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预防大肠癌要认识大肠息肉

发布时间:2017-03-14 21:57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健康知识:预防大肠癌要认识大肠息肉》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关注。

很多人都谈癌色变,但是对于大肠癌,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可以预防的。北京世纪坛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丁磊告诉39健康网,不少患者在大肠癌发生前,肠道中就已经有存在很长时间的结肠息肉了,这是一种有可能转变成癌症的病变,“如果能够早期认识大肠息肉,做到早诊早治,将能有效的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丁磊介绍,大肠息肉是指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可单发也可多发。“一般来说,结肠息肉较为常见,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且有恶变倾向,恶变率约为10%。”

如果从息肉性质来分类,一般分为四种: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性病、增生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又包括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这类息肉的癌变几率较大,如果是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很高。丁磊表示,在临床上,绒毛状腺瘤被称为癌前病变。而后三种息肉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几乎不发生癌变。

那么在临床上对于这类息肉要如何处理呢?

丁磊说,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内镜来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但对于大小不同的息肉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直径小于2cm的大肠息肉,内镜下摘除大肠息肉是目前公认的大肠息肉治疗“金标准”;对于有蒂较大的息肉,则可采取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单发小息肉可采取活检钳除法;对于无蒂扁平息肉或很早期癌可采取粘膜切除法;对于息肉较大怀疑良性多发的息肉,无法一次性切除的,可采取定期分次电切治疗;对于不排除恶性较大的息肉应果断的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切除后1年内做一次结肠镜检查,若情况稳定,以后每2~3年随访1次。

“从息肉到癌变,平均要5-15年。如果在这个阶段,通过肠镜进行息肉切除,能大大降低大肠癌的发生,即使息肉部分癌变,只要还处于粘膜层阶段,也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

不过丁磊强调,以上谈到的都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息肉处理方法,但临床上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需要特别关注和处理。

据了解,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是因APC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这种遗传性息肉在35~40岁左右人群中恶变率几乎为100%。

手术治疗是遗传性息肉病病的首选及最有效的方式,但治疗时机目前尚存争议。

有专家认为预防性手术应在20岁之前进行,但在丁磊看来,手术应个体化对待:息肉数量估计大于1000个,单个息肉大于1cm或已怀疑有恶变者,应在诊断后立即手术;暂不愿手术,应内镜下密切随访,治疗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岁;手术方式应个体化,以切除所有息肉,最大可能保留器官功能为基本原则。

健康知识:预防大肠癌要认识大肠息肉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