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武氏太极拳的阶段

发布时间:2017-05-22 15:40

武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中的一支。武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至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武氏太极拳的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能够活动全身,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那么你了解习练武式太极拳的阶段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习练武氏太极拳的阶段

习练武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练习武氏太极拳必须严格地以太极拳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步把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拳架。

俗语说:“高楼万丈平地起”。习练太极拳就像盖高楼,基固方能楼高。学习拳架,是练习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初学拳架时,恰如初学写字一样,一笔一画要规规矩矩。要着重把握动作姿势的端正、准确,掌握整套架子的动作姿势、运行路线和方向。在力求每一个动作姿势端正的基础上提高熟练程度,身体力求基本中正,将走架的基础打好。切忌拳架还未学就,便急于求其精妙,这种跳序而进的治学方法,必将欲速而不达,且极易步入歧途。

第二阶段,学习身法。

在练熟拳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身法的练习。

因为身法是内形的基础,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一环,所以它是武氏太极拳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法则。如果脱离了身法的基础,获得太极拳艺便成了一句空话。

然而,要掌握好身法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先选择最基础的一两条身法进行练习,待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直至全部掌握并将它们联成一体。

在身体中正的基础上,身法应从求尾闾正中练起,将含胸、拔背、裹档、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于腰间。脊骨之气能够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成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于灵活协调,进而再求掌握行气运劲的本领。

第三阶段:学习内劲。

太极拳艺的精湛,全在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人体力学。这种力学的产生,关键不在外面而在内,必须由内在的变化而产生奇妙的内劲。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求得内外的相合统一。

学习运用内劲,必须先学习掌握意气的变化和运用,实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用内形来指挥外形,使内外相互结合。

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气势须求饱满,神气鼓荡,并在八面支撑上下功夫。周身须求节节贯串,无有断续之处,才能达于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意气先要能分得开,然后才谈得到能以意行气。气须存养涵蓄不便上浮,而腹尤须松开,脊骨之气必须通过脊骨根朝前运动,由丹田往上翻之,气势始能腾然。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行气,以气运劲而遍及周身。一举一动由意动,始而气动,既而形动,练成意、气、拳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由气粗至气精,渐至周身若气球一般,不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皆无有凹凸。到此地步,内外合一而无内无外,无粗无精,说有即有,说无即无,浑然皆忘;一举一动自然已到臻圆融妙的境地,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武氏太极拳身法概述

练习武氏太极拳必须有正确的身法,否则,轻则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重则可导致生理伤害,遗害终生。

武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有: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裆,护肫,尾闾正中,腾挪,闪战,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等十三条。下面分别述之:

(1)提顶:意向上虚领顶劲,自然地提领全身,头不低,身不前俯不后仰,精神集中。

(2)吊裆:两腿虚实要分清,裆如吊空一样,臀部有前送之意,小腹有上翻之势。

(3)松肩:两肩要自然松开,不可上纵,不可用力,两肩要自然下垂。

(4)沉肘:两肘尖要自然下沉,使肩、肘和手腕都能灵活运动。

(5)含胸:两臂关节松开,胸不可前挺,两肩微前合,胸有内含之意,但不可前俯。

(6)拔背:两肩关节要灵活,脊骨似有上涨、鼓起之意,不可低头。

(7)裹裆:两膝有内向之意,两腿分清虚实。

(8)护肫:两手各护半胸,两胁有微微内收之意,使胸中感觉松快。

(9)尾闾正中:头向上虚领顶劲,脊尾骨向前托起丹田,身不前俯后仰,不左偏右倚,百会穴和会阴穴上下自然垂直。

(10)腾挪:虚实变化自如,进退能随机应变,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

(11)闪战:动作一气贯通,身体四面旋转灵活,发劲迅猛,所向无敌。

(12)气沉丹田:能够做到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尾闾正中就能以意行气,气能顺通地自然地注人丹田,使底盘稳固。

(13)虚实分清: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不是完全无力。实,不是完全站煞。精、气、神要贯注于实腿,有上领之意,身法不可散乱。

武氏折叠之术

折叠由对立双方的相合统一而构成,在有上即有下、有下即有上、有前即有后、有后即有前、有左即有右、有右即有左的过程中产生。折叠不仅包含着内劲上的运动内容,还包含着身法上的组织内容。

折叠体现在内劲的运行上,是意欲往上时,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则寓意向下多少;意欲向下时,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向下多少,则寓意往上多少。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是如此。此即是折叠之术。

在身法上,折叠要求有四正与四斜之分。四正者,两肩与两胯正对相合,即左肩与左胯正对相合,右肩与右胯正对相合,且左右的上下对合必须相等。四斜者,即左肩与右胯斜线相合,右肩与左胯斜线相合,并且四斜的对合也必须相等。达到了四正和四斜的折叠要求,就能以脊柱为中心,使身体的左右两半对合相等。此时,身体便能保持稳定而不致乱动,各条身法的依存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武氏转换之法

太极拳的转换,即为阴阳虚实之间的互相转化,有其独到之法。习者若能把握住它的法则,就等于在太极拳艺难以逾越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

阴阳虚实之间的分清和转换,关键之处在两个腰眼之间。转换时,命意源头在腰隙。向左转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左胸须虚空;向右转时,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右胸须虚空。迈左步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右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左腿则气势腾挪;迈右步时,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左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右腿则气势腾挪。退左步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右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左腿则气势腾挪;退右步时,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左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右腿则气势腾挪。两个腰眼总须一上一下,一虚一实,以实托虚,虚与实又要相吸相依。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共同作用,乃能互相转换。虚可以转换为实,实可以转换为虚。须切记“劲由内换”的原则,虚实的变化全在内而不在外,由内才能及外。在内则能转换而不露形迹,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地。形随意动。步随身换,由内及外。

习练武氏太极拳的阶段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