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论文发表
20世纪60年代,伴随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经济学发生深刻变革,用严格的逻辑进行严密的推理和精确深刻的分析成为经济学发展的趋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经济研究论文范文一: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研究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的旅游业要想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就要创设一条现代旅游经济的道路,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促进旅游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经济研究论文范文二:城市公园建设循环经济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城市都大力开展城市公共环境的建设。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历史文化,也是满足公众对亲近自然、观赏、娱乐、休闲等精神需求的重要场所。然而,就城市公园现状的研究而言,以社会需求、环境美学、生态修护以及游客心理学角度展开的研究居多,而对景观经济价值、景观资本化、资源利用率等方向的研究较少。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基本采用政府投资,差额补贴的运行模式,缺乏维持自身运营的经济产业,由此容易导致政府负担加剧,公园发展缓慢,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1]。自十七大以来,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公共环境资源利用率,政府积极引进循环经济的理论用于城市公园建设,充分挖掘环境和景观的经济价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公园和第三企业合作发展的绿色服务体系,促进公园的经济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但由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引用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成功的实践案例,基于此,现选用桂林园林植物园作为研究个案,分析桂林园林植物园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建设模式及发展策略,以期为城市公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参考。
1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1.1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的基本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指运用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城市公园的建设基础在于丰富的景观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需协调城市公园建设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城市公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是通过对资源利用率、生态修护率、游客感知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遵循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构建多行业、多元化的绿色循环服务体系,其中既包括景观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如酒店、购物广场等),以及由此衍生的绿色产品。
1.2城市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界对循环经济研究领域逐渐从第一产业放宽至第二、三产业,我国风景园林行业也逐渐将生态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运用到城市公园和旅游景区环境建设中,有些地区利用设置循环经济试点来宣传和推动循环经济的运用,如深圳市园博园管理处(太阳能光伏发电展示系统)、普者黑旅游区、富苑置地(深圳)有限公司富苑酒店(酒店循环经济综合改造)等。纵观发达国家,基于循环经济建设的城市公园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比较而言,在我国近代风景园林行业30年的发展中,景观资本和环境经济价值利用是一个尚未得到全面开拓的领域。因此,我国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和研究理论,探索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在资本来源上,政府和建园单位纷纷将目光投向市场,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融入,积极与其它国有企业、民间企业、境外企业合作,实行以政府资金为辅,外来资金为主的投资模式;在资源利用上,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完善服务设施,增强群众的幸福感知度;在产业扩展上,充分结合当地经济环境和地方产业,发掘资源的经济价值,建设多元化产业链,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建设仍存在资金短缺、生态意识不强、现代景观技术和创新技术含量低、经营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在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道路上既有机遇也有诸多挑战,各城市要克服经济发展不平衡,结合自身条件,实现真正“以园养园”的城市公园建设仍任重道远。
2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模式实证研究
2.1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的必要性
桂林园林植物园(原桂林市黑山植物园)始建于1938年,由黑山苗圃改建而来,位于桂林市环城西路旁,紧邻桂林火车站和汽车站,交通便利。园区占地面积40hm2,曾是全国重要的绿化苗生产基地。伴随桂林城市的不断发展,黑山苗圃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经济环境和市民需求。另外,黑山苗圃主要进行苗木经营,产业链单一,土地资源管理粗放,使园区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为顺应新时期需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建立可循环资源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高质量绿地的综合型植物园已经变得十分必要。
2.2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建设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植物园、专类园以及各类植物科研基地均以保存植物种质资源、植物培育以及标本展示等为侧重点,极少考虑其景观性。桂林园林植物园从城市总体规划出发,从“苗圃”的形式转型为“植物公园”,导入植物文化教育、科普、观赏、休闲、商业等功能,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循环经济模式,将景观环境建设、社会需求和商业广场建设整合开发,打造一个以南方常用园林植物为主题,集科普、休闲、旅游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
2.2.1生态景观修复模式桂林园林植物园地势平缓,园内南溪河自东而西贯穿全园,由于南溪河上游工厂向河内长期排放污染物,导致河水富养化现象严重,岸边景观环境效益差,使南溪河成为一条“臭水沟”。因此,首先要对河道进行水质净化处理,以改善环境污染。其次,利用植物护岸的功能,临水种植垂柳、水杉以及芦苇、菖蒲、野芋、鸢尾等喜水性植物,既可以稳固堤岸,又可以美化岸边环境。园内的山体占地5.33hm2,珍稀濒危植物众多,以保护植物物种为主。原苗圃地则改造为木兰茶花园、棕榈园、杜鹃园、梅园、榕树园、桂花园等植物专类园,并增加盆景园、欧洲花园、日本园等特色景观园,在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充分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和美学功能,结合亭廊等构筑物,构建层次丰富、四季可赏的景观空间。错落有致的乔、灌、草搭配不仅让游客欣赏美丽的植物景观,认识植物种类,感知植物文化,也可以让游客直观了解园林植物的用途、应用特性等。同时,园区优美的环境为游客与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活动空间、沟通互动的交流平台以及寓教于乐的人文体验场所。
2.2.2商业开发模式城市公园发展的关键在于其经济活力,没有活力的公园,很难提高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园林,也不可能持续获得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园林植物园的规划过程中,将6.4hm2的园区土地作为商业开发用地,作为园林植物园的商业区,与第三企业合作开发为商业广场,成功打造桂林市第2个CBD商务中心,在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的同时,改善桂林城市的商业格局,提升城市的视觉空间品质和文化内涵。联达商业广场位于桂林园林植物园东北角,涵盖了精品百货、超市、手机城、美食城、影城以及1001乐园等多个内容区域,既给市民提供了便捷的购物环境,也拉动了入口最密集城市西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同时,植物园方以土地作为投资资本,获得相应的商业广场的部分固定资产,商业广场的商铺租金(隶属植物园方部分)为植物园提供日常生态环境养护和人工管理资金,以及在郊区再建苗木基地的资金,扩大了植物园的产业经营范围,使园区从原来简单的苗木生产、功能结构单一的粗放型经济转型为扩大再生产、产业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2.2.3社会服务模式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公益性得到了桂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返回土地出让金政策,相关经费用于植物园的建设和改造。目前,桂林园林植物园已成为桂林重要的旅游景区及市民休闲活动区;商业广场也成为桂林的副商业中心,既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环境的需求,丰富了市民户外活动,也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随着植物园对市民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园林植物园成为真正的“市民公园”。由于桂林园林植物园的自决经营能力,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园区良好的经济收益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商业广场的成功运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工作岗位,促进社会有效需求。
2.3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发展策略
桂林园林植物园围绕政府、园区、企业、社会4个层面,形成政府-园区-企业-社会“四位一体”混合运行机制,以保证园区健康有序的发展。桂林园林植物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以保护生态为先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协调植物园方和合作企业的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最终使其融入整个社会的大循环,实现政府、企业、植物园、社会群体的互利共赢。
2.3.1坚持政府主导职能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主要起引导、监督、审核和协调作用,为园区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内在机制。并且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解决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政府部门根据桂林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以及《桂林市公园管理条例》,确定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公园性质和总体规划方向,监督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经济行为。
2.3.2充分发挥企业组织管理功能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旨在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行业的绿色社会服务体系,其中植物园、合作企业的内部经营以及植物园和第三企业间的合作是整个服务体系的基础。在植物园和第三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植物园方加强园区的内部管理和组织性,规范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避免员工只注重金钱和福利,疏忽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除此之外,植物园在关注资本运营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维护,追求园林技艺的提升和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更加舒适惬意的景观环境。
2.3.3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现代高端科技技术是循环经济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植物园利用原黑山苗圃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建立植物保护、研究基地,研发植物新品种以丰富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为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做出贡献。另外,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园区在经营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将引进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以及生态技术理论,如植物培育技术的气雾培育、全自动化科学试验基地等新型技术作为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二次利用产业链,形成扩大再生产经济,以园区经营产业促进园区生态发展,为植物园的第二次产业升级做准备。
2.3.4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城市公园要实现真正的循环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园林企业、合作企业和社会群众的共同推动。因此,社会群众既是城市公园的服务对象,也是循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植物园在给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的同时,推出绿色产品向游客宣传生态环保和低碳节能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绿色生活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以社会群体的反馈信息来促进植物园的循环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园区内设立了游客服务站、监督机构和网络服务平台,接收群众的反馈信息,加强与社会群体的交流,关注游客的心理感知度,以保证获得更好景观价值和服务价值。
3结语
随着社会进步与风景园林产业的发展,循环经济型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城市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借鉴国内外相关成功的案例和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深刻理解生态效益、人文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在进行生态维护和高品质景观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发扬地方产业特色,吸引外来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景观环境的经济价值,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同时,加强社会和企业管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引导人们形成绿色生活意识,实现政府、企业、园区、社会的互利共赢,促进城市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研究论文发表相关文章:
1.关于经济类的论文
2.国际经济论文
3.关于经济小论文
4.中国经济论文
5.本科生、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价值对比探究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发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