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 锻造新型人才

发布时间:2016-11-19 10:51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创新教育,可以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

一、创设民主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而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氛围。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从课文内容中截取一些令人担心的故事情节或概括叙述人物的悲喜结局,以激起学生探求的心理,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有不少课文给我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启发学生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在不断改革应试教育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时刻铭记“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使教育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这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用自己的智慧,一定能让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培养创新能力 锻造新型人才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