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发布时间:2017-05-26 19:00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表现形式,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来支撑课堂实践的理论基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一、直接切入,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明确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而后指导朗读,提醒在朗读的时候特别关注一下这两个条件。

师(小结):这句话在这个自然段的开头,是一个总起句,课文接下来就是具体介绍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凇的过程。

二、读书交流,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

总体感知:雾凇的形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读读第2自然段剩余的部分,边读边想。

具体交流:你是从哪些词看出雾气很多的?要求学生从“涌向”“笼罩”“淹没”这些词语来体会。用同样的方法,说说从哪些词看出雾凇凝结十分缓慢?主要从“镀”“慢慢地”“一层又一层”以及“银线、银条、银松雪柳”这些词语谈具体看法。学生回答时相机点拨,作者用“最初、逐渐、最后”这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把这个缓慢的过程描写了出来。

引导背诵:出示填空式的句段,引导学生背诵。

三、口语训练,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师:雾凇的形成真是一大奇观。你会简单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分析案例得出此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有感隋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3)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短短20分钟,要完成这样三个教学目标,可能多了一些,难了一点。而且,教学内容的确定没有从文本特点出发,贪多求全,从而导致生拉硬拽、读不熟练、说不到位的课堂效果。因此,课后议课时,我们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

教什么?概括地讲,主要是教学生不懂的、发现不了的、意识不到的东西;教学生容易回生、出错的地方;教学习的方法、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打好基础,形成能力,学会学习。怎么教?这是教师需要特别在意的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即掌握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形成学习的能力等。

所以,我们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谈了一些修改建议。第一,微型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单一、纯粹,要么引导感悟朗读,要么指导说话并内化,要么练习背诵积累,要能让学生一课一得;第二,微型课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简明、可操作,要提供一些抓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练习的过程中真切掌握学习方法,真正习得语文能力。据此,我们实行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其一,认真研读教学内容;其二,用心研究教学对象。

我们发现,与课文第1、3自然段相比,第2自然段的内容显得说理性较强,只是理性地告诉雾凇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不宜作为感悟雾凇奇观的内容。而且,从课后练习5看出,编者显然是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简要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一个近似于复述的练习,必须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完成。我们还发现,抓关键词感悟“雾气多、雾凇形成慢的特点”对四年级学生而言也是简单易行的,因此不宜作为本文本自然段的训练点,不过,“抓关键词”却可以作为说话训练的一大抓手。

在真正掌握详实的资料之后,我们把教学目标调整为: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要求说明白、说简洁、说得有条理。这样,目标单一,要求明确,训练点突出。在第二次的教学中,课堂果然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请看教学中的几个教学片段(略去快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及总体感知雾凇的形成留下的印象:雾气很多、雾凇凝结十分缓慢):

一、尝试练说,注意“抓要点”

师: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课文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相关语段),请你认真读一读,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流经市区的时候,江面上就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你抓住了表示地点和水温的词语。如果你能关注表示时间的词,一定能说得更清楚。

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从发电站排出的丰满水库里的水在4摄氏度左右,流经市区的时候,不结冰,变成了弥漫着的阵阵雾气。

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流经市区的时候,江面上就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你抓住时间、地点、温度这些要点,把松花江上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说明白了。

以上教学片段,因为有了“抓要点”这一真实可感的抓手,有了“抓要点”这一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就变得轻松、容易了。

二、由悟到说,注意“有选择”

(略去引导学生简单感悟“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雾气多”这一环节)

师:“涌向、笼罩、淹没”这几个词语都是介绍雾气的多,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选择一两个词语把雾气多这个特点说明白吗?

生: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慢慢涌向两岸,笼罩十里长堤,把树木也淹没了。

师:你真会学习,抓住了时间和温度这样的要点。挑战一下,能否有选择地用一两个词把特点说明白。

生: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就涌向两岸,把树木也淹没了。

生:夜晚,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随风飘荡的雾气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真聪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反思

如今的课堂,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学生的创新学习,课堂气氛的活跃、和谐,教学民主,新课程理念让我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挑战,让我们看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作为一名教师,要经过不断地学习,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是我对《雾凇》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本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备课之前,我把这篇课文读了好几遍,因为我知道,文本解读是根,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丰富,深刻而又独到的。

在教学雾凇形成的过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给“镀”字换个近义词来推敲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希望孩子们能懂得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但是,孩子们并不能达到我预期的设想,这时,我灵光一闪,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束松针,让学生上来给松针“镀白银”,其余学生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动作,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想到的哪个词语能代替“镀”,学生说了许多有创设性的词语,当然最后还是一致得出结论“镀”字最恰当。此时我再按序出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直观形象地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一位老师,我感觉到教学思维中的火花是多么难得,因此课后我连忙做了笔记。其实平时的教学中有许多的“火花”,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注意记录积累,所以我觉得这节课我和学生均有喜人的收获。

当然这堂课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觉在以下几方面还需改进:首先课件中出现大段课文,学生有些脱离了课文。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本想通过课件将雾凇形成的几要素理清,所以将八句话分开出示在大屏幕上,学生也读到位了,可是却忽略了将文中的关键词圈画出来。其次对学生的预设还应更充分,设计的问题还需要更到位。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会怎样回答;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不一致时,你又该怎样引导……看似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要在头脑中反复盘算的时间却是四十分钟的几十倍。我在课前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全面。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他人之所长,补已之短,更上一层楼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