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是几年几月几日,香港回归的具体时间
我盼望的是祖国繁荣,我希望的是和谐永在,我渴望的是你日子红火,我期望的是你事业发达。香港回归日,愿祖国强大,愿你永快乐。你知道什么时候是香港回归的纪念日吗?你知道香港回归是几年几月几日吗?接下来,小编跟你讲一下香港回归的具体时间。
一、香港回归的日期:1997年7月1号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为香港回归努力的关键人物
邓小平
1982年1月,邓小平在谈到国家统一模式时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他表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们的那个制度”。“一国两制”的概念正式出台。这也成为后来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国策。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没有今天的香港。
纵观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整个过程,邓公不管是在台前还是幕后,都是运筹帷幄的灵魂人物。每当谈判陷于僵局,正是邓公的坚定、果敢、务实、灵活,特别是掷地有声的表态,使英方彻底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谈判之初,对于英方提出的“主权换治权”,邓公以“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判的”、“我们不是清政府”的义正辞严的表态,迫使英国人全面退却。主权问题的解决,也为以后的谈判定下了基调。二是关于中国在港驻军的问题。双方曾一度在此问题上陷于胶着,邓公一句“驻军是主权的表现”的表态,将此争论一锤定音。
邓公晚年一直关注着香港的发展和变化,并期待着其回到祖国的怀抱。邓公多次表达过这样的心愿,希望香港回归后,能“到祖国自己的土地上看一看”。然而,天不从人愿,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与世长辞。此时距香港回归不足200天。
伟人虽然离去,但遗孀卓琳最终替他完成了心愿,亲眼见到了香港的回归,就像特首董建华在回归庆典里讲到的那样。“在香港举步迈向这个新纪元的时候,我们怀着无限的敬意,追念邓小平先生......我特别高兴卓琳女士能够来香港参加回归的盛世......”
周南
1984年1月,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周南,接替姚广出任中英第2阶段第8轮谈判中方代表团团长。当时,英方虽然表示不再坚持对香港的管治权,也“不谋求任何形式的共管”,但却含糊地表示,要谋求与香港的“某种密切联系”,甚至还要求九七后香港要保持“完全自治”。谈判一度陷于僵局。
为了加快谈判进度,周南担任代表团团长后,在中央的部署下开始“变法”,在正式谈判之外增加了私下接触和非正式磋商。这对加快谈判进程起到了一定作用。最终,1984年9月,周南代表中国政府完成了与英方就香港问题的谈判,并于9月26日与英方代表团团长伊文思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至此,历时两年22轮的中英关于香港九七后前途的谈判宣告结束。
1990年,周南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委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等职。香港回归后,周南功成身退,卸下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职务,过起了退休生活。回归前夕,周南在香港出版了《周南诗词选》,学界耆宿赵朴初、饶宗颐、钱钟书等为之或序或跋,影响可见一斑。
鲁平
时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及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秘书长,现已退休。八十年代初的中英谈判,鲁平作为中方重要的谈判人和智库要员,经常出谋划策,是中英谈判的关键人物之一。1992年,时任香港总督彭定康推出“新九组”的政改方案,惹来中国政府的不满。鲁平叱责彭定康为“香港历史上的千古罪人”。这一句说话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被视为香港是否平稳过渡回归的重要标志。
董建华
1996年12月11日,香港第一任特首选举。在四百人组成的特首推选委员会中,董建华成功击败了三名对手:杨铁梁、吴光正及李福善,胜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届行政长官竞选,12月18日接受国务院的委任。在首任五年任期完结后,在没有其他候选人竞逐下,于2002年7月1日成功连任,原于2007年7月1日任满,但在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理由向中央人民政府请辞,3月12日获接纳,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任内曾爆发多场大规模示威、他的多项政策受到争议、要求普选的声音亦转趋强烈。
撒切尔夫人
如果说,中方解决香港问题的灵魂人物是邓小平,那么英方则是首相撒切尔夫人。
平心而论,铁娘子(iron lady)在谈判桌上不敌邓公,也不能全归咎于她的个人能力与谈判技巧。毕竟,中方公理在手,国力在后。其实,从香港问题最终的解决方式来看,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后代,铁娘子还是显示了灵活务实的政治智能和策略,最终顺应了历史大潮,为中英两国共同完成香港平稳回归中华的伟业,作出了贡献。香港的和平回归,也为国际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彭定康
1992年出任第28任香港总督,一直至1997年6月30日中国恢复对香港使主权前一日为止。彭定康上任后不久便与中国陷入恶劣的关系。1992年10月,彭定康发表了任内第一份施政报告(3万字“政改方案”),报告涉及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但中国政府随即大表不满,指出改革未曾咨询中央意见。时任港澳办主任的鲁平更斥责彭定康是“千古罪人”。而彭定康自宣布政改方案以后,再没有被邀请与中国领导人会面。
贺维
1982年中英开始香港问题谈判,贺维时任英国外交大臣,成为中英谈判中的关键人物。在中英历时两年的谈判中,贺维多次访华,并受到邓小平的会见。邓小平1984年7月31日与贺维的谈话,成为阐释“一国两制”的经典性文件。中英开始就香港前途的谈判后,贺维与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英方代表团团长柯利达,同被认为是“亲中派”。应当说,在促使撒切尔夫人放弃其“主权换治权”的立场上,贺维与柯利达起到了一定作用。
由于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与撒切尔夫人意见相左,1990年11月1日,时为副首相的贺维辞去在政府中的所有职务。1992年,贺维被封为终身贵族。
柯利达
如果说撒切尔夫人是中英谈判英方幕后总指挥,那么,谈判前期英方处于谈判一线的领军人物则是柯利达。
1982年秋谈判开始时,柯利达以其英国驻华大使的身份被任命为英国代表团团长,直接参与谈判。
虽然自第7轮谈判后,团长一职由新任驻华大使伊文思担任,但由于柯利达的新职务是首相外事顾问兼负责香港事务的外交部次官,因此实际上是在更高层次上负责与中国的谈判。
柯利达对中英双方最终签署联合声明,起到了积极作用。柯利达以其对中国事务的洞察与了解,提出了“避免对抗、推动谈判”的建议。这个建议最终促使撒切尔夫人放弃了在主权问题上同中国对抗的立场。
香港回归是几年几月几日,香港回归的具体时间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