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
摘要:在古筝曲的创作中,定弦与调式音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以具有创新的定弦与调式音阶为基础所创作的作品能带来全新的音乐风格与特色。本文以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为例,浅谈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
关键词:定弦;调式音阶;创新
《阿拉木·古丽巴拉》是青年古筝表演艺术家高雁根据作曲家顾冠仁先生的弹拨乐合奏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移植改编而成的同名筝曲,该曲的移植初步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从改曲的名字上可得之这是一首以新疆维吾尔族为地域题材的乐曲,表达了勤劳的小伙子对心上人深情的思念和赞美之情,也描绘了美丽的少女在手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的热闹场景。
该曲的主题运用了“活音”的手法。“活音”指的是将调式音阶的某一级音微升或微降,从而形成“活音”。“活音”与相邻音级间并不构成平均律中的半音或全音的关系,而是游移于它们之间如1/2或1/4不定。该曲的主题就在原调基础上微升了第Ⅲ级。
这种微升的音级可以说是主题音调的灵魂。这种新型的调式音阶中“活音”的演奏恰好是古筝的强项,就犹如二胡演奏滑音、钢琴演奏柱式和弦等。对于古筝这种乐器,只需通过左手的按、滑即可准确地演奏出大三度以内任何音高的“活音”,所以说这种带有“活音”的调式音阶能使古筝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别有韵味。
中国音乐的调式音阶被称为“世界四大调式体系(中国、印度、古希腊、中世纪)之一”。古筝如何定弦从而构成怎样的调式音阶对乐曲的风格、韵味及技巧的发挥、表现力的扩展,尤其对乐曲创作手法的运用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可以认为,调式音阶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思维的基础。
中国传统筝乐的定弦法,采用五度相生律,定弦为“宫、商、角、徵、羽”即“1 2 3 5 6”的五声音阶定弦。可派生出四种变化的调式,即以每个音为主音的商调式“re、mi、sol、la、do”角调式“mi、sol、1a、do、re”微调式“sol、1a、do、re、mi”和羽调式“la、do、re、mi、s01”。筝乐这种常用的定弦法形成的调式音阶,为“筝乐第一定弦调式音阶”,中国各大流派的传统筝曲,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定弦的调式音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演奏技法的日益丰富,人们的欣赏品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定弦调式音阶已经大大制约了创作作品风格的大突破。
作曲家们开始感受到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已不能满足当代筝曲的创作,纷纷探寻筝乐的创新之路。所以出现了一批具有新颖特色,采用人工调式定弦的新筝曲,人工调式是西方现代作曲大师梅西安创作设计的一种作曲技法。作曲家们在学习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试图将这些现代技法应用在中国的民族音乐创作中。因此,在当代筝曲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们尝试运用人工调式定弦,为筝曲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调式基础,成为当代筝曲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当代筝曲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人工调式定弦改变了传统的古筝定弦模式,对弦序进行了重新设计,这种对弦序的重新设计对乐曲的风格、韵味及技巧的发挥、表现力的扩展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阿拉木·古丽巴拉》正是打破了传统的调式音阶定弦法,而采用了六声音阶、非八度周期、人工调式定弦的方式,其定弦为:
由以上定弦可发现,每六个音形成一个八度循环,这样方便了八度音与和弦音的弹奏,有助于渲染音乐的气氛。用这种方法定弦,既可以在融入一定的创新因素基础上,形成丰富的色彩变化,也同时保留了传统筝乐的重要特色形成浓郁的民族韵味。还可发现这种定弦法包含了“7”,且排列方法打破了筝乐的八度重复规律,可想而知,这种定弦法的表现力很强,调式音阶更富特色。
通过对《阿拉木·古丽巴拉》定弦及调式音阶的分析可以看出经过作曲家精心设计出的人工调式定弦,增强了古筝的表现力,在题材表现和乐曲调式调性上也更加多样化。传统的五声定弦,在离调或转调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限制。而创新的人工调式定弦,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调性定弦局面,使乐曲变得更加有趣、更加丰富多彩。
古筝现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它之所以能成为一件经历了岁月而不失色彩的民族乐器,获得恒久生命力的秘诀就是作品和技术的创新。
通过对《阿拉木·古丽巴拉》定弦以及调式音阶的分析可以看出创新是可贵的,它突破了传统的五声调式音阶,为今后的筝曲创作提供了一个范例,同时也认识到当代筝曲定弦及调式音阶的创新意义。
论古筝的定弦与调式音阶的创新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