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查令十字街84号看完了,大家有哪些读书感悟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篇一
昨日收到朋友馈赠的《查令十字街84号》(台湾陈建铭翻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2012年14次印刷)。
虽近日工作极多,但还是忍不住读了一遍并想在这里絮叨几句,向恰好读到此文的你推荐。
这本书是一位纽约女作家与伦敦古旧书店之间关于邮购旧书的往来信件合集,出版后十分受欢迎,后来还改变成舞台剧和电影。
为什么这本书能如此受欢迎?我自己读后的感受,是心中感到温暖。《查令十字街84号》中有真诚,有汉芙小姐快人快语的真诚;有弗兰克 德尔及家人、其他员工无论尽心竭力收集汉芙小姐需要的书籍还是对她在英国物资匮乏时且自己经济不很宽裕时提供火腿、鸡蛋等感激的真诚;而汉芙小姐因为经济等原因在德尔先生生前一直没有去过“她的书店”,但汉芙小姐的朋友们去伦敦顺拜访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时,并告知她们是汉芙小姐的朋友,都受到了最热情的招待“我们一说出是你的好友,便被大家团团围住......他们所有人都一副要好好地款待我们才肯善罢甘休的样子,我们差点儿就葬身在难却的盛情之中!”
为什么这本书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因为里面虽有缘悭一面的遗憾,但到处都充满了美好,读书、搜书中的美好,当汉芙小姐收到一本其心系已久的书,小心翼翼地摊开书本,仔细地查看装帧、品鉴插图,与几十年前的读者在精神世界神游,多么美好!虽然你的生活比较拮据,但能对未能谋面的朋友纾困解难,多么美好!弗兰克德尔对汉芙小姐的称谓从“敬爱的夫人”到“敬爱的汉芙小姐”到“亲爱的汉芙小姐”最后变到“亲爱的海莲”,英国绅士的谨言慎行让你感到美好!最后,一切是因为大家共同喜欢的书籍,让你感到美好!
P.S.我不是很关注书的品相的,但译林出版社的2005年版,装帧精美,尤其要提到的目录前的内页粘贴的一方小纸。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篇二
某一个周六,我在图书馆待了一下午,读完这本书。
这是一个穷困潦倒却乐观自信的小作家和一个古板旧书商之间的通信来往,结集出版后却被奉为“全世界爱书人的圣经”。何以被奉为圣经?我并不太理解。
海莲,生活拮据,以写字为生,结实儒雅又富有学识的书店经理弗兰克,在长久的通信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愫和友谊。志趣相投的男女很容易产生共鸣,就好像《明亮的星》里,那位孤芳自赏的芬尼小姐,因为一本诗集而对济慈发生爱情。
海莲与弗兰克的第一封信,是请求弗兰克帮忙找一些书,弗兰克则回复她关于书的情况。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们的信从中规中矩到心心相惜,海莲成为“弗兰克先生的汉弗小姐”,弗兰克是“海莲的弗兰克”。连那间海莲一生从未踏进的书店,也在海莲的朋友们口中变成了“海莲的书店”。他们的交流在谈论书之外,开始有了生活,情感,信仰方面的交流。
有趣的是,弗兰克的妻子和儿女以及他的同事们也先后加入了为海莲写信的队伍,海莲在邮寄书款之余,也会为处在困难中的“英国朋友”们寄去一些生活物资。虽然他们从未见面,海莲却已经像是老友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好奇弗兰克妻子诺拉对海莲的态度。后来在诺拉与海莲的通信中,诺拉坦诚自己曾经嫉妒过海莲,因为弗兰克是如此喜爱读海莲的信,而自己却从未与丈夫有过如此知心的交流。
寥寥的一段话让我脑补了这样一个故事。妻子偶然发现丈夫经常与一位美国女士通信,两人你来我往,每当收到信,丈夫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然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认真而沉浸地回信。或许这位妻子,也曾在丈夫同事们的玩笑话里捕捉到一丝暧昧讯息,女人的好奇心总是很强大的,有一天,她终于看到了那些信,从信里,她感觉到那位美国女士学识渊博,且幽默风趣,与丈夫志趣相投,与自己截然相反。虽然信的内容毫无苟且,坦荡光明,她仍然出于一个女人的敏感和不安,试着按照信上的地址,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信。
诺拉能向海莲坦诚自己曾经的嫉妒心,说明她早已解开心中的芥蒂,在后来的交往中,海莲多次为诺拉一家寄送生活物资,诺拉也赠送海莲一条邻居老太太亲手织的围巾。这两个磊落的女人,很快便结成了友谊。(写到这里,我不禁笑了一下:这要是放到中国的电视剧里,会不会又是一场“回家的诱惑?”)
我一直认为文字比语言更容易走进他人的内心。人在写作的时候,其实是与自己对话,一支笔总是自然而然地流露着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剖析着自己的内心,而在语言交流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违背自己的本意,因此,文字能比语言更加打动人。顽固地不爱沈从文的张兆和不是也没躲过沈从文的“情书攻击”吗?
或许二十多年的书信往来早已让信之彼端的两个人有了超越友谊之外的情谊,海莲的朋友和弗兰克的同事们的揶揄和调戏就是证明。然而这些“调戏”并没有让这段感情最终发展成为爱情,他们的关系,最终是发乎情,止乎礼。
在生活最苦闷的时候,海莲借酒浇愁,也只是说一句,“弗兰克,能够懂我的人只有你了。”书信,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稳固而安全。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那一面:善良,信任,坦诚,纯粹。这样的情感已经鲜少在现实中存在了。遗憾的是,在故事的最后,这位英国绅士到死也没有见到自己在脑海里描绘过千遍 的“美国来的女游客”,海莲也在无尽的思念中终未踏上她热爱的那片土地。唏嘘之后,我又感到庆幸,“相见不如怀念”,幸好,他们都只保留了最美好最纯真的那份记忆。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这一句,已胜过千言万语。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篇三
书到了,抱了满怀,到六楼时已是气喘吁吁。最先看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大概是因为它最薄最轻便,容许我在周末很休闲地读来。
这是一位嗜书如命的美国女作家与英国一家书店经理二十年的书信集。书信很平常,美国女人海莲像所有的女人一样喜欢唠唠叨叨,英国绅士弗兰克规规矩矩地回信,言语不多,公事公办,但又事事尽心。
海莲的恋人死于战争,她一辈子未婚。她的才华并不十分出众,一生穷困窘迫。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通过为电视台等写写剧本为生。一辈子未见什么成就,是这本真实的,看似琐碎的书信集让人们记住了她,也让多少人去膜拜英国巷落里的“查令十字街84号”。弗兰克为这家古旧书店服务了四十年,他是普通的英国男人,有一个不富裕但温馨的小家庭。他似乎也没有大志向,一直安然地工作在这家书店。
平平常常的两个人仿佛生来就是为这本书而存在的,1949年10月5日,海莲莽莽撞撞的写了一封信给这家书店,直到1969年1月8号,书店的职员写信告诉她弗兰克过世的消息,这鸿雁一飞就是整整二十年。
两个人从未谋面,两个人从来也没说起感情的事情,然而看到最后,心底涌上的酸楚不亚于看一部感人的爱情小说。海莲的信是自由洒脱的,她有美国女人的特点,大胆泼辣,时而抱怨几声,时而狡黠一笑,她仿佛是故意逗弄着一板一眼的弗兰克。弗兰克说他并不是保守严肃的人,但是他的每封回信都要在书店留底案,因此他仿佛常常招架不住,嘿嘿苦笑。弗兰克过世后,他的妻子告诉海莲,她说她常常忍不住会嫉妒海莲,因为觉得他们之间心意如此相通,说弗兰克生前是如此爱读海莲的信。于是我们猜想,那个循规蹈矩的英国男人在不动声色间却总是隐隐期待着遥远的那个有点刁蛮有点毛躁的女子,当信件到来时,他或许在办公桌前铺开,点燃一支雪茄,在烟气弥漫中,一遍一遍读来,眼神里有着温柔,嘴角不知不觉扬起。而海莲,在破落寒酸的公寓,穿着大大的宽袍,头发随意散乱的堆着,一笔一画写着,时不时露出猫一样狡黠的微笑。
与海莲结下情谊的不只是弗兰克,还有书店所有的人,那个女人对他们来说是奇迹。英国在战后物资紧张,肉鸡蛋等要靠配给,海莲虽然不富裕,却常常在节日给大家寄去稀缺的食物。几个女职业经常给海莲写信,戏称她为“弗兰克的海莲”,弗兰克听了,只怕是心中暗喜着。
海莲的愿望和大家的愿望是一样的,希望去英国走一趟,只可惜她经济不好,二十年来竟无法成行,而当她踏上英国领地的时候,与弗兰克已经天人永隔了。这似爱情又不是爱情的情谊给了大家一个遗憾的美。这或许不是一本很文学的书,然而它给你的是一种理想。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相关文章:
1.查令十字街84号 英文版 节选
2.读《岛上书店》心得感悟2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