松的心理空间;其四是要真诚提醒;其五是要热情激励孩子的一切成功之处。这些都说明,陶行知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即尊重他的独特性,培养儿童的主动性。
陶行知提倡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的儿童观提倡信任儿童,相信孩子的潜能。陶行知说:“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50万年与环境适应作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和精华。”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是开发沉睡在学生身上的潜能。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提倡制定能体现具有创造力的考试制度。陶行知反对国民政府的会考制度,他指出这是一种“毁灭中华民族生活力”的“自杀杀人的制度”。为此,他大声疾呼,“我们现在要求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明那培养创造生活力之考试”。
三、课程资源——活泼
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活”的课程资源上。因生活丰富多彩,所以来源于生活的课程资源必然生动活泼。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内涵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生活教育的组织形式。它至少包括以下几重含义:一是生活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学校生活,而是整个社会生活。它是借助学校教育这个形式,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的整体教育,是“活”的教育。对此,陶行知指出,要使以“死书本”来施行“死教育”的“死学校”得到根本的改造,就必须“开笼放雀”,将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这就需要彻底地拆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那道高墙。“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的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而得到的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可见,在这“伟大无比的森林”中,我们必然看到一切“活”物,学习的内容是“活书”,它是活的知识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便都是活的书”。一言以蔽之,活的生活就是活的书,活的书就是活的生活。
四、教学方法——活用
在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基础上,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认为,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是教学领域中存在“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他只知道反复一味地灌输和强化作业。人们也习惯于把教师所干的事称为“教书”,把教师教书的法子称为“教授法”,似乎教员只是专门教书本知识的。学生在校内也似乎除受教外,无别的功课可学,于是乎出现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来却又像教校”。他尖锐地指出,这是教与学的分离,并呼吁“教学二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两者分离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其弊端最终表现为“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由此,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认为,“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的中心。所以,教和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做”。换句话说,“做”就是实践,就是应用,就是归宿。教和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活教,学生活学,最终达到活用的目的。正如《手脑相长歌》一诗中所写: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所以,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是“课程消费者”的做法,使自己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和开发者,并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五、教师选用——灵活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社会中处处是学校,那么,生活中则处处有老师。根据生活之需要,学习之需要,人人都可以成为老师。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吾师。”因此,陶行知拜人民为师。
案例一: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将其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和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案例二: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案例三: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要求“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姚老师教了十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叫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叫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他们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晓庄师范学校的教科书在乡间,在茶馆,在中心小学。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只要能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