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与内三合、外三合
太极拳外三合是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是肢体外表的要求,其运用要以腰为主宰,上与两肩两膊相系,下与两腿两胯相随,上中下三节相适应。太极拳的“内三合”为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那么太极拳的内三合与外三合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与内三合、外三合。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内三合与外三合
太极拳外三合是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是肢体外表的要求,其运用要以腰为主宰,上与两肩两膊相系,下与两腿两胯相随,上中下三节相适应。首先应做到肩与胯合,肩与胯合是保持身体中正不偏,不前俯后仰的关键。肩与胯上下垂直,身体就可以中正,肩与胯又要有相吸相系这意,要以胯带肩,要动齐动,能做到肩与胯合,自然肘与膝就会相合。应注意肘与膝的相系运动的配合,做到身法中裹裆及松肩沉肘之身法,这样更有利天肘与膝的相合。手下足上下也要相吸相系,要做到足到手到,下下相随,两手的阴阳开合要与两足的外摆、内扣相结合。外三合久练可矫正体态,使身体重心稳固,动作灵活,为进一步练习推手打下得机得势无有缺陷的基础,并有利于周身一家身法的实现,所以在行功时必须做到与外三合的配合。
太极拳的“内三合”为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神与意合:神总称为精神,为行功之本能,有精神即可启发作用,运动周转方能得当,并无有呆顿,沉滞冥顽不灵,有碍天行动之弊。拳论讲:“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精神在行功时为第一作用,因此称“神为主帅,身为向躯使”,意是心神发出的指令,是大脑产生的本能,运用时以神导意,意是心神的想象力,意可调动周身的运动,意是在内不在外,神与意是密切相连的,有心神之令才有意动,只精神无意念即是没有方向必致散漫只意念无精神,神不能内固,不能全神贯注,气必散乱,如失掉统帅,没人掌管必致散漫,所以神与意合。
意与气合:
太极拳要求处处意念在先,每一动都要用意念来支配,意念在内而不在外,是无形的想象力,不可能产生功能,需要用气来引导。气是人体里的气息,无形质可见,是人生呼吸所必须的养生之道,无气人就无法生存,太极拳就是以神意引导丹田之气,使之运行转动,每一动都要意到气到,以气运身,使周身舒通灵活,无往不到,因神意为气之领帅,气是力生之母,无神意导引,则气无所从,必致散漫,所以意要与气合。
气与力合:
太极拳论讲“意到、气到、劲到”,劲就是力,力在意念和气的配合运动中产生,力可分为先天之力和后天之力,而太极拳讲用意不用力,是说不用后天之拙力和僵劲,而是用以神意引导丹田之元气练成一种内力,此力在体内以神意引导,收敛入骨,凝为骨髓,气随意运,毫无阻滞,行功时就可做到意到、气到、劲到。此力是太极之内力,所以气一力相合才可产生太极之内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内三合的配合,是太极内功练习的重点要求,在健身上对于充沛精神,增长内劲,医疗内脏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均有良好的效果,神意气是身体的内在运动,是看不到的东西,只有久练,功夫到达一定的程度才能体会到。内外三合,实为里表,一主一副,不以偏废,拳论行功讲:“意气君来骨肉臣”正说明了这点,成以要内练神气,外练肢体,内外兼修,方为正道。
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与内三合、外三合
最近与一位太极拳爱好者交流,他告诉我“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他打拳现在只用意不用力,结果是身体紧张、力在身上。这句话误导了很多人,单纯以为不用力就可以了,不知道“意念”也是使你紧张的重要原因。
问题在于怎样“用力”,我们常规模式是,脑子一想,肢体随着指令做动作,力的大小方向一定是受意识控制。这种“意-力”模式的好处就是直接,准确、方向性强,但缺点是整体性、协调性差,受力肌肉紧张,产生力点。不论你怎么不用力,只要你还是处于这种“意-力”运动模式,当外力来时就会反射性的出力,非丢即顶。
那太极拳是怎样用力的呢,"内三合"可以作为一个过渡,"内三合"虽源于形意拳,但已成为各家约定俗成的最带有共性的概念。在“意-力”模式中,增加“心、气”,即:
“心—意、意—气、气一力”。
三个误区需以注意:
1. 混淆心与意不同(先天、后天)。
2. 用意不是加强,而是减少(有意无意是真意)。
3. 气非呼吸之气(是心静、长期练功自然产生的气)。
心与意合,即不是原来的心,也不是原来的意;
意与气合,即不是原来的意,也不是原来的心;
气与力合,即不是原来的气,也不是原来的力。
字没变,内涵全变了。
内三合即是内容,也是方法,让我们从静中入手,注重心、意、气的练习,自然产出太极劲。
顺便说一句,内三合有了,外三和就容易做了。
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与内三合、外三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