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国学入门
一个国家的固有学术文化,是这个国家的精神命脉。作为中国人,应当具有最低限度的本国学术文化知识。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籍。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籍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
《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它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国学是什么
梁启超认为,国学应当包括社会实践和读书两个方面。
我们认为,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这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我们主张以现实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为主线,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读书。实践(或修养)本身就是目的,并且是证实圣贤境界的唯一方法。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籍对后世的启发
回顾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日子,能够给今天做学问的人以什么样的启发呢?
这些年,因为国学热,讲了很多的国学,国学也确实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但是对国学内在包含的这个“德性”的学问,应该说强调得却不太够。特别是因为胡适在近代学术的影响比较大,他提出整理国故,造成国学成为一个整理国故的学问。因为在胡适的定义里,国学就是整理国故的学问,而整理国故的学问对于胡适来讲,不涉及哲学的人生观的发扬继承,而是对文献和历史的了解整理。所以,我觉得梁先生在这方面,不愧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哲学家。他对整个国学的把握,对我们应该有指导意义。今天,我们重印的梁先生的《德育鉴》,20世纪很多文化名人都受过这本书的影响。我们重新编辑出版,并做了一些简单的注解,就是想至少能在清华的校园文化里把梁先生原来的工作拿给大家,让今天的学生不仅能用现代的口号讲一些素质教育,也能看看我们的先贤用什么办法来修养自己。
有人问:梁启超是不是国学大师?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1912年,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当时就建议创立“函夏考文苑”,仿照法兰西学术院,那当然就要有院士,提名一共有二十多位,首席是四位,其中就有梁启超,其余是严复、章太炎和马相伯。这是一个例子。第二个例子:在整理国故的时代,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认为章太炎先生是南方学术的“泰山”,梁任公先生是北方学术的“北斗”,这“一南一北”也是承认他们两个是当时国学最高的代表。另外,在清华国学院成立前,清华的曹云祥校长跟胡适请教办国学院的办法,他本来想请胡适来主持筹建国学院,因为胡适是清华史前期的校友,是头两批庚子赔款的留学生。胡适说我不配,要请一流的学者,要请三位大师,他的排名就是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从这几个角度来讲,梁先生作为国学大师的地位,应该说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是公认的了。他的学术成就也应该说是多方面的,具有博通的成就,而且开风气,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像在先秦诸子方面(《墨子学案》、《老子哲学》、《先秦政治思想史》),在清代学术方面(《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佛教史方面(《中国佛教史》),在新史学的研究方法方面(《中国历史研究法》),贡献都非常大。郑振铎说:梁启超是大思想家,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有通盘的打算,上下古今大规模的研究,有力吞全牛的气魄。我认为确实是这样。
梁启超曾给学生题联“万事祸为福所倚,百年力与命相持”。前一句表示乐观主义,祸事不可怕,祸的后面是福,这就是乐观;后一句表示奋斗精神,这是发扬墨子尚力的思想,敢于和命运斗争。他一生最推崇曾国藩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的儒家人生观。所以徐世昌评价说他是“以德性言之,当推海内第一人”。
梁启超国学入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