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研究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发布时间:2017-03-08 19:08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饮茶史。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文化研究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供大家参考。

茶文化研究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篇一

《 茶文化下赣南采茶舞蹈形成思路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茶文化,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历史渊源进行梳理,能够使人们更加详尽地了解采茶舞蹈相关的文化,在茶歌和灯彩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采茶舞蹈。

关键词:赣南;采茶舞蹈;茶文化

采茶戏的祖师始于唐朝,经过对相关的文字资料的考证,可以看出明末清初采茶舞蹈被推上了鼎盛时期。本文分析了茶文化,并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历史渊源进行分析。

1相关概况

赣南采茶舞蹈是在赣南信丰、安远一代形成的,采茶舞蹈的内容与茶叶生产有关系。在明朝,赣南地区在谷雨时节都会由劳动妇女上山采茶,她们一边采茶一边唱歌,从而激发出劳动热情,赣南采茶舞蹈是源自于山歌的,又叫做采茶歌。是由汉族的采茶歌和采茶灯发展而来的,后来又发展成为具有简单人物表演有故事情节的小戏,一般在民间,由两女一男进行表演的,又称为“三角班”。赣南的采茶舞蹈形成后,又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流派,其主要的特征是表演轻快、诙谐幽默、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和富有乡土气息。在原始的采茶歌中,只唱小调,每句只有四句唱调,后来采茶歌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曲调。在明朝,赣南生产各类茶叶,当地的茶农为了能够迎接各地的茶客,他们就编创了各类舞蹈形式。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采茶戏因是从汉族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2赣南采茶舞蹈的源泉来自于茶道和茶艺的发展

我国种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茶文化是在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劳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产生的,是二者的融合。我国在唐代就总结了完整的茶道和茶艺,将饮茶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茶道与茶艺是相互促进的,在茶艺中注入茶道,使饮茶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能够实现茶文化神和形的融合。茶艺指的是在烹茶和品茶中的艺术,而且后来也被列入到文学中,借助茶歌、茶戏等表现出来。茶道刚刚开始盛行的时候,主要是由社会上流的人们所推行的,而且一般都是文人墨客进行的艺术欣赏,他们认为事物的美感都是借助“道”来体现的,能够运用哲学的思维来辩证的分析茶文化的美感。有人认为茶文化的核心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具有一种和谐和天人合一的美感。“和”的文化内涵是非常的丰富的,其是中华文化集中的体现,他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促进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使采茶舞蹈的艺术性更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出、修改后,赣南采茶舞蹈的各类元素已经越来越丰富,在茶歌和灯彩的基础上,各类元素又再更新,促进了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

3茶歌和灯彩等艺术形式促进了赣南采茶文化的产生

茶在我国开始广泛的引用实现了各类文化的互动,在茶文化的基础上,文学、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在发展,各类艺术形式的发展实现了雅俗共赏,文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在茶歌、灯彩艺术的发展中实现了茶文化的艺术发展。据调查分析,发现茶歌是在诗歌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与文学紧密联系的,文人创作的与茶有关的诗歌被吟唱出来称为茶歌,很多诗人都深谙饮茶之道,他们在平时也会饮茶、茶园劳作等,都会在茶丛吟诗自娱自乐,文人之间在交流中也会以茶为主题,吟诗对话。在文人墨客的创作中,将茶文化的研究当作一种乐趣,由此就形成了茶趣一说,后来这些诗歌被广为传唱,形成茶歌。还有一部分茶歌是在歌谣的基础上形成,这类歌谣是在民间传唱,一般是在清代开始盛行,这些歌谣都是在夸赞茶的美感。另外一部分茶歌是由茶工或者茶农创作的,他们在种茶过程中吟唱的一种助兴的歌谣,在清代广为流传。茶歌在创作中是有自身的曲调,这些曲调成为采茶调,在戏曲中被广泛的应用。在采茶调的形成中,是一种雅俗的融合,由文人创作的诗歌与民歌的融合,是上层人士与普通人士的文化融合。在赣南民歌《十二月采茶歌》中,实现了豪绅官吏与民间茶工歌谣的融合,诗歌中讲述的是采茶和饮茶的怡然自得,在明朝后采茶舞开始诞生。赣南民间的灯彩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人们在过节时都会开办各类灯彩活动,后来的灯彩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形成了龙灯、狮灯等,灯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家里的灯火旺,象征着人丁的兴旺,是一家人精神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都宣扬“孝”,百善孝为先,认为子孙的繁衍是孝的首要条件,灯彩的文化是受到了古代孝悌传统文化影响的。在采茶歌和灯彩都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被人们广泛的接受。按照相关的文献资料,采茶舞蹈是在明朝兴起的,当时的《十二月采茶歌》是在民间灯彩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灯彩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舞蹈的因素到使用的道具,如扇子、手帕等,结合了娴熟的舞蹈动作,将民间的灯彩习俗充分的运用,此标志着采茶舞蹈的形成。采茶舞蹈不仅仅是在赣南地区盛行,同时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得到了流传,其形式比较相似。赣南的茶篮灯是基础,将采茶的动作和采茶调结合在一起,使舞蹈动作与音乐能够协调一致,而且结合了马灯、龙灯等灯彩文化,形成了舞蹈与灯彩结合的艺术形式。石城的茶篮灯是一个南丑角和四个旦角进行表演的,音乐是采用的管弦乐器。采茶舞蹈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其形式都是茶歌和灯彩的结合。采茶舞蹈是在茶歌和灯彩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采茶舞蹈在全国都是相似的,在不同的地域还没有形成不同的特征。

4茶舞和茶戏促进了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

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赣南的茶灯在初始阶段是由十二个采茶女和两个男队领头的采茶灯构成的,后来演变成两女一男的表演,扮演的角色分别是大姐、二姐和茶童,他们手拿着茶篮,一边唱歌,一边舞蹈,茶童摇着手中的扇子,表演的剧情一般为插科打诨,这些舞蹈具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阶段是在清代初年,由两女一男的表演逐步演变与六个人的表演,剧情变得相对复杂,而且舞蹈也分成不同的场次,其曲牌都采用敲锣打鼓的形式,气氛比较热烈,而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在故事情节、人物冲突和思想主题方面也越来越成熟。在清代乾隆时期,采茶舞蹈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在赣南地区形成了几十个专业的戏班,当时采茶舞蹈风靡一时。在乾隆年间,赣南县有名的采茶舞蹈有《南安竹枝词》,但是,当时采茶舞蹈被一些官吏豪绅视为洪水猛兽,他们到处贴告示,禁止表演采茶舞蹈,很多采茶舞蹈表演的戏班都被驱逐,此后,采茶舞蹈衰落。采茶舞蹈在我国的多个省市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赣南采茶舞蹈的风格比较独特,主要原因在于其融合了文人墨客的高雅文化和茶农的通俗化的文艺融合,《大摘茶》的编写代表着采茶舞蹈的成熟。赣南采茶舞蹈是在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舞蹈种类。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赣南采茶舞蹈发展之前,所有的采茶舞蹈的动作都是比较单一的,一共有十余个动作,如梳妆、发灯、出门等,这些较为简单的动作,而且相似。从而能够得出结论,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时期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形成了500多个舞蹈动作,而且借助了扇子等道具,这些动作有的是对动物的模仿,有的是对日常动作的模仿,还有对人物表情的模仿,在服装上也是各式各样的,通过不同的服装,营造不同的环境和气氛,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各类造型和动作能够使舞蹈更加的引人入胜,能够使观众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每个舞蹈演员能够形成不同的视觉艺术形象,将静态造型与动态造型结合,站线出动作的美感。赣南采茶舞蹈有近500个动作,这些动作都是贯穿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的,能够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能够将人物的情感流露,采茶戏的发展促进了采茶舞蹈的发展,主要的舞蹈有《十二月采茶》等,在不同的舞蹈中,形成了不同的步种,有碎步、摇步等,借助了扇子和水袖等道具,使舞蹈具有柔美之感,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享受。

5结语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当地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曲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结合了不同的文化,实现了雅俗共赏。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结合了各类诗文和民间的戏曲形式,文化内涵深厚,能够展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体现我国茶文化的精髓。赣南采茶舞蹈由原来较为简单的动作后来发展成复杂的表演,近500种动作用于不同的情结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舞蹈的情节更加起伏跌宕,而且其服饰也是多元化,能够展现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场景等,将人们带入到舞蹈的情境中,使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舞蹈类型。

参考文献

[1]黄剑敏,李莉.文化产业视角下高安采茶戏的历史形成与当代发展[J].前沿,2011,11:190-192.

[2]谢洋扬.浅谈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从三个辩证关系谈起[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196.

茶文化研究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篇二

《 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研究 》

摘要:茶叶不仅是供人们购买饮用的商品,而且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因此茶叶名称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茶叶翻译一方面便于国外消费者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便于形成统一名称,形成品牌宣传效应。本文主要探讨茶叶出口贸易中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通过对翻译传统、翻译方式和翻译效果的叙述,使读者和消费者对茶业术语翻译的情况有一个简要理解。

关键词:茶文化内涵;茶业术语翻译;问题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播需要翻译成多种文字,因此,文化传统翻译成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茶文化翻译,我国茶文化产生于东晋时期,直到唐朝发展达到全盛,茶叶贸易也随着茶文化发展而不断拓展。但目前关于茶业术语翻译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茶叶名称翻译错误、一茶多译、只取音译等情况时有发生,对我国茶叶传播和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针对这些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补救。

1出口贸易翻译目的

贸易全球化为我国各个行业发展带来机遇,特别是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全球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冲击,茶叶销售逐年下降,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茶业术语翻译问题。茶业术语翻译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至关重要,如今的茶业术语翻译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类型翻译充满着茶叶出口市场,使国外消费者看不懂茶叶产品,不能很容易分辨出所购买的茶叶种类,因此也就对茶叶消费产生怀疑,渐渐对茶叶购买失去积极性,这样就损失掉大部分茶叶出口购买群体。茶叶产业要想真正打造世界品牌,真正走向世界,需要全球化茶叶贸易才能完成,而茶叶出口贸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茶业术语翻译问题。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尤其是茶叶,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分布,形成地方独具特色的茶叶产品和茶叶文化。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被称为中国十大名茶,他们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良好口碑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茶叶命名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他们根据不同茶叶的颜色、香味、形状和产地进行相关茶叶命名,有的茶叶名称还有着传统的历史渊源。所以茶业术语翻译需要考虑很多方面问题,不仅要根据其汉语名字进行直译,还要考虑它的产地、形态、颜色、味道和历史典故等方面因素。最好做到既能使国外消费者清楚自己所买的茶叶种类,又能了解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出口贸易管理局提出:“出口贸易翻译需要做到,使外国消费者能够理解的情况下,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韵味。这样不仅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传统茶叶文化传播。”

2茶业术语翻译问题

茶业术语的翻译需要分为几个方面考虑,因为茶业术语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特征,我们要根据这些特征进行茶叶名称的翻译才有意义。只有表面意义的茶叶名称采用直译方式即可,而具有表面和其他意义的多重意义茶叶名称翻译困难,特别是涉及具体意象和历史典故的茶叶名称最难翻译,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2.1音形相同意不同

福建工夫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泡茶工艺,以使用活泉水和中火煮制而闻名,其中又有对中国传统泡茶方式的继承,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欢迎。出口贸易中,工夫茶一般按照汉语拼音翻译为“KongfuTea”,这种翻译方式已经被大多数国外消费者认同。但我国有另外的“工夫茶”,虽然和闻名海内外的“功夫茶”读音完全相同,却属于两种不同的茶叶产品。“功夫茶”是一种需要多道工序泡制工艺,首先需要选择上等茶的嫩叶,一层一层将小的茶壶塞实,之后用煮沸的活水冲入,直到活水漫出茶壶,此时迅速盖紧茶盖,使水分充分吸收茶叶的精华。最后取一小杯慢慢倒入,轻柔品其茶水,只需一杯,便可使身心舒畅。而“工夫茶”指的是上等的红茶,和“功夫茶”那种繁复的泡茶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工夫茶”的英文名称为congou,这是根据外国词典的翻译得来的。“工夫茶”的意思为“akindofblackteafromChina”,中国红茶中的一种。因此对这两者需要进行仔细的区分,特别是“工夫茶”,congou这样的翻译对于外国的消费者或许难以理解。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花和茶名称混淆问题。如今市面上售卖很多用来冲泡的干花朵,也称为茶,比如:菊花茶、玫瑰花茶和桂花茶等等。这些茶具有清香典雅的气味和颜色,还有解渴化痰的功效,和茶水的功效很相似,因此被称为茶。但他们不含任何的茶叶成分,仅仅是花泡的水。还有些茶因为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被广泛使用,也被称为茶,比如桂花茶、玫瑰茶等,这些茶具有明目清肺的功效。这些茶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翻译出花,还要翻译出茶,笼统的花茶可以译为Scentedtea,茉莉茶为Jasminescentedtea,玫瑰茶为rosetea。他们的意思为花的茶,即以花朵为原材料,用以冲泡的方式进行饮用的饮料,因此被称为茶,这样的解释使国外消费者更容易理解。

2.2茶与实物重名

很多茶叶名称是以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命名,而这些茶叶的原材料却和它的名字本身没有太大关联,因此会引起歧义。比如福建的水仙茶,很多国外翻译学者将水仙茶用茉莉花茶的翻译方法,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出来,翻译为narcissustea。这种翻译方式曲解水仙茶的意义,水仙茶不是用水仙花泡的茶,也和水仙花没有任何的关联,而是和水仙茶的发现地有关。水仙茶是在福建的闽北发现的,这种茶在当时为野生茶苗,经过几代的培育以后,逐渐形成品质优良的乌龙茶品种。因为闽北的“桃”字和水字的发音很像,那么水仙茶自然而然的被称为水仙茶。国外学者对水仙茶的翻译是错误的,正确的译法应该仿照普洱茶的翻译,采用拼音加英语的方式,译作Shuixiantea更为合适。

2.3茶名不含茶

还有一类茶,比如上面所说的:君山银针、信阳毛尖、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等等,这些茶的名字中都没有茶字,他们大多是根据茶叶的形状来命名。因此国外学者在翻译时候,除要翻译出他们的外形以外,还要在后面加上茶,也就是英文的tea。这样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时候,不仅知道茶叶的外形,而且知道所购买茶叶的种类和茶的特征,有利于我国的茶文化宣传。与此有同样特点的是西湖的龙井,西湖龙井的名字后面也没有茶字,而且西湖龙井的由来也不是因为“龙和井”。龙井是西湖边上一个山村的名字,这个村子主要的农作物就是茶叶,因此这个村子所产的茶也叫龙井茶。而如今的国外学者把龙井茶翻译为“DragonWell”,一方面严重曲解龙井茶原来的意思,另一方面也使国外的消费者对这种茶叶产生误解。因此本文建议,龙井茶的名字具有古朴雅致的特点,翻译时候不妨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作“longjingtea”,更能表达龙井茶的味道和特点,也使消费者学会中文龙井茶。

3茶业术语翻译对策

3.1灵活使用翻译方式

茶叶命名需要考虑产地、形态、颜色、味道和历史典故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茶叶名称的翻译也需要综合多种特征进行翻译,目前最常使用方法有三种:直译法、音译法和意译法。但这些方式远远的不能解决茶叶命名的难题,因为有些茶叶名称不仅包含一方面的特征,有些甚至有超过两方面特征的考虑,因此要想翻译出中文博大的文化内涵显然是困难的。目前能够较好的翻译出茶文化内涵的方式为注释法。注释法即先进行直译、音译或者意译,然后在商品的下面或者后面添加注释的方式,来阐明这种茶叶的名称和特性。最好是这三种方式的恰当运用,互为补充,才能真正翻译出茶业术语的精髓。

3.2茶文化背景学习

茶术语翻译不准确,关键在于国外许多学者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较少,不能体会汉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国外关联理论大师Gutt讲到,若想较好进行思想的传授,那就不仅要考虑字面上的含义,也要考虑字面背后的深层含义,甚至是地域语言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口译或笔译都需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人在翻译上讲究信达雅,“信”则不能违背原文本意,“达”应该挖掘原文深层含义,“雅”指文章要古朴端庄,高雅脱俗。因此学者在翻译茶文化相关术语的时候,应该努力学习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对每一个地区的每一种茶,进行历史渊源、生物习性和外形颜色味道等多方面的调查,掌握充分的资料,然后才能进行翻译。很多茶的名称和它本身的含义没有太大关联,因此翻译的时候切忌囫囵吞枣,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3.3注重消费者理解

出口贸易茶业术语翻译还要考虑英语母语地区的语言习惯,因为我们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以英语为母语地区的消费者,因此传达语言要以英文常用词语和语法为主。对于汉语言中存在那些抽象的意象和元素,我们需要努力寻找英文中与其相对的参照物,再结合以英语为母语地区消费者的语言习惯,翻译出简洁明了的艺术效果。对于那些实在用几个词语无法翻译出全部意义的茶业术语,我们可以在商品的后面加上小的注释,方便消费者进行了解和选择。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为减小消费者理解难度,另一方面也为茶文化宣传,最重要的是品牌效益形成,我们要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茶叶品牌。

4结语

东西方文化差异,使得茶业术语的翻译困难重重,特别是出口贸易乱象频出,众口难调。茶业术语翻译主要是为出口贸易的平稳进行,最终是为增加茶叶产业在全球的知名度,建立知名茶叶品牌,以及保持茶叶产业经济的长久平稳增长。所以茶业术语的翻译应该综合几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考虑,国外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品牌效益发挥等等,只有做好这几个方面,茶叶出口贸易才能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萍,谭正新.出口贸易翻译之特点在《云南普洱茶》英译中的体现与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3

[4]王钰,姜怡.《茶经》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翻译中的美学重构[J].外语教育研究.2014(3)

茶文化研究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篇三

《 茶叶节发展中茶文化旅游开发思考 》

摘要:茶叶节是茶产业的经贸交流活动,也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对茶叶节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茶文化旅游领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茶叶节;茶文化旅游;经贸展会;茶乡经济

文化旅游业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茶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旅游业的一种,对于茶乡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讲,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体,是一种新型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借助茶文化提升了旅游业的品质,同时也借助旅游业的形式给当地的茶文化交流创造了许多机会。由于茶叶节主要是针对茶叶经济贸易展开的,所以茶叶节中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所忽视。为了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组织者应该更加注重提升茶叶节的文化意蕴,将茶叶节的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

1茶叶节概述

茶叶节事实上是茶文化和茶业发展的产物,是茶叶行业的大型经贸活动,是茶企茶商贸易交流的平台。茶叶节的开展不仅针对茶商和茶企,其还为喜爱品茗的茶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机会。茶叶节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和特色茶乡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茶乡及该地茶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对茶产业快速的发展,茶乡经济的兴起有着较大的帮助。我国有着许多茶区,这些地区有着举办茶叶节的经验。比如说,凤庆县就曾经举办过21届的茶叶节。由于凤庆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因此该地区举办的茶叶节也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参展商的前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凤庆县茶叶的知名度,同时还使茶叶贸易变得更加频繁。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重要展会,比如溧阳茶叶节等。国内茶叶节的活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且极具文化意蕴。此类大型茶叶节的举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2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茶文化旅游属于文化主题旅游,旅游者在茶区可以欣赏茶园风景,体会茶区文化百态。当然,旅游者参加茶文化旅游主要是为了欣赏茶文化的魅力。茶叶节是茶文化与现代经贸相互融合的产物,茶叶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对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帮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开展茶叶节时茶文化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要是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就会使茶文化旅游开发受到阻碍,这对于茶区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1茶叶节中的茶文化内容不突出

国内一些产茶区开展了茶叶节,当然目的主要是通过茶文化交流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有利于深化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虽然茶叶节对于茶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区在举办茶叶节时忽略了茶文化内容的导入,这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年来,一些茶区举办的茶叶节主要只注重展会活动的形式,而不太注重推广和宣传茶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茶文化旅游要素的茶叶节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减少会给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文化因素是茶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最本质的文化意蕴,就极有可能给茶文化旅游造成重创。

2.2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取向不明显

茶叶节不仅仅是茶业产区的重大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价值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理念下,人们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文化兴旅”等。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出发,经济效益应该与文化效益齐头并进。就国内茶叶节相关资料记载分析,很多地区的茶叶节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文化价值,事实上这种形式的茶叶节并不能对当地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展起到任何帮助。事实证明,茶叶节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导入,就会使当地茶品牌的美誉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会使游客的数量减少。

2.3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

就有些地区的茶叶节情况来看,前来茶叶节参与文化经贸交流的茶叶展商主要为该地区的茶企。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茶叶并没有登上其他地区茶叶节的舞台。这些因素都是对当前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的有力证明。那么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前茶叶节的宣传力度缺乏?”茶叶节的宣传力度低,主要可以归为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茶叶节组织单位的投入资金较少,使得茶叶节的规模较小,而投入和收效是成正比的,小规模自然也较难换来宣传度的大幅提升。其二,茶叶节中茶叶市场管理存在许多漏洞,这给茶叶节的举办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茶叶节的推广效果。第三,茶叶节通常作为展销活动开展,这就是茶叶节的参展对象,主要集中在茶叶参展商领域。很显然,参展商的人数较少,所起到的宣传作用也是有限的。

3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

3.1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

茶叶节是茶叶展商之间的经贸交流活动,很显然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发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很多行业是同等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业就属于这类行业。对茶叶节文化价值的不重视会使茶文化旅游的质量大大降低。该地应该在确保茶叶节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茶叶节的文化价值,确保茶叶节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当然,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茶区经济的兴起,同时还能够提升茶区知名度。

3.2注重茶区特色品牌开发

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品牌优势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企业直接将品牌开发作为公司头等大事,因此品牌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区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就是该地的茶叶,要是茶叶的质量都不过关,或者茶叶毫无口碑,那么该地的茶文化旅游也是很难开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茶叶是茶文化旅游开展的基础所在。茶区应该重视特色茶叶品牌的开发与打造,并学会利用品牌优势提升茶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优势与产业链的形成是相关联的,茶区管理人员应该借此积极打造特色茶叶品牌,通过推广和宣传有效提升茶叶品牌的口碑。

3.3多层次开发茶区茶文化

事实上,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中层次茶文化资源和低层次茶文化资源。其中,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茶艺表演,比如采茶戏。中层次的茶文化资源主要包含茶文化习俗和茶道等。相比之下,低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物质范畴,比如茶具和茶园等。传统的茶文化开发模式主要集中于中低层次的茶文化资源开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业产业链的发展。开发者应该注重茶文化的多层次开发,在开发中低层次茶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兼顾高层次茶文化资源,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4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

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将茶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茶文化相结合,塑造出适应茶人与游客所推崇的茶文化旅游环境。当然,开发者在营造茶文化氛围时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还应该在环境中导入文化因素。第二,注重茶文化旅游空间休闲功能的开发,使游客更好的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茶文化要素,确保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天人合一”的乐趣。

3.5有效结合其他旅游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就茶文化旅游领域而言,茶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属于与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茶乡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不应该限制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应该有效结合茶文化旅游形式与其他旅游形式。比如说,要是该茶区有着夏日清幽的特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该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增加避暑旅游。要是茶乡地区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特产,比如我国景德镇地区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那么开发者就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旅游形式的结合对于茶文化旅游是十分有利的。

3.6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

茶叶节存在宣传力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区经济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针对该问题,开发者有必要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首先,茶叶节组织者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延长茶叶节的举办时间,不断丰富茶叶节的内涵。其次,还应该注重解决茶叶市场管理漏洞,给茶叶节的开展扫除障碍。再次,还应该将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档次,并通过游客推广和宣来提升传该地的茶文化和茶叶品牌。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许多问题,茶区管理者应该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和茶区特色品牌开发,同时也应该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这有利于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照华.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和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00(2):39-40.

[2]陈铭华.茶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J].农业考古,2002(4):53-55.

[3]余青,吴必虎,殷平等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J].地理研究,2004(6)845-855.

[4]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5(2X):63-64.

[5]张宏丽.信阳茶叶节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8):67-68.

有关茶文化研究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推荐:

1.浅谈中国茶文化研究论文

2.茶文化论文范文

3.文化研究论文

4.中国文化政治研究论文

5.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茶文化研究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