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与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这是小篇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生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江泽民学术论文发表前后篇一
“在校样上他改了很多,英文的摘要都是他自己写的。他很谦虚,在编辑修改过的地方,他特别在旁边写上‘感谢’”。
毫无疑问,这是一期特殊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原本黄色的封皮换成了红色,多出了两行烫金红字“1896-2008SJTU庆祝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2周年”。而第一篇论文,就是江泽民的《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论文发表10天后――2008年4月8日,“‘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学习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这一天,是上海交大112周年校庆。座谈会被邀请的官员和专家,还将在次日上午到北京接受江泽民的会见。
修改稿不下16份
这篇论文酝酿了很长时间。江泽民的老同学、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余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2004年,他到江泽民家里做客,期间听他提到了中国能源危机。“这不是个困境和惨剧。”江泽民很有信心地说,“我们有这个能力和智力去迎战,去解决这个问题。”
之后的一个星期天,江泽民专门请张国宝等专家为他讲电机发展现状,听课者还包括他的夫人王冶坪。“他们听了一上午,还作了笔记。”刚刚就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张国宝在4月8日上海交大组织的座谈会上透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龚汉忠说,2007年,江泽民自大学毕业60周年时,学校就开始筹划让他在学报上发表一篇论文,为建校112周年校庆献上一份厚礼。“他准备这篇论文用了很长时间。江泽民对论文很严谨,数据都要经过仔细论证。我特别感动的是,他引用别人的资料,都是一一严谨地注释出来,毫不含糊。”龚汉忠说。
“他对这篇论文很投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周大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他和马富才、宁吉�、韩文科3人主要是为江泽民写这篇论文提供素材、搜集数据,并提供咨询。
马富才现任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宁吉�任职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科是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
“一个从最高领导人这个位子上退下来的人写论文,肯定不同于普通科技研究人员,他会考虑文章发表后的影响。”周大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2008年2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拿到原稿。和常规稿件一样,这篇论文也要经过学术评审。首次被邀请的是翁史烈――上海交大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上海交大能源研究院院长黄震。他们提出的建议被反馈给江泽民,其中部分被采纳;此后,又要请马富才、宁吉�、周大地和韩文科4人审查,并经再次修改。
“文中的‘二氧化碳’是中文,我们按照论文要求,就要改成英文;图表要求中英文对照,来稿只有中文,我们就加上英文。原稿注释和参考文献都放在文末,我们改为注释放在文中,便于阅读。”龚汉忠说。
龚汉忠抱来半尺多高的清样修改稿,不下16份。他自己,就看了至少5次。
“本来在2007年定好的这一期栏目全换了,特别安排了另外13篇‘能源与动力工程’的文章,与之呼应。”龚汉忠说。
论文发表后的反响在意料之中。一则题为《江泽民学长在我校自然科学学报发表重要文章》的消息,仅在上海交大网站上就有18000多次访问,很多学术期刊现在都表示要转载这篇论文。
4月份的第一周,上海交大还在各院系学生中组织了学习这篇论文的座谈会,学生反响强烈。翻译成英文后将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上发表。国际能源署很快告诉翁史烈,他们看到了这篇论文,并为文中5次引用他们的数据感到高兴。
三次为母校学报撰文
此前,江泽民还有两篇学术论文发表在母校的学报上。而第一篇论文,核心问题也是能源。
1989年3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回到母校,作了一场报告。因为长三角地区是缺能、用能大户,报告的主题是能源。演讲内容被整理成为《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刊登在当年第三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
“江泽民学术功底比较深,英文功底也很好,在报告会上经常插些英文单词。”交大学报编辑部主任龚汉忠说。
同年4月,江泽民受聘为上海交大兼职教授。上海交大原校长翁史烈回忆,江泽民说自己接受聘请有两个目标:一是致力于学术;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上海实际,做一些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
上海交大本打算请江泽民做第二场学术报告,但由于他在1989年6月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未能成行。于是,报告的形式换成了在当年第六期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龚汉忠称,前两次发表江泽民的论文每次都要用时半年,文稿经由上海交大党委办公室转送上海市委,返回后再送到学报编辑部。如此往返数次,认真修改。
“在校样上他改了很多,英文的摘要都是他自己写的。他很谦虚,在编辑修改过的地方,他特别在旁边写上‘感谢’。”龚汉忠说。
中国能源新局
“这篇论文对我们是指导也是鞭策,表现了江泽民同志对能源工作的最大支持。”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上海交大组织的座谈会上说。
作为此次“大部制”改革中被“加强”的两个部门之一,国家能源局将给外人展示耳目一新的新形象。张国宝在座谈会上称,首先要转变作风,增加透明度。他说自己在担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主任期间,办“振兴东北网”就提出“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社会共同参与”;其次,要体现科学民主,准备成立专家委员会和顾问咨询机构。
张国宝表示将积极推动中国参与第四代核能开发的国际合作。短期目标是解决公众生活中的能源短缺,中期目标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中国现在的核电只占总装机容量的1.3%,而国际水平是16%。长期目标是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做好重大项目规划。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庞昌伟教授认为,江泽民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把能源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把能源结构调整作为中国维护能源安全的重点。这是领导人高屋建瓴的展望,也是结合工科专业背景和领导经验做出的前瞻性思考。
此间的背景是,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九五”期间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耗增长下降,在紧迫性上没有那么高。1993年,江泽民提出了“经济全球化”,并倡导努力构建俄罗斯和中国能源合作,此后中石化、中石油改组上市。
“九五”期间,油价低迷,同时资源国私有化浪潮高涨,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在今天,众多资源国开始重新国有化,中国又处在重工业化中期的最后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
“从国际上说,能源主要是石油,可供开采的时间不长,国际平均水平石油还能采40年,而中国远低于国际水平。”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陈诗一表示,“石油将来供给很紧张,供需矛盾会越来越大。”
而这恰恰是能源安全的一个重心――专家指出,以前中国石油煤炭还出口,现在石油是净进口。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能源高消耗结构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要增加石油消费产量,在国际政治框架里就会发生摩擦。这是中国能源面临的国际环境。
国外媒体评论:中国退休元首撰文讨论能源问题,似乎传达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个增长最迅速、人口最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业已成为全球焦点。曾影响西方经济的石油危机的阴影,如今则对高速增长的中国亮起了预警信号。
报纸类学术论文书写三则篇二
摘 要:时代在发展,学术也随之在发展。学术论文的栖息地不单单是期刊杂志。近些年来,个别报纸也设置可发表学术论文的版块。但是,在报纸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在期刊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所区别。有鉴于此,笔者试从报纸类学术论文的形式、内容和风格三方面浅述一下报纸类学术论文该如何书写。
关键词:报纸类;学术论文;三则
0.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报纸媒体的发展,出现一种新的趋势,个别报纸可以发表学术论文,使得学术论文的发表阵地正在扩大,某些高校还很重视发表在有分量的报纸上的论文。这些说明学术论文的栖息地不只是期刊杂志。有鉴于此,笔者试从报纸类学术论文的形式、内容和风格三方面浅述一下报纸类学术论文该如何书写。
1.报纸类学术论文对形式有何要求
报纸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三派:一派是形式无足轻重;一派是形式主义;一派是内容和形式统一(吴象等,1958)。笔者认为,第三派较为符合报纸类学术论文的实际,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影响内容,一定的内容必须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好内容无好形式,必然损害内容。外在形式犹如人的脸庞,是给人留下第一印象最直接的方式。报纸理论版学术论文形式特征与其他版块相似,主要都具有简洁性、美观性和独特性。
简洁性 报纸类论文要求语言简洁,因为版面有限,要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对学术论文要求是很严格的,有别于期刊型学术论文。据了解,国内并非所有报纸都设有理论版,仅为数不多的一些报纸设有,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学术论文简洁一则给报纸节省了版面,为刊发更多的内容余留了空间;二则读者看上去很爽心悦目。
美观性 美观性可赢得更多的读者,其美观性主要体现在版面的色块的浓与淡、大与小;文字和标题的疏朗与细密;图片和线条的配置与运用;版式的宏大与清秀;字体的选择与美化等。文章因其而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去枯燥乏味、毫无生气之弊。整个版面要向诗化、美化的目标努力。报纸的面貌美观大方,形式多样,标题生动有力,反映出时代的特色,使人一触目,便可受到感染。
独特性 报纸类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有区别于期刊类学术论文,特色鲜明,可舍摘要、关键词、引言、结语和参考文献。却可添加相应的信息,如在题目和正文之间写明文章的由来,如在正文前注明作者个人信息、配有相片;各二级标题居中,无需加序号等等。另外,报纸类学术论文的发表时间有区别于期刊类学术论文。期刊类学术论文有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而报纸类学术论文有一天一版、有一周一版等。
2.报纸类学术论文对内容有何要求
报纸类论文是时代的记录,报纸的形式和内容一样,无愧于时代的要求。报纸类的学术论文同样也是我们时代知识的记录,它是传承知识的一种方式。报纸理论版学术论文的内容特征不同于其他版块,前者具有知识性,学术性和可读性;后者具有时效性、指向性、娱乐性等。
知识性 报纸类学术论文向读者传递知识,不同于其他版块。前者更具前沿性,而后者更具科普性。这类学术论文的知识可以世代保存下来,供后人参用。知识是人思想凝结的产物,启迪着每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任何一篇文章具有知识性是其成为学术论文的前提。
学术性 报纸类学术论文最显著的特征是学术性。学术意味着科学、严谨、认真地向读者传授真理,这是区别于报纸其他版块的标志性特征。
可读性 报纸类学术论文面对不同的读者,可读性成为其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缺少可读性,也就缺少了读者,久而久之,报纸可能就没了市场,办不下去,直至停办。
3.报纸类学术论文对风格有何要求
风格是作家成熟与否的标志,而在新闻学中,风格不仅是报纸成熟与否的标志,而且是作为任一报纸是否具有生存意义的要素。(陈贞权 1997)报纸的风格是报纸的标志,它包括文章内容的风格、题目特色、栏目定位、报头、版面设计等等。风格的形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忽略了哪一种也不能形成风格。
鲜明性 学术型论文的风格可由独特的题材和版面语言构成。这两方面要长期地在版面上一次次地体现,直至最终将各种特色揉合于每日每期,才能得到读者和学界的认可。当每日每期都能从中体味出上述特色之时,可以说,报纸类学术论文的风格形成了。学术型论文的风格与时代风格、个体风格有紧密的关系。应当在鲜明的时代特色、时代风格中凸现,要表现时代,反映时代,与时代吻合,调动构成个体风格的各个要素,使个体风格得以清晰地迭印在学术型论文风格的背景之中。
美学性 学术型论文风格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报纸读者精神文化上的多层次需求。另外一方面是一种文化形态,有一种最高的至善至美的境界。陈贞权(1997)认为,新闻学理论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要求形式完美地表达、强化、凸现和烘托内容,内容则充实和升华其形式。而风格正是内容与形式的凝结与化合,风格愈突出,愈明显,愈表明内容与形式的善、美与和谐,表明其实现美学境界的程度。在这里,风格成为一种对最高境界追求的方式,具有特殊的意义。
4.结语:报纸上可发表学术论文对于积极踊跃有思想的学者们而言是件幸事。了解能在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写论文的先导。上述可知,报纸类学术论文从形式上的简洁性、美观性、独特性;内容上的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风格上的鲜明性、美学性等区别于期刊类学术论文。报纸部分版块成为学术论文发表的园地,为学术思想的表达提供了又一平台。
参考文献:
[1]吴象, 赵正晶, 杨尚枫. 报纸形式要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J]. 新闻战线, 1958.
[2]陈贞权. 报纸风格简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1).
作者简介:孙秋花,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本科生与学术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