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成功致富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23 23:36

想要做成功的创业事业,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返乡创业成功致富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创业成功致富故事一

建养鱼基地养殖会变色的红鲷鱼年售300万

一个名校毕业的硕士,放弃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的工作机会,走上了一条自主创业之路。5年过去,“养鱼硕士”梁政远的事业渐渐走上正轨:由他创办的无锡瑞顺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开发、水产养殖、加工、营销、技术咨询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水产企业,拥有4个养殖基地,面积达500余亩,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元。

4年前,梁政远研究生毕业后,就在无锡搞水产养殖,短短4年,梁政远从一无所有就发展了4个养鱼基地,年销售额达到300万以上。虽然养鱼时间不长,但他养鱼从未失手过,年年都有钱挣,他到底有啥养鱼的诀窍呢?

梁政远的父亲一直靠经验养鱼,而梁政远则认为养鱼要靠知识,要看书,但在父亲的眼里,梁政远简直在胡闹。多次和父亲交流无果后,梁政远暗暗下定决心要以养鱼来成就他的一番事业。

红鲷鱼原产于马来西亚,与国内的红鲷鱼相比,梁政远养的这种红鲷鱼能提前一个月左右上市,而且价格一斤也至少贵了两块钱!红鲷鱼颜色多样,肉厚且美观,在阳光下会泛着肉色,里面的肉都能看得出来。红鲷鱼不仅美观,经济效益也很好,但养殖技术很难,目前整个无锡市,只有梁政远的养殖场才有!

慕名而来,第一眼看到梁政远的时候,他正穿着脏脏的工作服在忙碌。梁政远憨厚的微笑着和我们一一握手,然后一定要带我们去看他养的鱼。梁政远的养殖塘,是一座座大棚。让人匪夷所思,养鱼怎么和种菜一样??梁政远:“其实和蔬菜大棚是不一样的,这个大棚出于防风的需要,建得比蔬菜大棚矮,里面只可以站一个人,而且每个大棚还配有加温的锅炉。”

“?为什么还需要加温的锅炉呢?”我疑问的问梁政远。?梁政远说:“红鲷鱼对温度比较敏感,在12度左右就会完全死掉。温室内温度很高,也为了促使红鲷鱼提前发情,这样可以提早上市。”

2010年,?红鲷鱼被梁政远的老师董在杰引进无锡,由于没人见过这种鱼,大家都不敢养,而梁政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很大的商机。然而建个正规的养殖场,前期至少要100万的投资,刚走出校门的梁政远上哪里去找这么多钱呢?正在为钱着急梁政远,他的女朋友缪凌宏给了他20万元,才解决了资金上的问题。梁政远,又找了一个合伙人,凑够了100万,承包了200亩水塘,并从马来西亚空运了30万尾的鱼苗,开始养殖红鲷鱼!

为了养红鲷鱼,梁政远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如果扔掉,必将赔的血本无归。马来西亚红鲷鱼是热带鱼,在温度低的环境中养殖,就会产生应急反应,颜色变黑,而等到温度升高,颜色又会再变回来。

2011年9月,经过两年的养殖,梁政远的红鲷鱼终于上市了,而让梁政远想不到的是,他辛辛苦苦养出来的红鲷鱼,却根本没人买,他该怎么办呢。

这种红鲷鱼,当地市民很难有人接受,但记者了解到梁政远这几年就是靠这种红鲷鱼发的财,那么他的红鲷鱼是怎么卖出去的呢?又是卖给谁了呢?

梁政远想出了一个方法推广他的红鲷鱼。改变了一下思路,我们直接供餐饮,直接跟餐饮去合作,我们要把对的产品卖给识货的人。于是梁政远请酒店的总经理吃饭,自己带着食物还从外面请来了大厨,让大厨用红鲷鱼做成的就是他们最拿手的菜。?尽管这家酒店的老板没有立刻答应合作,但梁政远说他看到了希望。从2011年至今,梁政远就是靠着这样的推销方式,一家一家的去酒店做全鱼宴,终于打开了红鲷鱼的销路。

如今,梁政远发展了4个养殖基地,在他的养殖主要养殖红鲷鱼,和这些稀有的品种,一年靠卖鱼和苗销售额达300万元以上!

从事水产养殖面临很高的风险,“我们和鱼隔着一层水,不像其它动物那么好掌控,一旦出事,损失无法挽回。”所以,梁政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几个养殖基地“蹲点”。同时,他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只有技术领先,拿出别人没有的产品,才会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几年来,梁政远的公司与世界渔业中心、中国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亚太综合养鱼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了国家、省、市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承担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鲤鱼复合育种”的改良、扩繁及高效养殖示范项目,获得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返乡创业成功致富故事二

大学生回乡种田2000亩年收入280万

今年28岁的陈林嶓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在杭州工作了三年。“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很好,水稻田里也能成就一番事业。”陈林嶓说,当他说出要回到家帮助父亲经营家庭农场的想法后,同样是大学毕业的妻子姜雅萍表示了赞同,与他一同辞去了杭州的工作。

两位80后年轻人,告别都市,回到农村,这让许多同龄人不解。“既然选择远离都市的喧嚣,那就安心在农村好好经营自己的事业。”

陈林嶓花了20万元购置的农用植保飞行器,一次可携带32斤农药,一天可喷洒300多亩稻田。“用机械代替人工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陈林嶓说。农场近年来不断引进犁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多种农用机械来替代人工,见效十分显著。去年农场1300多亩稻田共收获了稻谷100多万斤,销售额达到280多万元。

陈林嶓能吃苦,要不是鼻梁上架着的眼镜和一股书卷气,人群中的陈林嶓经验老道的样子还真看不出是个走出象牙塔不久的大学生。

回到农场后,夫妻俩一同跟着父亲和农场的农民下地,熟悉机械操作和农事管理;省下逛街、上网的时间去听当地农业局给农民上的农技课;书架上各种农技、农机书籍逐渐多了起来……知识、经验在日积月累中变得更为丰富。图为陈林嶓喷花剿灭农田旁的一枝黄花。

如今,小两口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大学生农民。经过一年的发展,农场也从原来的1300多亩扩增到2100多亩。

农场近年来还引进智能玻璃温室、烘干机等多种农用机械来替代人工。

陈林嶓一有空就学习农技、农机、管理市场等知识。

“农技、农机、管理、市场……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对于未来,陈林嶓有着新的谋划:扩大种植面积、选新品种、搞绿色循环农业……未来创业的路还很长,陈林嶓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实实在在。对家庭农场的未来,陈林嶓信心满满。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返乡创业成功致富故事相关内容

返乡创业成功致富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