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国平散文集安静有感3篇
读周国平散文集安静有感1
说实话,我只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才去读它的——“安静”,安则静也,我想如此的理解倒也不错吧。
心灵的净土早已被繁华侵扰,现实就是这般,浮华成了城市的主调,寂寥的几棵行道树,也不过是可怜的装扮,孤独的坚守的净土早已染上污浊,尘土飞扬的不仅是浑浊的空气,恐怕还有那浑浑噩噩的适于其间的脆弱生灵。
“人本芦苇,不过是有思想的灵魂的芦苇而已”,脆弱的精灵。周国平曾在安静中说过“我当然不是一个脱俗到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我需要找回我自己。”不能不说,周国平确实是智者,先有意识再从意识中提升自己。智也,斯也。若是看作者对书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这也足够吸引人了吧。
至少,我有对安静的追求决不亚于其他,人生的一大境界,向往却很难达到。尘世浮华焦躁,潮落烟消云散,得静于其间的莫要属远居深山的得道高僧了吧。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僧靠环境之静以达到梦之静,又如何能真的静下来。
上海美术出版社《创意》杂志问过外行的点评,称其为纯粹的艺术,在安静的第一辑中有这么一序—— 精神拾荒三步曲,正是周国平对安静的理解。我倒是宁愿相信,安静的定义可以更好,更深刻。也许我等华芥是无法体会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态,毕竟人事已逝,当然我所说的只是当时写书时的那个人事已逝。
这是一部全文字约280000字的小说,说不上感动却深有体味。书中内容暂且不谈,其字里行间默默而又自然显露的关于哲理的思考,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
从第一辑的对自己负责,第二辑的灵魂的孱弱到最后一辑的灵魂似乎还活着。每一个震撼心灵的片段,足以将人带入梦中的花园,或许有紫藤在随风吟唱,或许有桃源的祥和,或许有书香阵阵乘风的快感。谁又管得着,反正宁静,只要心的安静即可,轻松的心态,无人惊扰便是静了。
全书的主题当然也有好几个小主题来充斥内容,譬如“自己”的理念,对待在“自己”的负责态度,其小标题“丰富的安静”与“安静的位置”实在诱人就像寒香的禁果,吸引力足以让人的精神世界垂涎,而对于灵魂,对信仰,那个“平凡生命的绝唱”足以让人相信“上帝眼中无残疾”,而“临终的尊严”使得每个有灵魂的人都不得不认可“神圣的交流”。在周国平看来,“零度以下的辉煌”似乎更比纯金纯——所谓的世俗媚惑更夺人眼球,当然,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决不仅仅是解开束缚双手的枷锁,更是挣脱心灵的镣铐,去爱,去升华人生。
去爱的,是爱值得爱的,不仅是狭隘的占有,而是广义与狭义相交的终点与起点间的东西,能称为过程的东西。
在我的紫藤园,不只是清香,或许时而的噪音会侵扰到灵魂的纯净,至少我还能坚持一份心灵的宁静,还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
活着总得等待什么,哪怕等待更多。事实上,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获得了自由—— 活着总得做点什么,既然找不到最有价值的事情,就只好做微不足道的事情。
我喜欢周国平对“丰富的安静”的释义,“人生最为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精神世界的蕴藏。”
读周国平散文集安静有感2
在烟台开发区的小书店里,看到了周国平的《安静》和《各自的朝圣路》两本书,加上最早出版的《守望的距离》总共这三本书,都出自这位“少产”的“安静”的作者,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按时间顺序,将发表的全部散文形成的文集。二十年,三本书,和这个充满热闹喧嚣、名利至上的环境多么不相适宜,听了还真有点不相信。可是当你读了他的每本书,都能从朴素的文字中,感受到不仅仅是作家更是一个哲学家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尽管每本书都没有精美的封面设计,没有任何修饰,甚至连插图也没有一幅,但拿在手上,却能感觉出它沉甸甸的重量。他的书是写给那些活了几十年后,开始审视并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看的。他把这种人称为“朝圣者”。他说:“我写作时,心中悬着的对象是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燥,我始终读到他们存在的信息。”
在一篇题目为《丰富的安静》中,作者是这样表述的:“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了,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而现在,我又重归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拆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在其后《安静的位置》篇中,作者还表述:“如果确实有人喜欢我的书,他们喜欢的也一定不是这种表面的热闹,就让我们的心灵在各自的安静中相遇吧。”
读完这本书时已过立秋,但暑意仍浓,古人说暑天是养生的季节,养生就是养心。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身在燥热的环境之中,只有心的安静,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
读周国平散文集安静有感3
在周国平的文章中,出现得最多的词语是安静、沉默、守望。他曾写散文《丰富的安静》《安静的位置》,散文集《安静》,写散文《沉默学导言》,散文《守望的角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在这些作品中,不乏有真知灼见,让人久久回味之言。
比如他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声浮名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真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人生应该要追求的境界。而世俗之人,最缺乏的就是安静。
比如他说,他最讨厌那种盲目自信的人,“敢于以创始人的口吻宣说陈词滥调,以发明家的身份公布道听途说。”他嘲笑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宣言“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广告造就不了文豪”,并反问“哪个自爱并且爱孩子的母亲会在分娩前频频向新闻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呼吁要有一颗沉默的心。
比如他说,守望是一种角度。他赞美守林人和守灯塔人,特别赞美那些精神的守望者,“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他想起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希望更多的人 “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安静也好,沉默也好,守望也罢,无非都是要告诫我们,在滚滚红尘中,物欲横流里,不要丢失自我,要能够“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要能“听任庭前花开花落,坐观天上云卷云舒”。他在《记住回家的路》一文里,他说:“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真的,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忘记了自己的家园。
记得一位美国富翁,有一天喝醉了酒,在自己豪华的别墅前不进去,警察问他干什么,他说要找寻自己的家。警奇怪地说:“你的家不就在你的面前吗?”富翁说:“不!那只是我的住房,不是我的家。”富翁的话,引发了一场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家”的讨论。物质的丰富掩盖不了精神的空虚,物质的家园代替不了精神的家园。周国平的叮咛,其实就是要我们不要丢失了精神的家园。
我们可以征服整个世界,可是不一定能征服自己的心灵。一个人可以在世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包括财富、地位、美色,可以极大的满足自己的物欲和虚荣,可是他却不一定幸福。幸福是什么?就个人而言,物质的最大幸福是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最大幸福是心灵有归宿。在这二者之间,物质幸福要让位于精神幸福。当今流行说幸福指数,物质富有的人,幸福指数未必就高;物质贫乏而精神充实的人,往往很幸福。央视曾经播出一个叫《午夜的探戈》的故事,故事里的那一对夫妇,他们每天在街头卖小吃,物质并不宽裕,但他们在闲下来时却常常跳探戈,非常幸福,这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安静平和的心灵。所以说,心态决定命运啊。
记住回家的路,家在哪里?就在心灵的深处,那份安静,那份沉默,那份守望。在周国平的散文世界里,我看到了一个睿智而坦然的心灵,一如苏东坡的吟唱: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周国平散文集安静有感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