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相关话题
教学设计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为大家整理了2017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复习课)
教学目的:
1、深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2、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定义(区别于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3、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定理2及其推论、定理3和四个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并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4、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特殊--一般--特殊”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难点:性质、判定定理的运用。
教学程序:
一、复习创情导入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边:对边平行(定义);对边相等(定理2);对角线互相平分(定理3)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角:对角相等(定理1);邻角互补。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边:两组 对边平行(定义);两组对边相等(定理2);对角线互相平分(定理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定理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定理1)
二、授新
1、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判定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方法:
2、自学质疑:自学课本P79-82页,并提出疑难问题。
3、分组讨论:讨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学生提出问题。
4、反馈归纳:根据预习和讨论的效果,进行点拨指导。
5、尝试练习:完成习题,解答疑难。
6、深化创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边:对边平行(定义);对边相等(定理2);对角线互相平分(定理3)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角:对角相等(定理1);邻角互补。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边:两组 对边平行(定义);两组对边相等(定理2);对角线互相平分(定理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定理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定理1)
7、推荐作业
1、熟记“归纳整理的内容”;
2、完成《练习卷》;
3、预习:(1)矩形的定义?
(2)矩形的性质定理1、2及其推论的内容是什么?
(3)怎样证明?
(4)例1的解答过程中,运用哪些性质?
思考题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3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 知求证;
2、如何证明性质定理3的逆命题?
3、有几种方法可以证明?
4、例2的证明中,运用了哪些性质及判定?是否有其他方法?
5、例3的证明中,运用了哪些性质及判定?是否有其他方法?
跟踪练习
1、在四边形ABCD中,AC交BD 于点O,若AO=1/2AC,BO=1/2BD,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2、在四边形ABCD中,AC交BD 于点O,若OC= 且,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下列条件中,能够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
(A)一组对角相等; (B)对角线相等;
(C)两条邻边相等; (D)对角线互相平分。
创新练习
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AC和BD相交于O点,经过O点的直线交BC和AD于E、F,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用两种方法)
达标练习
1、已知如图,O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中点,EF经过点O,且与AB交于E,与CD 交于F。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M、N分别是OA、OC的中点,求证:BM∥DN,且BM=DN 。
综合应用练习
1、下列条件中,能做出平行四边形的是( )
(A)两边分别是4和5,一对角线为10;
(B)一边为4,两条对角线分别为2和5;
(C)一角为600,过此角的对角线为3,一边为4;
(D)两条对角线分别为3和5,他们所夹的锐角为450。
推荐作业
1、熟记“判定定理3”;
2、完成《练习卷》;
3、预习:
(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4”的内容 是什么?
(2)怎样证明?还有没有其它证明方法?
(3)例4、例5还有哪些证明方法?
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不能够只简单地考虑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同时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特别要求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情境的创设需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带动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学会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方式。同时还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回忆起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性。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重视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丰富和提高数学教学。其实本我认为数学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就只能凭借较好的口头表述和黑板上的板书,给学生的印象就会十分呆板和枯燥,不太容易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也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将多种声、光、色、形等有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动画效果和声音创设出十分逼真和接近生活的情景,使原来相当抽象的、空洞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述数学知识“旋转”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旋转图形及其拥有的性质,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软件———Flash设计出很多幅丰富多彩的旋转图形,而且还找到现实中运用图形的旋转来设计的图案和建筑。这样就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原型,让学生有据可依,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十分真实的感觉,较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情趣和动力。这比传统的数学教学的效果要好很多。
二、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的优势,让学生感知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的学习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来的数学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才能够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华,真正学好数学。也就是说,学生要不断地思考。考虑到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和生活实际经验少,教师在课堂中要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繁琐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而多媒体教学能够轻松地帮助教师完成这项看似很难的教学任务,使数学知识中那些静态的东西彻底地、真正地“活”起来。例如,在学习“园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数学知识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制作一个固定不动的大圆,然后在制作一个可以随意移动的小圆,通过圆的动态移动直观地展现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和内含。同时在旁边的显示器中展示与动态相吻合的两圆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值关系: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
2017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