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二政治期中考试卷答案

发布时间:2017-06-06 12:53

与强调甄别的中考、高考不同,期中考试属于过程性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高二学生的政治学习情况,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沪教版高二政治期中考试卷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沪教版高二政治期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本大题有25小题。共50分)

截止2010年8月,中国共有40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世界遗产达40项, 热“申遗”更需重保护。据此回答1-2题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指 ( )

A.人类全部实践活动及其产品 B.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人类全部的意识形态 D.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我们之所以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因为文化遗产 ( )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 ③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的发展。据此回答3-5题

3、上述材料说明技术是( )

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5、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等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6、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7、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

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面对美国“薯片(麦当劳)”、“芯片(电脑)”、“大片(电影)”这“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失声”状态。为此,我们应该:( )

A.兴起反西方文化的热潮 B.坚持“文化搭台与经济唱戏”相结合

C.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 D.坚持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读图,回答第9-11题。

9、从图中我们能欣赏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主要是( )

①国画 ②书法 ③脸谱 ④古典诗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杰出的诗人把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这说明( )

①经济的发展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②文化创新与发展取决于文化工作者的努力③繁荣文化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④只要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累就自然能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1、毛泽东也是诗词大家。他在复《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写道:“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旧体诗是旧文化,新诗是新文化②诗歌创作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③对待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文化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南北方的饮食习惯虽有交流融合的一些趋势,但是,从南北方人的饮食中人们还是可以把上海人与北京人分得一清二楚,这着重反映出饮食文化的( )

①鲜明的民族性 ②鲜明的地域性 ③相对稳定性 ④时代性 ⑤继承性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1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沪教版高二政治期中考试卷答案

沪教版高二政治期中考试卷答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