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散文读后感3篇
萧红散文读后感1
《萧红散文》是萧红的一部著名的散文集,此书收录了《同命运的小鱼》、《雪天》与《失眠之夜》等60多篇散文佳作,林非先生曾评价说:“萧红的小说写得有散文的韵味,散文就更有散文的风格。”
我最喜欢的是《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若要了解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你的不二选择。
萧红告诉我们鲁迅十分珍惜时间,“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鲁迅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3小时,他夜以继日地进行文学创作,一生为我们奉献了《呐喊》、《野草》和《朝花夕拾》等100多部闻名中外的作品。有人夸鲁迅是天才,他却说:“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到了学习和工作上了。”
文中的一个小插曲表现出了鲁迅对孩子的尊重:有一次吃鱼丸子,海婴吃上一口,说不新鲜,许广平不信,在座的人也不信,海婴再吃,仍是嚷,鲁迅拿过来尝了尝,果然不新鲜,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萧红通过描写鲁迅包纸包的过程表现出他的耐心和一丝不苟:他“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偏一点,然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的。”
鲁迅先生虽然早已仙逝,但通过阅读萧红的文章,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先生的音容笑貌,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萧红散文读后感2
在深夜的灯光下读完《生死场》。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只是心里钝痛着……
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料峭的春夜里,灯光下,任手指在被窝外面冻得僵冷,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对于那遥远的农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许东北和南方有着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吧。只是同样的落后,同样的朴素,同样的贫穷仿佛一股暖风,直吹进心里,感觉到亲切的来自土壤的芬芳,遥遥远远的,仿佛记忆,在异乡的城市里若隐若现。
这样一个夜里,尖锐而凛冽的寒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的从窗外呼啸而过……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连日的雨,潮湿、阴冷得出乎意料。也许冷洌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
“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在清明节未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
萧红散文读后感3
萧红在散文中写道:不是害怕我吃了面包,而是害怕面包吃了我。这是赤裸裸的无奈。有歧义么,在吃人的旧社会,身处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把吃面包尚且当做一种奢侈,这又是怎样的哀痛!童话故事里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是小女孩在卖火柴还是火柴在卖小女孩我们不得而知,被生活折磨得体无完肤的人总是大有人在,有时候越是仰头,越是受伤,低头即使眼中饱含泪水,挺过去了,所有痛苦都烟飞云散。
由一条鱼引发的思索,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灵动着的时候,我们不以为然,当生命之蜡即将燃烧殆尽的时候,即使放声疾哭,也不能挽回些什么。还记得小时候亲戚送我一只小乌龟,我在回家的一路上都捧着它,如获至宝,但下车时,我却傻了眼,它停止了呼吸,无论我怎么摇,它也没能再活动了。顿时,恐惧袭上身,我是凶手,我捂死了它,它就那样毫无征兆的死在我的手掌中,我跟它还不熟,但我的的确确感到痛心疾首。只有当有生命逝去的时候,我们才会开始衡量生命的重量与意义。
萧红散文读后感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