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2017-06-15 07:16

学术论文对以前而言是总结,对以后而言是开路。而其中的论文格式是必须要规范的,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

第一部分:扉页

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居中);其他填写内容在横线上居中(指导教师不需填写职称),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二部分:中、英(外)文内容摘要

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在第二页书写,如在一页之内不能书写完毕,连续书写在次页。

“内容摘要”四个字居中书写(宋体三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空一个中文字符。

书写“内容摘要”四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中文内容摘要(宋体小四号)。

书写中文内容摘要之后,在下一行书写中文关键词。书写“关键词”三字时,左缩两格添加冒号;“关键词”三个字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关键词具体内容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在前后两个中文关键词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

书写中文关键词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 WORDS)。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等要求,与中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对应,但是,字体为Time New Roman ,小四号,关键词的内容全部用小写。

第三部分:目录

在书写第二部分即“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目录。

“目录”两字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居中书写,使用宋体三号字加粗。

书写“目录”二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及对应正文的起始页码。

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要求标注到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时,一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行距为“固定行间距22pt”。

第四部分:正文及参考文献

在书写第三部分即“目录”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正文及参考文献。

关于美国文化的学术论文范文

美国文化初体验

在美国生活一年后,我对美国文化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我看来,要了解美国文化,有三个要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堂、夜店和人际关系。教堂象征着美国人的精神生活;夜店象征着物质生活;人际关系则涉及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个人主义根深蒂固的美国,人际交往多基于各自的利益,泛泛之交易得,而知心好友难寻。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并非易事。

教堂其实很现代

美国是一个由基督徒建立的国家,有调查显示,将近80%的美国人都信仰基督教。所以,若想要了解美国文化,拉近和美国人的距离,去教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美国的教堂大都非常现代化,每个教堂都有自己的乐队、合唱团、全套的音响和灯光设备。教堂做礼拜的礼堂更像是一个音乐厅,每次做礼拜就像是开一场音乐会。在美国的这一年里,我去过一次摩门教(编注:基督教的一个教派)的教堂,还去过三次新教的教堂。摩门教的礼拜非常冗长,长达三小时:头一个小时在礼堂里面做礼拜;第二个小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室里学习摩门教圣经中的某些章节;最后一个小时又回到礼堂进行讨论。而且,除了在教室学习的时候是男女教徒在一起的,剩下的时间里男女教徒必须在不同的礼堂中祷告。这样的礼拜过程在我看来有些无聊,我一度在礼堂里面睡着了。但好笑的是,睡着的人并不只有我一个,另外至少有五位摩门教徒也睡着了。相比之下,新教的礼拜就更有意思些:前半小时是唱圣歌,乐队和合唱团轮番上阵,曲风跟流行歌曲的差别似乎不大;后面是牧师布道。布道时,牧师一般会从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切入,然后开始发问,接着再引用《圣经》中的篇章,引用完得出一个结论,最后再升华一下主题。比如今年4月份复活节的那个周末,我和同学跟着一对美国老夫妇去了教堂,那段时间美国人热衷于买彩票,美国彩票的彩池已经积累到了三亿美金。牧师就以这件事为切入点,说人们把钱花在彩票上是不对的,那些中了彩票的人生活往往比中彩票前更糟糕,然后又引用了《圣经》中的一些章节,最后得出结论说大家应该把买彩票的钱用来侍奉上帝,用来做善事云云。虽然我并不完全赞成他的观点,但整个布道的内容还是极为生动的。截至目前,我所见过的每一位牧师都有相当高明的演讲技巧甚至是煽动力,但至于他们布道的内容有多少能真正深入人心,那就不得而知了。

夜店其实很平常

美国的夜店与其说是夜店,不如说是派对更为恰当。就我个人所观察到的而言,美国的夜生活其实比较无聊,过了晚上八点还开门的就只有超市、快餐店和夜店了。所以,美国人喜欢在家里开家庭派对(home party)或者去夜店狂欢,这是美国人业余生活中非常正常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夜店并不像有些中国家长想象的那样是不健康的地方,它不过是一个用来放松和社交的场所而已。拿我们学校来说,每个学期都会有三四次由大型学生社团组织的去市中心夜店狂欢的活动(通常在复活节、万圣节和圣诞节前夕等节假日时),这就是美国人庆祝的方式。在我参与的狂欢活动中,万圣节的那次是最有趣的,因为大家会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打扮:有扮成小丑的,有扮成法老的,甚至还有扮成老虎的。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们班一个比利时女生的装扮:她戴了一对差不多有篮球那么大的假胸和一个硕大的假屁股,美其名曰是用来讽刺时尚界的。当天晚上,夜店里的情景简直可以用“群魔乱舞”来形容了。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去的还是校园内的pub。就像每个学校都有食堂一样,pub也是大学的“标准配置”。美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一家学校内部经营的pub。晚上11点之前,pub是一个让学生放松和交际的场所;到了11点以后,pub里往往会放一些很动感的音乐,就类似于夜店了(虽然没有DJ)。Pub在建立社交网络方面的功能是极为强大的,由于我们学校大部分都是MBA的学生,pub也就成为大家交流工作和学习经验并且扩展交际圈的绝佳场所。相较于其他学校,我们学校的pub在放松和娱乐方面的功能弱化了不少,但在交际实用方面的功能则放大了许多。

总的说来,夜店就是一个社交场所,在这里大家都很放松,彼此也不存什么戒心,所以很容易聊到一起去,同学之间也更容易增进情谊。在美国,仅仅会学习是不够的,还要会玩,会交际,这种又会学习又会玩的人才更契合美国的文化。所以,中国的家长们大可不必视夜店为洪水猛兽,那只是美国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际关系很微妙

记得大三暑假,我在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做交换生的时候,上过一节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课,这节课让我印象很深刻。给我们上课的教授是一位在很多国家游历过的美国人,他把东方人比作椰子,把西方人比作桃子。这个比喻很形象。东方人在刚认识的时候是比较冷漠的,但是一旦打破了椰子坚硬的外壳,你就很容易和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而西方人恰恰相反,虽然表面上对你非常热情,也会帮你的忙,但是你却很难走入他们的内心。他们就像桃子一样,虽然有着厚厚的一层果肉,可是内心的核却无比坚硬。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有时候会造成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误会。教授告诉我们,他曾经在越南教过两年英语,有一次,他班上的一个学生突然对他说想认他做哥哥,因为那个学生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但是这让教授觉得非常尴尬,因为他觉得他们之间只是很一般的朋友关系,远远没有达到那个学生所认为的那种亲密程度。这件事的结果就是那个学生后来基本上断绝了和教授的联系。

不过据我观察,美国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确比较疏远,与其他国家留学生的关系更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留学生和美国同学交往的时候,所聊的好像只是一些流于表面的肤浅话题,很难进行深入交流。比如我们班上有一个中国女生,经常“处心积虑”地和一堆美国女生混在一起玩或者购物什么的。她们之间的谈话我也听到过好几次,话题永远都是谁谁谁的八卦。有一次我问她,你们在一起的时间那么多,真的有那么多事情要聊吗?结果她自己也承认每次聊的话题都差不多,并且都非常肤浅和无聊,别人似乎并没有对她敞开心扉的打算。

美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自信,甚至是固执。这种自信有时候是好事,但是偶尔也会造成不愉快的后果。有一次,我和四个美国人被分到了一组做小组项目,项目中有很多需要计算的东西。美国人的数学能力普遍不太好,但是这几个美国人都非常自信,只相信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虽然事实证明那个结果是错的。我把正确的计算步骤给他们解释了好多遍,可他们就是听不进去,还非要用自己复杂好几倍的计算方法和算错了的结果。我自诩英语口语还不错,据理力争地跟四个美国人争论了一个多小时,差一点就撕破脸骂人了。无奈小组里面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势单力薄,难以服众。最后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只好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投票方式解决分歧,那就等于是采用了美国人算错的结果,我想改都不能改,结果这门课的成绩可想而知。

这也就是为什么刚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已经在美国待过好几年的留学生对美国人的评价有很大的差别。初到美国的留学生们很容易对美国人的热情产生好感,但是那些接触美国人比较久的人则会给出诸如“美国人并不像表面那么友好”的评价。

结语

以上提到的三点只是我对美国文化感受较为深刻的几个方面,中国留学生在这些方面多用点心,也许有助于自己尽快适应美国文化。不过,我这里说的是适应,而不是融入。出国之前,我总是听别人说要多和美国人打交道,融入美国社会云云。初到美国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打算的,但是渐渐地我发现,这其实很难(即使在美国待过很长时间也很困难)。据我观察,不同国家的人还是喜欢跟本国人待在一起。毕竟不同国家的人成长环境不同,文化方面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美国人说的那些老的电视剧、影星、多年前的某州州长我们一个都没听说过。在中国,中文说得再好的外国人我们也不会把他们当成自己人看待,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在美国的中国人。所以,在一个陌生的文化当中,能适应便已经是很好的事了,如果想要更进一步,那就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努力。但我并不是说要回避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也经历了一些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但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我拜访不同的教堂,去美国家庭里过感恩节,和一大堆老美一起看超级碗(Super Bowl,美国每年最盛大的橄榄球赛事),也不时和同学一起去夜店(clubbing)。正是因为我积极地接触了这些文化,才会有以上的这些感触,对中美之间文化的差异也才有了更深的体会。只有发现并且正视这些差别,才能更好地适应美国文化。

在美国待了一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除却以上所说的文化方面的感悟,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留学等于吃苦。在国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比在国内难上很多倍。其实,试想一下,在一个远离亲朋好友的陌生国度里求学、生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过得很轻松。国内的有些同学提到出国这件事的时候总是对我说:“你肯定在国外过得很爽吧?”这个时候我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个中的苦处只有自己清楚。”虽然如此,我仍然觉得在国外的经历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段历练,无论怎样都是值得的。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