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
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1860-1933)所创。是在武式太极拳基础上,吸收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和两门拳术手法,创编成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欢迎阅读!
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
1、遵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一的思想
以恬淡虚无的心态,蓄神求以中和,自然开发人体中和之气一神气合一之内劲。使习者从中完善身心本能,开启大慧。
2、以易经为导
指由无极而生,太极而始,以形意拳三体式为基,内运五行、外演八卦,使拳式合于易理。使习者能产生先后天八卦相合之效。
3、以丹道修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作为拳学进阶的基础
将丹经窍要融会贯穿于每一拳式之中,使习者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使技通于道。
4、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行拳之总纲
融入八卦拳行拳的“九要”法则,从而涵盖了《易筋》、《洗髓》两经之精义,使习者通过拳式产生内外合一之效。
5、引人形意拳拳式
简约而内意弥深之理,使孙氏太极拳的拳式至简精纯又引人形意拳三层呼吸之道理,不刻意追求呼吸;以自然呼吸为始,式正气从,以致真息。
6、以形意拳三体式为整套拳式技术之基础
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机体一触即发之本能。
7、以八卦拳之进步必跟、退步必撤
以此作为整套拳式的基丰移动方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换协调、浑融周身的阴阳、虚实,求中和而达至空、至灵。
8、以太极拳之连绵不断、沾黏相随
及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为该拳的基本运动形式并以先父的化劲练法为其行拳之内意。
从而将形意拳之实中、八卦拳之变中自然融蓄在孙氏太极拳之空化之中。便习者在运用中能极尽整实、灵变、空化之能。
以上就是孙氏太极拳主要特点,所以说孙氏太极拳是将传统武学集之大成后的结晶,使拳术通于道,将拳学的研修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的是学习孙氏太极拳对武德有极高的要求。
练拳者务以德为先,要恭敬谦逊,以涵养为本。
孙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在大家的印象中,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高步活,进退相随,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以开合相接。
实际上,进一步讲,孙式太极拳深层面的特点是追求形顺基础上的意形调和,讲究形和意适中。
形不紧,则意自活;意自活,则形必顺。
如此形到意和意到形,不断调试,方使身体运动时,中正不偏,协调有度,乃至于最佳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的中庸状态;对肢体和神经有较大的健益作用。
此外,孙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练拳时,切忌努气、拙力和腆胸提腹。
守九要是要求练拳时必须“一塌,二扣,三提,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缩,九起钻落翻要分明”。
其实,这些规矩就是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随曲就伸,无过不及”的太极状态对身体各大关节和相关部位的运动要求,是心意在指挥身体动作时的具体指令;
是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武术实践的切身体会对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的进一步阐示和细化。
对“避三害守九要” 可作进一步的解析,努气则丢力,拙力则忘意,腆胸提腹则导致气浮力刚,身体无根。
因此,练拳时,“三害”不可不避。
塌扣提顶裹松垂缩主要落实在心意上,起钻落翻分明主要落实在动作的节奏上,讲究“九要”即是讲究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动静相宜有度,节奏鲜明适中。
另外,练习孙式太极拳时,建议将练拳过程定位在雕刻状态。
也就是说,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周身,对每一个动作细节要精打细算。在这一过程中,心意和力是工具,身体各大部位和关节则是被雕刻的对象。
记得前辈老师们曾讲过,慢到十分处,便是快到十分处。也就是要求将练拳过程细心揣摩,悉心体认,注重对自身进行感觉观察。
要体会“心静、身灵、气敛、劲整和神聚”的状态,建立其间的逻辑关系。
这种关系最初是模糊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很模糊。
但随着理清路明和乾乾之功的不断相互促进,必然“功用一日,技进一日”,最终达到自如状态。
孙式太极拳的八大特征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