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政治会考《政治生活》基础知识点归纳

发布时间:2017-05-09 17:42

政治会考又被称为小高考,是检测同学们在高中阶段学习水平的重要依据,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2017政治会考《政治生活》基础知识点归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2017政治会考《政治生活》基础知识点归纳

知道我国的国家性质 Ⅰ

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及其特点 Ⅱ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是真正多数人的民主,且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阐明我国民主的特点 Ⅲ

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我国人民民主还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范围具有广泛性;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和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上。

了解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 Ⅰ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有如下观点:

①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②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

③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④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理解我国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Ⅱ

辩证统一关系

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

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的含义,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阐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Ⅲ(教材第7页)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新内容

说明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必须履行应尽的政治义务 Ⅱ

1、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理解政治自由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Ⅱ

政治自由由宪法赋予,政治自由靠法律保障,政治自由的实现以不违反法律为前提。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理解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Ⅱ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Ⅱ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没有特权。立法上是不平等的)

指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但不能说权利与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统一,不可分离,是相对应存在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评述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Ⅳ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不断改善公共管理;有力地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等。

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 Ⅱ

(1)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比较:http://www.ks5u.com/

项目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含 义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方式

优 点

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能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其操作性简单,成本较低,效率较高)

局限性

不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其操作性复杂,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不能表达每一个公民的意愿

适 用

范 围

县级及其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的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

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

(2)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的比较:

项目

等额选举

差额选举

含 义

为了使选票相对集中,选举时一般需要事先确定候选人。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称为等额选举

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称之为差额选举

优 点

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理性

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其竞选方式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可能误以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影响参选者的积极性

如果对此选举方式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适 用

范 围

在极少数情况下才被采用

人大代表的选举。1979以后,在我国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

说明选举方式选择的制约因素 Ⅱ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是由以下条件: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

明确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正确态度 Ⅱ

积极行使、依法行使、有序行使。

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 Ⅰ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Ⅱ

发扬民主,让决策科学化。(两方面意义,详见课本P22)

了解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形式 Ⅰ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理解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 Ⅱ

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了解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和原则 Ⅰ

1、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2、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必须依法监督。

阐明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 Ⅲ

(1)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比较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和后果 Ⅱ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

第一、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也是判断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第二、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第三、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阐释我国政府的地位和基本职能 Ⅲ

(1)地位: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职能:

第一、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合法权益)。第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科学理论,弘扬民族精神;组织和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各事业)

第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等)

(3)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权所在,做到不“失位”、不“越位”、不“错位”,把该管的事情管好

结合具体事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 Ⅳ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找出相应的政府履行的职能,加以说明。具体表现评价可以从是否符合政府的宗旨和原则两个方面去评价。

阐明我国政府履行职能的宗旨和原则 Ⅲ

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

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1)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政府为什么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为什么)

主要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3)政府应该让公民的求助有门、投诉有道(怎么办)

①政府向公民提供的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主要有: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②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知道求得政府帮助的途径 Ⅰ

(1)开设热线电话(2)设立信访部门

(3)发展电子政务(4)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理解依法行政的要求及意义 Ⅱ

(1)依法行政——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

(2)依法行政的根本或实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4)原因:——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5)意义:A有利于保障、、权利和自由B 有利于加强、、建设,增强、、权威

C防止、、、、、、、、提高、、、、、、D 带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P44)

(6)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P44)

A 加强立法、、,提高、、、、、 B 建立、、、、、、、、

C 加强、、、,提高、、、、、 D 深化、、改革、、、、、

阐明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Ⅲ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第一、只有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第二、只有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第三、只有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才能更好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第四、只有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知道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Ⅰ

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

评析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 Ⅳ

从“为什么要监督政府”和“如何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这一改革措施能否达到制约和监督的目的,有什么好处)”两个方面去评析

说明我国政府的权威来源以及树立权威的途径 Ⅱ

政府的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

明确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Ⅱ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宪法与法律的修改是它来完成)。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其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间接行使权力,(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人民代表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明确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职权 Ⅱ

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最高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最高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依法决定国家和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的权力。全国人大拥有最高决定权。

最高任免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全国人大拥有最高任免权。

最高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全国人大拥有最高监督权。

说明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Ⅱ

①职责(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②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力。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力。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它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童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作,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Ⅱ

人民代表大会制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Ⅱ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Ⅱ

(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阐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Ⅲ

(1)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Ⅱ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含义

①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Ⅱ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问题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2)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提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三个代表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了解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Ⅰ

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 Ⅰ

了解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和民主党派的名称 Ⅰ

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②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明确我国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Ⅲ

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利益和要求。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推进了国家政治生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党派是拥有多学科的人才库,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③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由于历史原因,各民主党派和台湾同胞有密切联系,成为大陆和台湾联系的纽带。

我国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①实行怎样的制度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多党制。

②有人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实质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其后果必然是人民政权的丧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造成社会倒退,人民遭殃,这是我们坚决不允许的。

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Ⅲ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民主和政治权利的主体。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依法制裁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三、是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在国体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在民主结构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实行基层群众自治,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这些民主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四、是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党和国家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作出决策,保证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Ⅱ

(1)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2)民族团结

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Ⅱ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民族自治机关: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我国自治机关职权: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①依据: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②自治权: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Ⅲ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三种形式。

我国实行民族自治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我国既不能实行单纯以民族为单位的民族自治,也不能实行单纯以区域为单位的“地方自治”。而的创造性的把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一个少数民族不但可以在一个地方实行自治,而且还可以在很多地方与其他少数民族联合,实行不同层次的自治。还有建立民族乡的补充形式。这保证了少数民族在不同聚居区享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说明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Ⅱ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②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④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内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②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了解国际社会的构成 Ⅰ

(1)、主权国家(2)国际组织

理解主权国家及其权利与义务 Ⅱ

主权国家是指具有国家主权的国家,也就是国家必须对内最高,对外独立,才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主权国家有按照自已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干涉的权利。

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都具有管辖的权利。

B、主权国家承担的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的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了解国际组织概况、分类和作用 Ⅰ

(1)国际组织的含义

国际组织是国际、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目的,通过签订调要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国家组织的分类

依据不同标准,国际组织有不同类型。有政府非政府国际组织,有世界性的,非世界性的。

对国际组织作用要做具体分析。

(3)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说明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Ⅱ

(1)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945年中苏美英法等50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进行联合国制宪会议,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949年10月24日生效。并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设立了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主要机构。

(2)联合国的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总的说: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联合国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说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Ⅱ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阐释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Ⅲ

1、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1)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叫国际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国际关系内容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一个国家的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各国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由于各国的性质和追求的利益不同,执行的外交政策不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引起摩擦和冲突,所以国际社会要协调国家间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矛盾,促进国家关系健康发展。

(2)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力量又叫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在国际社会地位、作用和影响的尺度。

国家力量强在国家关系中分量重。

阐明怎样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Ⅲ

(1)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必须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2)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树立新的安全观、利益观、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和平发展。

(3)国家力量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我们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必须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从公民角度来说,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Ⅱ

⑴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谋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①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乱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它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造成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使其他国家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②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第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促进国际分工和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抑制世界战争的爆发;第二,经济发展有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第三,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⑵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当代社会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也是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陷入困难境地的主要原因,因而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音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国际关系准则。只有建立这样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真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明确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Ⅱ

建立国际新秩序

(1)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和平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世界发展的主体是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平等的享有主权平等与会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中国致力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评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Ⅳ

(1)首先阐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世界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东解体,打破了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其次表达观点:世界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世界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理解国际竞争的实质 Ⅱ

⑴当代国际单键的表现:当今世界,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⑵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综合国力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把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及基本点 Ⅲ

(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第一,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界的和平与发展。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第二,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场

独立自主就是指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独立自主原则的主要表现: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结盟;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绝不干涉别国的内政。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⑶我国全面落实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外关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Ⅱ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的建设性作用。

2017政治会考《政治生活》基础知识点归纳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