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军事理论论文2500字

发布时间:2017-06-14 13:21

军事理论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体系。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军事理论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军事理论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2500字篇一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哲学观》

【摘要】武装斗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之一,由此孕育出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毛泽东运用哲学的眼光研究军事问题,丰富了军事哲学的研究内容,为正确树立战争观、准确把握战争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哲学观。

【关键词】军事思想 哲学观

武装斗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之一,由此孕育出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才华横溢,在众多领域均取得了杰出成就。其中,他在军事领域上的造诣,至今仍对后人颇有启迪。毛泽东运用哲学的眼光研究军事问题,丰富了军事哲学的研究内容,为正确树立战争观、准确把握战争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哲学观。

面对凶狠的敌人,毛泽东积极探索制胜之道,对军事斗争的经验与教训从哲学的高度上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总结。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批判了“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错误倾向。在军事斗争中,毛泽东始终强调,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军事问题,必须要将认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唯心论和机械论在军事上的表现大致可以划分为“左”倾和“右”倾路线,这两者均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等军事问题上的矛盾关系,因而不能成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具体地说,“左”倾路线持“速胜论”,其实现路径是“城市中心论”,而“右”倾路线则持“失败论”,质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主张放弃革命武装行动。对于这两种错误的军事主张,毛泽东进行了有力批驳。军事力量上的强弱对比决定了“速胜论”丧失了客观物质条件,但也不是“失败论”。只要立足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夺取战争的胜利。

关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毛泽东主张树立全面的、联系的战略眼光。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其伟大之处在于,不是持就军事谈军事的狭隘眼光,而是善于将军事与政治、经济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综合考量。与错误的单纯军事论者不同,毛泽东从政治的高度把握战争全局,综合运用各种力量,展开气势磅礴的多点攻势。毛泽东指出,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作了精彩论述:“国内政治的改进,是和抗战的坚持不能分离的。政治越改进,抗战越坚持;抗战越坚持,政治就越能改进。但是基本上依赖于坚持抗战。”除了政治的统帅地位之外,战争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毛泽东指出:“战争不单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无论是建设南泥湾的战略决策,还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号召,都反映了毛泽东对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的重视。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需要战略眼光作指导,也需要具体措施作为有力的支撑。在这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与方法。“创造战场”以求以弱胜强便是其中一例,这体现了利用既有条件和创造新条件的相互衍生的辩证关系和灵活思维,其典型的实现途径是战略退却、诱敌深入。在此过程中,既有条件和新生条件的交互作用,可为寻机歼敌提供现实可能性。

能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常常与强弱对比的分析和判断有着密切联系。毛泽东既强调了客观判断敌我形势,并以此作为制定战略战术的依据,又强调了敌我力量对比转化的可能性和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不是僵化不变的,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可以而且必然发生转化。在军事斗争中,通过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部署战役战术,处理好兵力的集中与分散的辩证关系,从全局的高度使有形与无形、轻快与厚重、气候与地形等战争要素相得益彰,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是可以实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针对形而上学的战争观,毛泽东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涉及到战争中力量较量的深刻实质,极大地鼓舞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热情,为赢得战争胜利指明了现实道路。

坚持辩证的认识论,科学把握全局与局部、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深入体现。全局是局部的有机构成,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并且前者是抽象的具体,需要深刻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而后者则是感性的具体,可以通过感性思维去把握。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复杂的,注重全局不等于完全忽视局部,而是要高度重视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局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因素的联系机制。在全局与局部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坚决反对重局部、轻全局甚至无视全局的错误观点和做法。在主观与客观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非常看重在实践中认识和应用战争规律的原则。对于战争的学问和道理,不少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做起来却一塌糊涂。究其原因,理论和实践脱节,没有解决真知的问题。对此,毛泽东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同时,毛泽东还认为,军事现象瞬息万变,指挥员的认识过程存在于军事计划的制定之前和制定之后,只知照章办事却不懂机变者,必然失败。在物质与精神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既坚持唯物论,又重视辩证法,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的因素的决定地位不仅仅体现在事实认知上,弄清主要与次要、本质与非本质等因素及其地位与相互关系,而且体现在对战争要素的价值判断上,弄清各个战场及其要素的地位与相互关系,还体现在制定恰当的战略战术上,妥善实施事实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实践环节,使全局与局部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在事实认知中,毛泽东立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基本问题,紧紧抓住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全面分析内线与外线、进攻与防御、主要与次要乃至阵地战与运动战等诸多矛盾错综复杂的关系,反对将问题片面化的形而上学倾向。在军事斗争中,指挥员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这是正确认识战争规律和制定战略战术的前提。战争现象尽管错综复杂,且不确定和隐蔽性极强,但有蛛丝马迹可查、有客观规律可循。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不能仅仅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把握,更需要对战争信息和要素进行重构的勇气和智慧。这方面的典型表现莫过于对优势与劣势的判断。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发表了独到见解:“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这种事实认知摈弃了机械的认知模式,对优势与劣势进行了灵活和深刻的理解,是富有启发性的高级思维成果,成为毛泽东作战构思的重要方法论之一。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2500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