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诚信之道文章

发布时间:2017-04-09 12:38

有道德的人一定不会孤单。从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真诚出发,建立和守住信誉,就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诚信的社会,下面由小编整理的论语心得诚信之道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心得诚信之道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

不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不讲诚信,却都似乎活得很自在。

难道,诚信竟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念吗?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诚信?

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

作为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论语》提出了“信”的原则。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的话,那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度过一生?这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它靠什么走起来呢?

大车、小车,分别指牛车和马车。大车、小车车辕前面都有驾牲口用的横木,这横木要怎么铆住呢?就是用木销包了铁以后插在小孔里,才能把横木固定住。和,就是牛车和马车上的木销。如果车上没有这样的木销,就无法套住牛马,它又怎么能行走呢?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的木销,不就无法行走了吗?对一个人来讲,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

也就是说,只有靠信誉,才能把人生这辆车驱动起来。只有信誉,才能够让你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都颠扑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时候,也能够保障你的速度。就是因为有信誉,才让你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立得起来。要是没有信誉,就缺少了安身立命最根本的条件。

孔子关于“信”的阐述都很简单,但这是他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文,行,忠,信,这些东西就是孔子教导学生的基本内容。“忠”和“信”,占了很大的比重。

孔子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 一个人要想坦坦荡荡走过一生,凭的是他为人的正直。正直的人就能安身立命,这个人的一生理所应当走得远。但是,那些不正直的、不守信用的人,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他们不是也活下来了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这叫“幸而免”,他们是侥幸逃脱了很多本应该发生的责罚才磕磕绊绊地活下来的,他们迟早要摔跟头。

人要凭着正直去生活,如果是靠投机取巧、不守信誉去生活,那只是侥幸躲过了灾祸。

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中国儒家提出的诚信的道德理念,放到今天,它还有价值吗?

在今天的这个社会中,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也许信誉并不直接写在你的档案里,但是,信誉是一个人的口碑,一个人做事如何,为人如何,这都会反映在口碑中,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掂出信誉的分量。

论语心得诚信之道

有一篇寓言故事说得有意思。有一只山羊,它早上起来想出去吃点东西。它本来想去菜园里吃点白菜,这时早晨初升的太阳把它的影子投射得很长,山羊一看,天啊,我原来如此高大,我还吃什么白菜啊?我改去山上吃树叶得了。

它转身往山上跑,等跑到山上的大树旁边,天都到中午了,太阳照在头顶上,这时山羊的影子就特别小。山羊一看,我原来就这么渺小啊?我还是回去吃白菜吧。

等它跑到菜园的时候,已经到傍晚了。这时候夕阳西下,它的影子又拉长了。山羊一看说,好像我还真能吃树叶。它就再往大树那儿跑。

一天的时光,这只山羊就在太阳投影的迷惑下,一口东西没吃着。

这不就像我们的人生吗?有时候一种外在的投射,一种虚幻的假象,在某一个瞬间让你觉得比真实的自己要高大很多,又在某一个瞬间让你觉得比真实的自己要渺小不少。

一个人的心怎么样能够保持着恒常的判断呢?这需要我们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保持一颗平常心。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的答案是这样的:“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

老师说,你不是想提高道德吗?我就告诉你两条原则,第一叫“主忠信”,要以忠诚、信用作为你内心的依据,能够立住这一点,就不错了。第二点叫“徙义”,就是你可以有改变,但是必须要合乎道义。内心主于忠信,合乎道义去改变,做到这些,那不就提升品德了吗?一个人品德提升之后,才能够辨惑,不至于像山羊那样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无所适从。

孔子又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个情况我们现在都有吧?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觉得他好得不得了,希望他长长久久,千年万世,一直这样活着才好呢。这就叫“爱之欲其生”。突然之间,又恨上这个人了,就恨不得他马上消失,希望他短命。这就叫“恶之欲其死”。孔子说,你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难道不是迷惑吗?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应该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就会活得很明白,而如果感情用事的话,就会陷于无穷的迷惑之中。

一个人如果不能保持恒常之心,失去自己内心的判断标准,就会出现很多的迷惑。我们现在总说世象纷纭,希望哪个神灵借我一双慧眼,让我好看清复杂的世象。真正的慧眼何在呢?它不仅关乎智慧,还关乎一个人的自我判断和内心恒常的力量。要想对世界守信,对他人守信,先要看看能否对自己的生命忠诚守信。这是你辨惑的前提。所以孔子把崇德、辨惑连在一起分析,在他看来,提高道德是分辨迷惑的一种方式。

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忠信的论述很多。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我们看,孔子提到忠信,不是孤立地提一个标准,而是把很多标准放在一起,包括了仪态的庄重威严、热爱学习、忠诚守信、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方方面面。

论语心得诚信之道

孔子说,一个真君子,如果他的内心不厚重,不庄重,那么他就没有威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个人怎么显得那么没有分量,那么轻薄,见风就倒,听到点什么风声就容易改变判断,其实那是因为他内心本身就不厚重啊。

但是,内心的厚重是怎么来的呢?这不是先天得来的,而是要靠不断的学习。一个人如果不断地提升修养,不断地去学习思考,他就不会浅陋,就不会固守在他的局限上。

怎样做到君子,还有两条很重要的原则。“主忠信”,就是他内心要有一种立命之本,以忠、信这两种道德为主。“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也就是说,如果你结交的人在道德上、在能力上都比你强,你就会有压力,你要见贤思齐,这样你就会得到提升。另外一种解释,就是不跟不同道的人交往。道不同不相为谋,只跟同道中人来往,以便保持人生方向的单纯性。不论哪一种解释,都是说交友要慎重。

一个人如果按照以上原则做了以后,这个人会不会就不犯错了?不是的,没有谁会永远不犯错。不过,犯错也没关系,一旦错了,不要固执己见,要赶快改正过来,这还是君子。

以上这些就是孔子对于君子道德的描述。这里提出的“主忠信”,它不是孤立的,一定是跟其他的原则相辅相成的。

经常有些朋友问我,《论语》里面我记住哪一句话就够了?或者是问,对我现在的生活哪一句话能有直接的引导?我觉得,经典的东西需要融会贯通,它不会只靠某一句话或者一个理念,就让一个人安身立命。虽然孔子也说“恕”这一个字可以终身行之,但是我们想想,在这种宽恕的背后,那需要多少信念来支撑啊?需要多少融会贯通才能达到?孔子提出来的东西都是微言大义,说出来看似简单,但是都有广博的文化积淀,都有一些内在的理念在支撑。

关于信,还有很多表现在孔子学生的言论里。“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说了三句话,什么意思呢?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言环境里,人际交往都离不开说话,我们都在承诺,但是你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能够兑现吗?你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能做得到吗?你说的话能不能兑现,那要看你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你的诺言符合道义,兑现的可能性就会高一点,这就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一个人如果能够恭谨有礼,对别人毕恭毕敬但又符合礼义,那么他就远离耻辱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说,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亲可信之人,那么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我们看,这里又是一组关系。在这里,“信”也没有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而是说讲信用一定要符合道义。社会中不断出现种种挑战,一个人光有单一的内心道德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道德体系。

我们知道,关于历史,有一个词语叫做“信史”,就是其记载真实可靠的历史。这个词内涵很重,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历史的真实,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流传下来。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贵的传统。

论语心得诚信之道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