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阅读心得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西方哲学史阅读心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方哲学史阅读心得篇一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史阅读心得篇二
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蓄水池,以前的哲学从这里流进来,以后的哲学从这里流出去,这里流出去并不是一个支流,而是有许多支流,也就是说,从康德出发,可以走不同的哲学方向,这里讲的先从康德哲学在本国的这一支流的情况,这里主要有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我们先介绍一下费希特和谢林。但是这两个人物在正统的西方哲学史中,倒是没有出现,可能在中国是因为他涉及到马克思的哲学来源才把其列进来的。
我们说康德在总结过去哲学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解决方案上建立了他的哲学体系,但是费希特发现,这一解决方案存在着如下问题:
因果律,康德将因果范畴限定在经验或者是现象界,这样就建立其自然哲学的基本,但是其中的前提是他将物自体和现象界分开,认为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但是物自体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显然是物自体是现象界的原因,而现象是物自体的结果。这样首先就是康德自己在应用因果范畴的时候就非法进行的,因此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就是在康德哲学中的那个先验自我,作为一切先天综合知识的逻辑根据,而世纪上这个先验自我就是道德意志的本体,这样两个非常界限明显的二元论,是无法构成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的。那么费希特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费希特认为一个严密的哲学体系必须是一个从最高的明确无误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按照其内在的必然性合乎逻辑的推演出来的有机系统。
因此费希特将康德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融为一体,然后取消物自体,通过绝对自我的创造性的行动形成一个新的哲学体系。那么我们怎样确定他的最高根据,或者是第一原理呢。就是反思。费希特的这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知识学。这样通过三条基本原理来构筑起来的。
第一原理:自我设定自己本身
第二原理:自我设定非我
第三原理:自我在自身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自我设定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绝对的自我,自我就是自我,是无条件地绝对有效,人类一切精神活动都是以这个绝对的自我为根据的,意识及其事实就是本院行动本身及其结果。然后在自我之外设定一个非我,这样自然界就出来了。这样进行自我设定的非我,客观世界出来后,那么康德的物自体就是不必要的假设了。或者说,当你设定了非我就必然会设定一个自我,因此没有自我就没有非我,只有在自我设定一个自我,才能设定一个与之对立的非我。
这是第一原理和第二原理是矛盾的,就是自我设定自己,自己又设定非我,那么非我和自我相对立。要将这两个原理放在一起,那么只能是相互制约的。
第三原理设定出来的自我与非我的可分割性,已经将相互对立的自我与非我综合起来了,而且是先验的综合起来,这样知识中最高的综合,其他所有的综合都必然包含在这个最高中和之中,因而它指出了知识学以后发展演绎的道路。这样康德的先天综合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在这里就得到了解决。
这就是是正、反、合的最初辩证法的提出,就是自我正,设定非我,反、进行综合是合。
从第三原理开始,全部方法将是综合,我们最高综合中寻找各种对立,并且通过新的关联把他们联合起来,而这个新的关联又包含新的对立,于是又推演出新的关联,知道最后达到统一。这是来源于对绝对自我进行分割,自我分割多一份,非我就少一份,因此费希特的辩证法是量的辩证法。
但是费希特的知识学,有一个先天的缺陷,就是它的体系的开端是从绝对自我开始逻辑演绎的,那么这个绝对自我是怎样和经验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的呢。这是当时康德看出来的毛病。
我们再来看谢林的哲学。
谢林把费希特的哲学进行两点修正,一个在费希特的自我和非我的绝对自我上面设置一个绝对,这样谢林的哲学就是从这个绝对出发的,第二个是,他将费希特的设定的非我(客观自然)看成是一个与自我一样的实体。有了这两个修正,谢林就可以开始演绎自己的哲学了。谢林同意费希特的观点,哲学应该是从最高的自明的统一原则出发,按照逻辑必然性推演出来的科学体系,但是费希特消除了康德的主客二元,抛弃了物自体,用绝对自我作为知识论的基本,但是在谢林看来,这个绝对自我是不能作为哲学的最高原则的,因为这个最高的自我是受非我制约的,是有条件的,另外无意识的自我设定非我也是不成立的。所以按照谢林的观点哲学的最高原则即不是自我,也不是非我,既不是主体也不客体,而是超越自我非我,主体客体之上的“绝对“。
所谓的绝对是超越自我与非我的对立之外的无条件的共同根据,它是超乎一切有限的,有条件的对立状态之上的绝对无差别的绝对同一性。
因此谢林的哲学就是从这个绝对出发的。这是非人格的绝对理智。与这个绝对相对应的是精神和自然的差别状态,自然是存在的环节、精神是思维的环节,自然应该是可见的精神,精神应该是不可见的自然。或者说,绝对同一所对应的是差别,就是有差别的自然和精神,但是自然和精神又是一个东西,这不过这个同一个东西的不同阶段吧了。就是说,自然与精神不仅是实体的两个方面,从无差别的绝对到有差别的自然和精神是绝对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
这样谢林从费希特出发,但是他不把非我(自然)看成是自我设定的,而是把自然看成与自我一样的无条件地具有实在性的东西。
这样就可以从绝对出发,(绝对是无差别无条件的),在其中,有一种提高的自觉的精神实体的原始冲动,出现了一种原始对立的二重性,于是开始这个对立的运动,从而创造开始发展,整个历史就是从绝对出发的自身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是这样,首先从绝对同一性分化无意识状态,然后从无意识(客观)状态上升到自我意识理性,这是自然哲学,从自我意识状态返回到绝对同一性是先验哲学,这样自然哲学以客观的东西为第一性,从而引出主观,先验哲学以主观的东西为第一位的东西,使客观的东西从主观中产生出来,这样哲学这两个部分对立有相互补充。
这样谢林哲学是从绝对产生出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
自然哲学:一切自然科学必须趋向是,从自然出发而达到理智的东西,就是把意自然规律完全精神化,所以自然哲学是一个主观性的不断增长的过程。从质料开始到无机物,然后到有机体,最终产生精神的发展过程。所谓的生命就是由内在本源维持自身存在,具有内在连续性的独立存在,人是自然进化的顶点,至此在无意识的自然中出现了意识,自然界就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自然进化的合目的性。康德非常小心的把合目的性看成是我们看待自然的原则,而这里谢林跨越了康德的障碍,认为自然虽然是无意识的,但是却是彻底的合目的的。就是自然的自身的规律是合目的性的。
所以自然哲学从客观出发,描绘的是从自然到精神的历程,先验哲学从主管出发,研究是精神生活的发展,即从主体到客体,从精神到自然的创造过程。
先验哲学:包括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艺术哲学。
理论哲学讨论的是认识问题,实践哲学讨论的意志问题,他们信念不同,理论哲学对象在我们之外,我们受到对象的必然限制为前提,而实践哲学则认为我们不是受到必然制约,是自由的,能从思想世界过度到现实世界。并获得客观实在性。认识活动是从现象世界向表现世界转化,实践活动是理想世界向现实世界转化,理论哲学的对象是自然,那么实践哲学的对象就是历史。这样自然是必然的领域,历史是自由的领域。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历史观的基础,也是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了。
这就是历史也是有规律的,它服从是以自由为目的的自然规律,包含着无限进行的意思,历史的特点在与它力图实现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谢林的历史哲学概括如下:(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历史的发展有好处)自由意志与必然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人虽然在行动本身是自由的,但在其行动的最终结局方面却取决于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凌驾于人之上,甚至操纵着人的自由表演,因此,历史的规律性作为一只未知的手,在编织出来的东西,通过人的任性的自由表现,贯穿在全部历史过程中,人在历史舞台上作出的自由表演,但背后由绝对决定着印象一个预想不到的目标上去。那也许是他们并不打算去的地方。这个观点相当于,市场经济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支配着历史的发展,无论是人多么自由,还是不能逃出历史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掌心的。
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还是延续康德的东西,相当于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这是一个必然于自由的矛盾,在理论哲学看,对象在我们之外,我们的认识必须以对象为真理,但是按实践哲学的观点看,对象必须服从主体意志,实现世界必须以我们心中的思想为真理,结果呢,我们要理论的确定性,就失去实践的确定性,要有实践的确定性,就得失去理论的确定性,显然这是一个测不准原理,也是一个确定终结的时代。
那么在这个困局中,我们是无法解决的,只有一种即及理论也非实践,同时即是理论也是实践的中间环节里,我们才能解决问题,这个中间环节就是目的论,从理论、实践到目的论。这样完成了一个统合。这还是康德的东西。但是谢林将康德分割的东西赋予了生命性质,就是这是历史发展的过程。
自然界是主观与客观的原始和谐,不过对人的产物如何使,自由有必然,主观与客观的同一,那么就只能在艺术品才能找到,先验哲学要将主观将主观转化为客观,就只能在艺术中找了。
这就是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就是由主观性走向客观性,获得客观真理或认识绝对本身,这就要求有意识的活动与无意识活动必须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艺术品。因为艺术家是在有限中表现无限,而展现这种 无限的东西任何认识活动都无能为力,只有在艺术品,有限东西与无限的东西才能统一起来,它终于把无限之物表现出来了。因此这只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做到的事情。
现在谢林的先验哲学由自我原始同一出发,回到了原始同一性,它在艺术的帮助下,在理智直观中与绝对同一性融为一体,消除了有限性,差别性回到了绝对的怀抱,回到了自己的家。
自然哲学完成了客观的东西的绝对综合,在先验哲学中完成了主观的东西的绝对综合,,完在先验哲学的终点艺术哲学中指出了从主观向客观过度方向,至只是方向,而且还仅仅是先验哲学主观性内部完成的,那么自然哲学是客观的东西,先验哲学是主观的东西,但是如何同一到那个绝对出发点之中,尽管艺术哲学指出了方向,但是如何实现的。这是谢林的哲学难题。
这个难题也是,从无差别的绝对出发,通过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到艺术哲学这样有差别的世界最后回到无差别的绝对之中。这个过程是如何将有差别世界回到无差别的绝对之中的。这就引入了黑格尔哲学。
谢林说,历史是按照上帝精神编写的一部史诗,它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人类从自己中心出发,到离开这个中心的最远的地方去,另一部则从这个最远的地方回归到人类的中心。
西方哲学史阅读心得篇三
在有限的这一学期时间选修完了这门课程,但让我说学到了、精通了多少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我觉得思维还是停留在一种印象的脚步,因为我觉得西方哲学史的确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很深奥。尤其是对于我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长大,又信仰佛教的我,有时更加有点难以理解西方的观点。哲学就是对世界和人的根本问题的无穷追问、终极思考。它的特点是大而深、但并非无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因为太复杂,我们不会去深究,但哲学家却专门思考这些不可深究的问题。西方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冒险,学习西方哲学史就是跟随西方大哲去经历思想的探险,在这种探险中了解当时人们对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从而获取智慧,提升思想水平,开拓智力空间,挑战传统观念,颠覆陈腐价值。所以我认为学习这门课有利于我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我们每个人树立历史感和批判精神的最佳途径,是引导我们解决人生意义等重大问题的最理想的向导。以下,我就结合自己在学习过中的认识,谈几点学习《西方哲学史》这门课后的体会。
一. 生命的意义
这个古老的问题难倒了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曾有位作家轻松而又激情的做出了回答:“找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放手去做”。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而他给了我们这个一直存在最大争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实现自己的理解才是生命的意义。很多次,我也这样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为了
什么,我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我又为什么在这个险恶的世界,诱惑的世界里苦苦挣扎,越想弄清楚就越糊涂,人世间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所不明白的。这个世界有太多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透不过气来,我也不例外,花半辈子时间读书,忙来忙去就是为了柴米油盐、吃喝拉撒,这样的生活不痛苦吗?有些人生来就富贵,不愁吃穿,过着奢侈放荡的生活,大四挥霍与灯红酒绿之间,这样的生活又有何意思?我们佛教中说人的一生便是一个轮回,但也仅仅是一个轮回罢了。每次想到这句话时却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悸动。人的生命是否会有下一轮回?或许没有人知道,我们所能知道的不过是这一世的轮回,“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的生命似乎太过渺小,似乎尚没来得及折射出太阳似得光芒,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的一生的确是太短暂了,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短暂的生命里我们的意义在哪里?生命止于何处,人该如何对待自己有限的一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最可贵的,更有人说,生命的确宝贵,但最宝贵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和热爱,人的生命的长短可以用时间来衡量,但对信念的执着和奋斗精神是人世间任何测量单位都无法计算的。当你明白人们活着的信念,多半是为了得到赞美,获得更多人的承认;当你发现你所承担的角色有高低之分时,你要快乐、勇敢、自珍,不要因为职业的低微而轻放自己,不要因为些微的不如意而自卑自弃,更不要因生活中出现的某种小插曲而暗淡生命。你要怀有健康而珍
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你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维护、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只有抱着一颗常人的平常之心追寻你的梦想,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一个你想做的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只有一次机会去做你所想做的事。生命才会更有意义。而不是平庸地度过一生,用名利腐蚀纯洁的灵魂。这便是轮回的意义,也是生命的价值。
二.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方法、思辨、习惯
首先,我们是走运的,这个学期同时兼修《中国思想史》和《西方哲学史》,这样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背景来了解中西方思想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学习《西方政哲学史》相对于《中国思想史》来说要有难度,不容易想明白、弄清楚。西方哲学思想理论中那些抽象的概念和主张给我的感觉好像是应了我大学哲学老师第一堂课说的那句话,哲学是“悬在空中的大思想、大智慧”。当时我都不知道那些理论是从何而来的,而且有时候那些思想的译文都会让我难以理解。我想自己是缺失了对于西方思想产生的全面了解。因此我很好的利用了这次机会,对比性的学习这两门课程,寻找他们的共性,个性。它们的历史背景的差异,对这些思想有贡献人物及背景的了解,这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加深我对政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理解,同时开阔我的眼界,启发我去思考。所以努力学习重要,但方法更为重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提倡的冒险,挑战传统,颠覆陈腐价值,要有批判精神的观念。与国外观念不一样的是我们中国学生传统
的学习观念是老师教我什么我就学什么,书本怎样说我就怎样学,过分依赖教师和书本,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是极少一部分。这必将是我们的学习的最大弊端,也是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的绊脚石,我记得我毕业后工作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工作和学校学的没有太多直接关系。觉得学习是为了在工作中面对困难、挑战时提供给我们一个信心、方法、理智、走捷径的工具。但完全不是大学复制版的,你必须参与工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才能为你有所用。你才能创新并超越自我,所以你就要学会在探索中学习,学会思考与辩证。
有一次在网上浏览博客时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而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就决定了命运”。所以我觉得会学习要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用任何人的督促、监督、不需任何外在力量的约束的一种自在、自觉、并能持之以恒的甚至终其一生都能维持下去的一种学习行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坚持下去,是足以让人终身受用的。判断一种学习习惯好与不好的标准,主要看这种学习行为给个人带来的学习效果,毕竟每个有所不同。通过这种或那种学习行为是否使你获得所期望获得的知识、信息、学问、和技能等等,并且是否能把所获得的东西转化为能力,这种能力的应用最终将决定你的性格,决定你的命运。
西方哲学史阅读心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