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心理学相关论文
高中心理学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随着教育不断发展而变化,但尚有需要优化的地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心理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一:普通高中选课的心理学背景与意义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选择性,各普通高中必须做好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中实施选课制反映了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此外,心理学对高中选课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选课之前应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选课之中应实施心理测验,选课之后应加强心理辅导。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选课;个性化教育;生涯规划;选课心理辅导
Abstract:In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mor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selection of courses, which requires guidance for students'selection of courses in general Senior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the setup of elective courses in Senior Secondary schools embodies the idea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students'individual development on the same basis. Psychology place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lective courses in Senior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includes making career planning in pre-selection of courses, taking psychology tests in while-selection of courses and strengthening psychology guidance in post-selection of courses.
Key words: general senior secondary school;new curriculum; selecting courses; individual education; career planning; psychology guida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courses
一、高中选课的心理学背景:个性化教育的思想
高中新课程实行选课制有心理学基础,这一基础即个性化教育的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基本原则。其中,选择性是指: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高中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差异、学校的差异,尤其是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同时,更要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是个体的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个体同其他人之间稳定特征上的差异性,它具有主体性、独特性、社会倾向性和完整性等特征。众所周知,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比如人们的兴趣、喜好是极其多样的,人们在气质和性格的表现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对日常工作和学业非常重要的智力,不同的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智力理论的证明。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出版的“Frames of Mind”一书中,即提出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概念。在加德纳看来,共存在9种相互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作为单独的系统在大脑中按各自的规则运行。这些智力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主义者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7种智力,只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再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R.J.Sternberg)在1997年出版的“Successful Intelligence”一书中提出,人的成功,主要不是靠智商,而是取决于成功智力。成功智力是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它是一组经整合而成的能力,具体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成功智力组合,不能用一种模式来涵盖所有的儿童。由智力理论的进展我们不难看出,人的个性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影响而千差万别,正如俗语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显然,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但是传统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大都是非常单一的,所有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也都是统一规定的,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而且要达到同样的要求,学生对自己究竟学习什么样的课程没有选择权也不需要选择。这样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突破传统教育的弊端,充分承认个性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的客观实际,强调在培养学生的共同基础之上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这实际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主旨在于:以强调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为前提,按照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特征在原有的基点上和现有的发展水平上,获得长足的进步,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劳动习惯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作为对强调整齐划一、强调共性的传统教育的一种矫正或补充,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造性,反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核心含义。从教育的过程来看,个性化教育强调遵循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培养专长;从教育的结果来看,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人人成才。
正是为了实现上述理想,普通高中新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具体做法是,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必修课程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而选修课程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其中,选修Ⅰ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学习内容的要求;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修习必修课程的同时或之后,可以自主选修高中阶段其他的选修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为此,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选择权,不得指定科目和模块。各个学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加灵活的课程计划供学生选择。这种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课程结构,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化,可为学生打开选择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可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基础,也可为学生发展个性、走向自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学会规划人生。
二、高中选课中的心理学意义:选课心理教育
新课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这也正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虽然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在理论上和政策上都有明确规定,我们要真正将这种选择性落实到学生身上,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由于采用模块的课程设计和安排,学生的选择课程的空间突然加大,由被动地接受课程到新课程实施中的自主选择课程,这无疑对所有普通高中的学生是一种挑战。如果他们不能科学有效地选择课程,高中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就无法实现。为此,教育部和先行实验的各省区都提出了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进行指导的要求。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学校要“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具体来说,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可以尝试学生选课导师制,使所有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都有一个导师指导,三年基本保持固定不变。导师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并为学生建立选课档案等。
可以说,学校选课指导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从很大程度上能保证选课的效果。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目前许多实验学校制定的选课指导制度(包括选课指导手册),很少见到有关心理学的应用。不少学校虽然也建立了选课指导中心,但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选课心理辅导。显然,这种现状难以满足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放眼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中学实施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同时,都注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在这种国际趋势的影响下,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选课也必须考虑心理学在其中的意义。
笔者认为,从学生的选课过程来说,需要进行至少三个方面的选课心理教育。
(一)在选课之前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让人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分析环境,科学地确立目标,对生涯过程做出妥善安排,并依据安排的结果,选择个人学习成长与职业的方向。高中阶段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许多高中生都期盼自己所学和兴趣相结合,以便将来能找到一份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并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但高中仍是在探索的阶段,如何能使自己确定目标且全力追求理想的实现,则有赖于生涯规划的完善。
生涯规划的任务在于提高高中学生的职业意识、探索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未来进行规划和提供准备进入某一职业的课程。高中阶段属于青年早期,青年早期是生涯发展的关键点,因此这一阶段开展生涯规划尤为重要。在中学阶段,处于青年早期的学生将开始发现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并且感知他们适合哪一种工作。这时,开展生涯规划就可以帮助中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让他们有机会去想象将来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让他们去看到不同成人所从事的不同行业以及不同行业工作者所拥有的不同的生活类型,从而可以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认真规划,并积极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
对高中学生进行选课前的生涯规划,涉及自我评价、确立目标、环境评价、职业定位与实施定位等环节。这些环节或者流程,又可以概括为四个要素,可以分别用以下几个问题来表示。(1)我是谁,我会做什么?这实际上涉及自我认识问题。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生涯规划的出发点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了解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了解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等。(2)我想做什么?这涉及生涯规划的目标定向。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高中学生处在青年早期,无论毕业以后升学还是就业,都有必要对自己的将来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自己设定该目标的原因、达到目标的途径、现有能力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可能的困难等等。(3)环境支持我或允许我做什么?生涯规划必须考虑到外部的环境因素,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未来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这里,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发展趋势、就业政策和高校招生制度的变革、学校本身的情况以及家长的期望等等。具体到选课前,要求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所开设的选修课程进行选择,并与父母、教师尤其是自己的导师进行充分的沟通讨论,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4)我如何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一问题关乎生涯规划的实施步骤,也就是要制定实现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发展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在高中选课过程中,在深入了解自己、充分征求家长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学生要选择符合自己目标的课程,并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困难,一旦选定就坚持下去,不轻易放弃。
不难看出,实施生涯规划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步,即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生涯规划的开端,也是人生发展的前提。一个人,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因此,自我认识对高中学生选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可以通过自我评估、心理测验等方法来进行。其中,心理测验无疑是一种客观而准确的重要方法。
(二)在选课之中对学生开展心理测验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模块有一百多个,其中对学生个人来说,要求必修的模块约占一半,选修的模块也约占一半。这就意味着,学校将会提供广阔的选修课空间,学生选课的自由度非常大,学有余力或者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将可以选择更多的、自己所喜欢的模块来深入学习。面对如此多的选修模块和有限的学习时间,学生必须遵循一定的依据才能做出最佳选择。选课的依据涉及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其中,首要的就是学生的教育背景和个性特征。教育背景可以通过以往的学业成绩、知识结构、成长记录等来反映,它们能够潜在地预测学生在某一领域方面的能力水平。对一个学生来说,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跳一跳,摘到桃”是最好的发展思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成绩水平选择合适的课程,才能使自己不断发展。举例来说,一名高一的学生,当他在学习英语必修课程的模块1时,他应该选择相当水平的选修模块来学习,而不是盲目地选择模块9。而至于个性特征,则最好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来了解。
这里,学生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特长、潜能以及学生发展意向等。这些方面,可以使用专业的心理测验或测量工具来进行了解。例如,可以使用气质测验判定学生所属的气质类型是属于胆汁质、多血质还是抑郁质,进而结合不同的气质类型特点决定选修的课程。如,多血质的同学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可以多选一些科目;而抑郁质的同学细心、敏感,则适合选修一些文学欣赏类的课程等。再有,可以使用人格测验判定学生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以及其好奇心、自信心、挑战性等特点发展的情况,从而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修合适的课程。另外,还可以使用能力测验判定学生的智力水平、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发展水平,进而帮助他们决定要选修的课程内容。最后,也可以使用兴趣测验或者职业倾向测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是属于研究型的、现实型的还是艺术型或者社会型的。目前在国外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选课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非常普遍,学校大多都会根据各自的情况开展学业性向测验、兴趣测验和人格测验等,以提供客观评价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通过实施心理测验,使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才可能在选课时选到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课程,才能达到“我选择,我喜欢”的效果。举例来说,小明是一个性格内向、腼腆的高一学生,但是在选课时随大流,他选择了一门“话剧表演艺术”选修课,结果后来上课过程中,小明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这门课程,因为当他面对众多的观众时太紧张了。没有办法,最后只有中途退出选修,给自己和学校都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相反,小东是一个很普通的高中学生,他学习成绩平平,可就是喜欢美术。每次谈到美术方面的话题或者从事一些图画创作时他总是很投入,而且经常告诉大家他想毕业后继续学习美术专业,将来当画家。根据兴趣测验的结果,小东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表中选择了“美术鉴赏”和“素描”课程,结果越学越有劲。
(三)在选课之后对学生开展选课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一般来说,心理辅导包括生活辅导、学习辅导、生涯辅导、就业辅导以及升学辅导等内容。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我国普通高中的心理辅导今后还应合理补充一项内容,这就是选课心理辅导。
有关研究发现,高中学生在选课之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1)所选课程与生涯规划的方向不协调,表现为学生所选课程与其发展倾向不一致,导致其所选课程零散、不集中,如一位同学最开始重点选修物理、化学等理科类模块,后来改为重点选修英语、语文等文科类选修模块,之后又重点选修艺术类模块。(2)因为听从家长的安排或跟从其他同学选修课程,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选课程失去兴趣,因为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倾向而焦虑。如一位同学,本来对旅游英语并不感兴趣,但看到班里很多同学选修了这一门课,同时受到做导游的表姐的劝说,于是选修了《旅游英语》任选课,结果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她对所选的课程并不满意,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3)学生不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只选择那些容易获得学分的模块,如听说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的学分很容易拿,就选修这些课程,无形中却忽视了其他类的选修课,结果导致发展上的偏向。(4)选修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注意模块学习的先后逻辑顺序,或者没有注意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等,导致学习过分紧张而产生心理困扰。(5)过分追求面面俱到,平均分配选修学分,或者在某一两个模块选修过多,而个别课程还未达到必修学分的要求而顾此失彼,导致学分分配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正常毕业。
高中学生在选课时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除了学校因素之外,与其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如学生自我认识不足,不清楚自身优势、潜力、缺点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观念和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处理课程的时间分配问题,不能将课程的选择和今后的发展协调起来;心理不成熟,易受同伴群体、教师、家庭和社会等的影响,意志力薄弱,容易半途而废,易仓促做出决定或经常变更决定。面对这样的情况,普通高中学校必须灵活应对,做好选课之后的心理辅导工作。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学校的选课规章制度和团体辅导的方式,实施选课适应调查,对适应欠佳的学生进行课程方面的调整和心理方面的调适;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已有的心理咨询中心,开展针对选课问题的个别心理咨询,争取在学生的心理问题尚在萌芽之际就帮助他们化解,以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总的来说,选课心理辅导是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所出现的一种新现象,许多学校在这方面都很难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因此,必须结合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力、物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
高中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二:浅析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学方法 初高中
论文摘要:在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己任的当今社会,积极将心理学植入教育当中,洞察呵护初高中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心,是对新时代下教师的基本要求。本文首先对心理学进行综合概括;结合具体案例,对如今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介绍。最后,对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该课题的探讨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活”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学习环境,让初、高中学生在正确的引导和全面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引言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深刻的诠释了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如何借助各种手段完善呵护初高中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心里,是时代为我们每个教育者提出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浅谈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为研究课题,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做到客观公正的分析。
一、 心理学概括
(一)、心理学概括
心理学,顾名恩义,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科学。由于它的研究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非常多,和教育工作联系密切的就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二)、初高中学生心理状况
初、高中学生,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承载着建设祖国,回报社会的重任,也是我们延续五千年文明辉煌史的希望。因此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通过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优雅的情操,都是至关重要地。目前,中学生年龄段普遍在12岁——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嘘声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度过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型交织在一起。而高中生年龄段一般在14岁——18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但是相对比较敏感,处于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相互冲突的阶段,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心里引导,会易形成孤独、自卑等心里障碍。
二、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帮助教师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的课堂活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通过心理学可以更好的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程度开展或者改善课堂活动。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学生不一样,对事物的兴趣与理解有着大相径庭的区别。因此教师应该合理根据年龄,根据个体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
随着意志力的发展,中学生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显著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得到了迅速提高。“研究表明,7—10岁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约20分钟;10—12岁是25分钟,而12岁以后则是30分钟左右。”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将重点内容放在这些时间段里面进行传授,而其余时间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动等,既避开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间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帮助教师重组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同一年级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寻求适宜于任教班学生真实水平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综合能力。其实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学生学习水平都参差不齐。导致统一教材统一教学不但给老师有效教学提出了难题,还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甚至是心理上的障碍,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删减,使之达到更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过程从而更有效的吸收知识,是除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外,毫无疑问需要教育心理学的辅助的。
例如在教授12 个表示月份的单词时。这些单词不仅发音长而且难于拼写,要求学生在一个教学单元完全记住或背出这些月份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从上学期布置家庭作业时,就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用英语写下日期、星期和天气,并在每次布置作业时都会有意识地问学生:What's the date today?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由此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记忆并掌握有关日期、星期和天气的词汇。教师还可结合人的学习记忆曲线走势,科学合理的制定合理的学习时间表和复习时间计划表,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帮助教师科学对待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障碍
兵法有云:知己知己,百战不殆。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要耐心讲解、细致辅导,降低学生在知识吸纳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与担忧情绪。教师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改进课堂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曾经就读于本校的一个学生,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不喜欢与同学交流。遇到问题也不愿与同学进行交流,甚至不愿意求助老师。通过我私下了解与耐心沟通,发现这个学生性格孤僻的原因很大部分原因是对自己不够自信。而我又了解到这个学生喜欢足球,而且足球踢得很好,因此我推荐他做了班级的足球队长。通过组织球赛,让这个本来性格孤僻的孩子找到了信心,也通过比赛慢慢和曾经生疏的同学建立了友谊。
总之,科学的对待学生的学习障碍,我们需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与初、高中学生的教育密不可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加速学生心理成熟,使其早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人民教师应充分的理解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让心理学伴随着我们教师与我们的学生,一起快乐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施江玉,李辉.《对罗杰斯教育理念的再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第01期
[2] 刘华秀.《积极心理学对于高中英语教育的指导意见》[J]. 甘肃兰州第五十一中学. 2012.07.
[3] 陈曦.《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财贸学院学报. 1989年第S1期.
浅谈高中心理学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关于高中生对于玄幻小说的心理需求研究论文
3.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4.浅谈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
5.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浅谈高中心理学相关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