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什么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1124年的1.26亿。为什么北宋经济繁荣呢?以下就是小编做的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北宋经济繁华的原因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得到普及改进和发明。曲辕犁更加广泛的使用,同时还出现了踏犁、铁搭、秧马等工具。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得以解放出来。宋朝大量兴修水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期间,成果卓著,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进一步完善,许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增加了粮食产量。在手工业方面,纺织、造船、制瓷等技术、工艺和规模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是灵活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政策。
在农业方面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一方面自唐朝以来,实行“不以人丁为本,唯以财产为宗”的赋税政策,至少从法律上减轻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负担。虽然土地兼并严重,但与之相适应的是租佃制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租佃关系。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土地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不至于因为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而导致土地荒芜,也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在商业工业方面,一是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商业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变化带来的是市场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遵循着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服务性的商业机构如柜坊,氐店发展起来,还出现了便于流通的纸币“交子”。
另一方面宋朝对外推行积极的贸易政策。与辽西夏签订看似屈辱的盟约之后,宋辽,宋夏之间的榷场贸易发展起来。从而为宋朝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这种频繁的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贸易不仅维护的边疆的稳定,也推动了宋朝商业的发展。而这只是宋朝贸易的一小部分。更大部分贸易则是来自于远洋贸易。宋朝海上贸易十分发达。一方面政府鼓励中外商人贸易的往来,另一方面政府强化规范对外贸易,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这样中国大宗的丝织品、瓷器、茶叶、药材等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这种海外贸易不仅给宋朝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更是有力的推动着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与繁荣。
在政治制度方面,宋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列政策强化了中央集权经济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军事上实行更戍法,并推行将兵分离,重文轻武,饥荒之年推行养兵政策。行政上中央分割相权,地方上知州通判相互牵制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物质基础。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
北宋经济繁华的表现
农业发展
北宋时期,南方农民普遍使用龙骨翻车来灌溉,比龙骨翻车运转力更大的筒车,也用来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车赋》有“器以象制,水以轮济”之句,就反映了这种有轮轴、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动的筒车。北宋政府两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区推广“踏犁”。“踏犁”是一种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个劳动力的功效相当牛耕的一半。这对畜力不足地区解决耕田的困难起过一定的作用。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如犁、耧、耙、锄、镰等,其中耙、锄等中耕农具较多,表明了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农民还很注意积肥和施肥。他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土壤的性质不同,应施用不同的粪肥。所谓“用粪如用药”。当时对作物栽种的深浅疏密与产量高低的关系,也有所认识。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水利
宋太宗时,在河北地区修作陂塘,并修筑长六百里的堤堰,设置斗门,引淀泊水灌溉,种植水稻,获得丰收。
南方地区水利兴修的成绩更为显著,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等处。如钱塘江堤前后修筑多次,以真宗时所修最有成效。这次修筑,吸收五代时的经验,把石块装在竹笼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桩,增强了阻挡海潮冲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余顷,年久堙废。
宋哲宗时,苏轼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农田均获其利。此外,福建莆田县的木兰陂,也是当时著名的工程。木兰陂有宽80米,高10余米,长160余米的大坝,可拦洪、蓄水、排灌,使万顷农田旱涝保收。至今仍十分坚固,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因地制宜
北宋农民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在山地、江畔、海边开垦出大片良田。圩田在南方有了进一步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如著名的芜湖县(今属安徽)万春圩即有田十二万七千亩。此外,农民们还造出许多新型的田地,如山田、淤田、沙田、架田等。太宗时,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二百余顷。真宗时,增至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余顷。以后也不断增加。
农作物的推广和交流
随着北宋的统一,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了交流。北宋初年,政府曾劝谕江南以至福建、广东等地种植原北方主要粮食品种粟、麦、黍、豆等。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其中最著名的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进福建。后又推广到江淮和北方。甘蔗、棉花、茶叶、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也较前扩大。
手工产业
北宋时期,手工业生产有很大进步,汴绣、宋绣尤为著名。当时,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产技术发展显著,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大为增加和改进。最杰出的要算是北宋时期的各种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 ,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和哥窑,是北宋五大名窑。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定窑以白瓷著称,并能制红瓷,其产品十分精美;哥窑盛产青瓷,产品被誉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新平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的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近年来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
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采矿冶炼
北宋时,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重要冶铁中心徐州东北的利国监,有三十六冶,矿工约四千人。江西信州及其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安徽繁昌冶铁遗址中,有高约2米,面积达750平方米的废铁堆,反映了当时冶炼的规模。在开采冶炼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产品的数量大有增加。以铜和银为例,宋神宗时岁课铜1400多万斤,银20多万两,照官府征收十分之二税率计算,可推知年产铜7000多万斤,银100多万两,产量都超过唐朝数倍。另外,采矿冶炼技术也有很大进步。
丝质产业
北宋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业仍占主要地位,并以两浙和四川地区最发达。从河北东路到江南东路的整个沿海地区,丝织业也有相当规模。丝织品种类繁多,如绫有二十几种,锦有四、五十种。南北各地均有不少珍品,如蜀锦历久不衰,畅销全国;定州缂(kè课)丝,用各色丝线织出艳丽逼真的花草鸟兽,宛如雕刻而成,堪称一绝;单州(今河南单县)的薄缣(jiān肩),每匹才重四两,望之若雾,等等。在丝织业发达的某些地区已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为出卖商品而生产,反映了丝织业生产发展的新的情况。
漕运造船
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
官营作坊以造漕船为主,同时造座船、战船、运兵船等,民营作坊则制造商船及游船。以漕船为例,真宗时,年产量达2900多艘。北宋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相当大,徽宗时造的出使高丽的大海船,称为“神舟”,据估计可装载20000石以上货物,载重量约为1100吨。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侧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风浪强的优势。海船上主桅杆高十丈,头桅高八丈,共装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舱,中舱又分四堂。这种隔舱防水设备是中国造船工人的首创。
北宋官府设有很多造船场所,分布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其中虔州(今江西赣州)、吉州(今吉安)、温州(今属浙江)、明州(今宁波)是著名的造船基地。太宗时,全国每年造船已达三千三百余艘,远远超过唐代。北宋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对外贸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国制造的船只。
工匠地位的变化
北宋时期,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变化。
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他们领取钱米作为雇值,雇值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而异。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募来的和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鳞差”,这种当行工匠在北宋只作为辅助之用,他们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些情况都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已经有所松弛。
商业情况
白银和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北宋的纸币有交子、钱引和小钞三种。
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年铸币32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每年就达到80万贯。以后逐渐增加,到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达六百余万贯。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大城市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
交子——北宋货币
卖金银和兑换货币。国家税收中白银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为883900多两,到1120年(宣和二年)为1860万两。黄金虽在流通,但不占重要地位。
北宋时期还产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建立后,四川地区长期使用铁钱,因铁钱重,携带 不方便,公元10世纪末叶,成都市场上遂出现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冬,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即借口商人争讼不息,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区域。但钱引不备本钱,大量印发,于是成为人民的一大祸害。
商税专卖
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专门征税。
宋朝商税分为两种:过税,每关值百抽二,是对行商抽的;住税,值百抽三,是对坐贾抽的。正税之外,还有杂税。随着商业的繁荣,商税日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间,商税只有450万贯,到仁宗时,即增加到2200万贯。
北宋政府为了搜刮更多钱财,对盐、茶、酒、矾等实行专卖,即由官府控制这些物品的生产并垄断销售。北宋专卖制度的实行,使得封建政府大获其利,但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非常发达,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北宋社会经济生产总值达到了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的藩镇割据,便实行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大大降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作用 ,而且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
城市经济
唐代开始出现的在大城市周围的定期集市——草市和墟市,到宋代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小城市周围,北方叫“集”,南方叫“墟”。农村中也出现定期举行的小市。
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十多个,北宋则增加到四十多个。其中开封、洛阳、杭州、扬州、大名、应天(今河南商丘)、苏州、荆州、广州、成都、福州、潭州(长沙)、泉州等都是著名的繁华都市。开封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最为典型。全市人口不下百万,城中店铺林立,计有六千四百余家,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市场上的商品从日常用品到奇珍异宝,无所不有。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居民区)、“市”(商业区)分区,交易只能在市里进行,而且只能在白天进行,入夜即止。北宋时,开始打破了“坊”、“市”和昼夜的界限。开封市内,商店可以随处开设,而且有了夜市和晓市。当时开封市内还出现了“瓦子”(或叫“瓦舍”、“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茶楼和说书、唱戏的,热闹非常。
海外贸易
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北宋除广州外,又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秀州(今浙江嘉兴)五地设市舶司,使外贸规模成倍扩大。北宋中期,每年的市舶收入达六十三万贯,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北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金属等,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象牙、珠宝等。
城市和市镇的兴旺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
全国人口
北宋初年仅有户650万左右。宋太宗时,全国共有686万余户,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有741万余户,1628万余口。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增为1291万余户,2909万余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1078年—1085年)年间,全国有户1,600万。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绍圣元年,户1912921,口42,566,243。元符三年,户19968,012,口44,914,991。崇宁元年,户22644307,口45,324,154。
8科技编辑
火药技术
北宋年间,由于其统一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使得有一些地区相对安宁一些,故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国的四大发明其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发扬的。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宋朝时火药被首次应用于军事。西方各国的现代战争武器正是由于北宋年间经由西亚各国传播的火药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指南针
在北宋,指南针的使用已很普遍,当时已掌握了利用天然磁体进行人工磁化的技术。人造磁铁的磁性比天然磁体要稳定得多。
印刷造纸
印刷术在北宋时有飞速发展,广泛被用来刻印书籍。
国子监刻印的书,后世称为监本。民营书坊刻印的书被称为坊本。都城开封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都是印刷业的中心。
北宋纸的种类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纸的原料。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纸,浙江的藤纸,温州的蠲纸等,都是有名的品种。歙州出产一种长纸,制作甚精,一幅长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梦溪笔谈
参见: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天文历法
宋朝天文学家苏颂创建了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沈括创制“十二气历”。这是一种纯太阳历的历法制度,既简单,又便于各种生产活动。但是,在传统力量极为浓厚的古代是不可能被采用的。当下行用的公历,其实质都与十二气历相似。
医学
宋代是中国古代儿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出现了被誉为“儿科圣手”的儿科专家钱乙,而且对天花、麻疹、惊风、疳积,已有较明确的认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唐代以前称战伤为“金创折疗”,并无明确的外科、伤科之分。到了宋代,外伤科的名称才明确起来,也有了“专门接骨”的医生。
数学
沈括的《积隙术和会圆术》。沈括在数学的许多领域内都取得了许多成就,《隙积术和会圆术》记所记的隙积术和会圆术就是他的两大重要研究成果。沈括的研究开了中国垛积术研究的先河。会圆术是计算圆弧的弦、矢(弧的高)与孤长间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在中国数学史上,沈括第一个利用弦、矢求出了孤长的近似值。
北宋经济繁华的原因相关文章:
1.宋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北宋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什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