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解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3篇
当代人从修炼角度讲《道德经》的,和吕祖的解老一比较,就知道他们在此打盹了,跑到后天思维的空洞中了,先天思维的东西是万分真切的,实在的。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吕祖解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吕祖解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载营魄,载马王堆版本是戴,加之于上曰戴,营魄就是魂魄。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性光返照泥丸是消魄全魂之功,魂魄这对儿阴阳,魄为阴用自性的光照住,光为乾,乾为阳。当魄返阳之后,守在无为无念的虚无境界,则是魂魄合一,合一则纯阳。身体内的元精已经凝结,真阳之气的生起已经完成,进一步的深化还要一心不离,心阳进入肾阴,纯阳神才是真火,水冷金寒,靠神火烹煎才会油然而生。真阳一动,元神立刻逮住,提回中田,凝聚不散。以魂载魄,以二守一则水火既济。
专,抟也,聚集的意思,专气致柔,指子时开始阳生,午时开始阳降,一心朗照,任其气机升降,这就是坤柔。当真气大动在体内转了一圈回到中丹田,恬淡处之,冲和安之,一霎时气息如无,这就是致柔,久久凝注,真气自然周身流行,四肢绵软如婴儿。
涤除玄览,清除了识神的杂念,进入玄境,看到有形背后隐态的真相,而不是虚假的幻觉。爱国治民,能无为乎?民指精,国指气,精定为民安,气足为国富。精生气足是不是用无为的方法达到的?金丹法、守一法,都是先有为后无为,不用什么法,完全是自然达到的,自然已经通神,可以不出门知天下。天已经安排好了,不用自己练功,好像虚空中有师傅在替你忙活,你什么都不知道,功夫境界已经很深了,这就是老子说的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天门指泥丸百会穴,这是阳神出来的产道。入定出阴神,见魔见鬼,纯阳则出的是阳神。气壮如山,心如明镜,性若止水,此时识神完全转化成元神。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明白指性光朗照天地,虚室生白,人在光中,湛寂常照而没有照心,穿越太极玄,黑白隐显都通达,但能保持一念不生。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像天地之心,养育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不骄傲不主宰,这说的是无为之心才能通玄。德能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如果得道通神,必须是德能量积累够了才行。玄德类似于佛学中的功德,把全天下的财富布施也只是福德,只有法布施才有功德。传播道,开启慧性的光明,使人心机大畅,开启心之玄关,更多的人进入无何有之乡,与天心同心,宇宙的天德能量自然汇集而来,这就是玄德。心灵处在自然无为的无念清净境界,就是与天德合一,就会增长玄德。
篇二:吕祖解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吕祖说这章的主旨是用默,我觉得以今天的话用虚更贴切。天地滋养万物没有痕迹,恩泽布于万物,而无施仁之心,万物得天之太和,故生之育之,长之成之,此天地仁也,天地不仁是天地仁大矣!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只看重万物本质无形的炁,对表面的形态无所谓,用过就扔。刍狗是祭祀的草扎狗,祭祀完了就丢掉。百姓指身体,圣人把人体也看做表面的,他的生老病死坏都如过眼烟云,只有器背后的炁才是有意义的,是炁的存在诞生了万物与人体,而炁是不生不灭的虚态物质,是令天地长生的,像一个大风箱一样,虽然是虚和空,但是越用虚就越有炁,人类何不效法天地用虚用空,获得长生的无尽之炁。练过太极的人都能体会宇宙之太极炁和人体太极同频共振的感受,人体从势动到炁动,太极拳是编好的套路,太极内功不知道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完全跟着炁走。奇经八脉、外丹脉等在炁动中打通。胎息调动真元之炁,必须打通中脉。
守中就是守中空。守是神守,神是火;守的是炁,炁是水,水火既济。人体脑部上丹田、胸部中丹田、腹部下丹田都是中空的,而腹部在人体又是中部。胎息从守丹田入手,人初生时肚脐和母体相联,下丹田正在脐内,丹田这一孔穴在人体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为炼丹起火得铅的要窍。历代丹家皆以“凝神入炁穴”为修炼要诀,将头部祖窍所聚之光引入丹田,在这里内视凝神、积精累气。中丹田叫黄庭中宫。丹家以双目中间祖窍为“性户”,修性之地;以两肾中间的“命门”,为修命之地。肚脐命门前后连线,是人的先天寿命线。这两个点中间之空,“肾间动气”,为胎息起始之地。
天地是个大风箱,人体是个小风箱,人学习天地启动自己的风箱,拉出真炁,就向长生之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胎息功法之要诀,关键之处在于激起腹部之橐籥,抑止胸腔之呼吸,缓缓进入胎息。近代仙学大家陈樱宁先生佩服的一位清代内丹家黄元吉的著作,真是难得的上上之作,简单实在,几乎是一看就会,他在《乐育堂语录》真火凡火章中说:“修行人以无形之真火为用,而外面呼吸有形之火非谓全然不用,不过如铁匠之风扇吹嘘于外,周遭包裹,以卫中间神息而已。” 胡浮琛先生说“胎”是圣胎,圣胎为元神所结;“息”是真息,真息即命蒂,命蒂乃元气所结,至呼吸不出不入之时自得。“胎”字是讲定神于胎中,不动不摇,如婴儿之处母腹。“息”字是讲伏气为息,绵绵密密,幽幽微微,粗气灭绝,如胞胎中之婴儿,不以鼻口呼吸。
胎息是内丹炼己功,修意识心,转化阴我,这段功夫就是两个字死念。吕祖说:修行者,己功甚难,先在炼心死念,故说初禅一念住,二息住,三脉住,四命住。念死方了己功,念死精可固,气可全,神可安,默默内守,活活死的,方是心死神活。此地位,一团赤子之心,全见天然面目,不杂半毫情欲之私,方是人事尽。如今人说修行,纵然遇真仙至人,亲授口诀,若不苦下己工,也是画饼充饥,何益?人能下决烈了己工,纵是根浅缘薄,久自得遇大道了手。
炼胎息的重点还在于止念,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顷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死矣。精气就是被这无数的忘念耗散掉的,惟有心息相依可以止念止息,吕祖说用回光调息法: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
吕祖在《太乙金华宗旨》(《新编吕洞宾丹道全书》上卷)第四章回光调息中描述说,听息如鸡能抱卵心常听,鸡孵蛋时常侧耳倾听的样子,不是用耳朵听,而是凝神关注蛋壳里面,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着,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一有声,便粗浮而不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
篇三:吕祖解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道冲而用之是物我合一的一合相,冲气以为和就是真气流遍周身,通身畅泰,如春风和畅,自然精气充满玄关一窍。当元精发动,周身酥痒,人们一般的心理是再强烈点,再多一点。一有感觉就容易动意识心,吕祖说不要用心要用神,用心境界就立刻止步,用神就会深入到生命的最核心,“湛”是一种清明自在、明白如镜的身心虚明状态。入静后出现境界,不要理睬,只是死心地向深处去,穿越意识层,来到了元神层面,那是一种空明至极的清凉境界,一切都是合一的,这是理;没有外来的干扰,性光升起,身体放出五色光彩,这是妙;深入到了生命的本源,看到了一就是一切的本质存在,就是奥。明理、知妙、深入奥三者合一才叫冲,道冲是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向内走走到生命的核心时的洞见,这个地步才堪称和。中国这个和字,是证悟生命本源时身体与心灵状态的总体概括,是生机的初始,一团和气,混沌一片没有分别。那时连我也忘记,感知的主体都不存在了,当然无法分辨任何事情。象帝之先,事物呈现为一个象之前的无形的气态。
和光同尘,潜修默证,不露锋芒被解释成入道的方法,这又回到了后天意识心解老的歧路。当代人从修炼角度讲《道德经》的,和吕祖的解老一比较,就知道他们在此打盹了,跑到后天思维的空洞中了,先天思维的东西是万分真切的,实在的。先天的真一之念,可以跨越距离,穿透历史,带着永恒的灵香,按照吕祖的指点实践,虽然一时半会儿身体难以放光,但是你只真实地试验一会儿,出境后感到大脑灌满了氧气,每个细胞都被真气充盈如浴神,心底里泛起无边的美滋滋。
人体放光最远的原因是人的灵本来是宇宙中的一个光点,人本质上是个光体。一点灵光入胎后,居于心宫,五脏只有心没有月字旁,心好比太阳,太阳会发光,月亮靠太阳反射发光。心会发光,肝、肺等带月字旁的不会发光。比较近的人体发光的原因是,人的双眼是阳,全身都是阴,把眼睛闭上内视,光源就集中到了内部,肺光是白色的,肝光是绿色的,心光是红色的,肾光是黑色的,脾光是黄色的。头部两目间的祖窍穴、鼻孔外方寸之地的虚无窍、胸部两乳间的膻中穴、肛前阴后的会阴穴(阴蹻)和肚脐部位的丹田穴,皆是炼丹的秘窍,人的双眼就是阳火的火种,将双目之光内视这些丹窍就可起火炼丹,从而分别产生热、力、光的效应。诀云“上下冲和生五彩,证得虚无便是仙”,入虚空大定,寂而常照,心存中和,明心见性。而一双眼睛,左眼是日,右眼是月,是一对儿阴阳。左眼对着一点较弱的灯光,一会儿就观出左眼是个金红色的太阳。闭上双眼内观体内生光,还有更玄妙的阴阳生机之理。
大自然有太阳和月亮,也就有每天每时的新生。风水效法自然,北京城的北门,有德胜门和安定门,北为阳,对应人体的肾,对应四季是冬藏,因此正北阳位,开了门就阴阳颠倒了,正北的门窗叫鬼门鬼窗,伤肾露肾当然要见鬼。五脏主藏,六腑主运化,五脏不藏了人还怎么活?风水之奥妙,处处阴阳,处处生机。双眼这对日月光源照耀体内,山根祖窍放白毫光,眼前也会星光点点。人的灵魂是一点星光,在人体隐态存在着与自然宇宙完全重合的天地,整个宇宙像一棵大树,道冲中和之气是大树的元气,人体万物都只是宇宙这棵大树的一片叶子。人体星光的支撑物是元精能量,要先天元精发动,必须关掉后天意识心。后天思维决定人停留在后天社会状态,深入不到生命的深层,与大自然一体的隐态生命层,也就无法了解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存在,破坏了自然就是毁灭了人类自身隐态存在着的八卦场,瘟疫和自然灾害都是人类破坏自然,扰乱生态平衡的自食恶果。
吕祖解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