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课练答案

发布时间:2017-06-17 15:07

只有勤劳、发奋图强,才能做好七年级语文课课练习题。为大家整理了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课练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课练答案(一)

社戏

【巩固强化】

一、基础训练

1、C

2、A

3、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所感: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4、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快。

5、(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

(2)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表现戏白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夸奖了他的豆子。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二、能力提升

(一)1、jí;zhòng

2、双喜承认偷豆,但理由是“请客”,另外,偷你的豆是看得起你。这番话说得理直气壮,表现出双喜的能说会道,机灵活泼。

3、语言描写 宽厚、淳朴、热诚、好客。

4、虽含责备之意,但六一公公并不是责备双喜他们偷豆,而是为踏坏庄稼而感到可惜,表现出老农对劳动果实的珍惜。

5、那夜的豆是“偷”来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吃的,充满了童心野趣,从而表达出“我”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友谊的怀念。

(二)1、宛转;悠扬;沉静;弥散

2、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远远地”和“跑”衬托船行之快,用“我却还以为船慢”衬托我对看社戏的急切心情。这句话写出了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3、视觉,如:月色便艨胧在这水气里。听觉,如: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嗅觉,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如: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4、A、似乎听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5、急切;陶醉;惊讶;惊喜

6、写出夜航途中的知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误认是为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

【课外拓展】

1、①徐又芳缠的丝线粽子超过所有人

②徐又芳捡拾线头

③各色丝线家家都有

④徐又芳家境贫困

2、①对往事的难忘

②曾经不经意伤人自尊的愧疚

③没有机会澄清误会和表达歉意的遗憾

3、(1)孩子的心是纯真的,对人对事直率、不懂得变通。

(2)应该有。照应前文,点题。景物描写,“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喻示作者有所领悟后的豁然开朗和心灵净化。深化了主题。

4、第③段中似有若无的小雨烘托了作者悠闲惬意的心境,结尾段中“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喻示作者有所领悟后的豁然开朗和心灵净化。

5、同:都是景物描写。异:本文用似有若无的小雨烘托了作者悠闲惬意的心境,引起下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链接材料写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表现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照应了上文。

6、徐又芳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孩子,她虽然家贫,但不愿接受别人的怜悯施舍,用捡来的线头缠出最好看的丝线粽子,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赞扬。“我”不仅没有赞扬她心细手巧,反而用“你太可怜了”作为送丝线的理由,深深伤害了徐又芳的自尊。由此我感悟到,只有顾及别人的感受,采取恰当的方式,善意才容易被他人接受。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课练答案(二)

幼时记趣

【巩固强化】

一、基础训练

1、(6)鞭应解释为“鞭打”。

2、(1)的;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2)观看;景象

(3)用;把

(4)因为;当做

(5)所以;旧的,以前的

(6)自己;代词,指想象中的山林

3、(1)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2)怡然自得: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庞然大物:形容十分庞大的东西。

4、(1)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舞,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2)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

(3)(癞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二、能力提升

1、物外之趣。

2、观蚊如鹤。

3、侧面写出观看蚊子飞舞极其有趣。

4、(言之成理即可)

5、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7、(1)童颜鹤发

(2)黄鹤一去不复返

【课外拓展】

1、B

2、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

3、(1)果然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呜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2)事后才知道(因为)有人想要分植兰花而没被允许,所以用开水浇灌烫死了它。

4、满怀童真童趣,善于观察生活,有浓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爱花成癖,对美好事物珍爱有加。对于美的事物,拥有时,应珍惜爱护;不能拥有,则应心怀美好之念,共同呵护,万不可辣手毁之。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课练答案(三)

古代寓言二则

【巩固强化】

一、基础训练

1、lǚ;duó;shè;jù;qì

2、(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战国末期;韩非;法家

(2)吕氏春秋·察今;战国末期;吕不韦

3、(1)F

(2)B

4、(1)(量长短) (量好的尺码)

(2)(自己的) (自己的,指郑人的) (他的,指楚人的)

(3)(动词,到……去)

(动词,到,往,去)

(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鞋) (助词,无意义) (代词,指剑)

5、(1)“坐”同“座”,座位。

(2)“反”同“返”,返回。

二、能力提升

1、(1)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

(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3、除了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这则寓言讽刺了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4、感悟只要合理就行了。

5、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滥竽充数等。

6、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象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课外拓展】

1、①D;②A

2、B

3、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够在了解事情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那也是难能可贵的。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课练答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