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于现状成功的例子5个
有些人安于现状,每天在浑浑噩噩中虚度美好的人生岁月。要知道,不是每一名成功人士都会有一把通向成功之路的钥匙,那就是不安于现状,以下是一些不安于现状成功的案例,看完后希望大家告别浑浑噩噩的生活,做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
不安于现状成功的例子1:
1982年,廖长光、何永智夫妇开办“小天鹅”火锅店,当时店面只有3张桌,度过三个月的亏损,他们实现了第一次的赢利——一天赚了70元。
从1983年开始,小天鹅火锅店不断盘过左右门面,扩大经营面积,到1988年,小天鹅了用6年的时间赚了10万元,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这6年是小天鹅最艰难的创业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在一项事业的创建中,创业者不能有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思想,而要有“野心”,要不断进取,向着更远更大的目标永不满足地前进。廖长光、何永智夫妇深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小天鹅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1988年,小天鹅在重庆江北开办火锅大酒店,进行异国情调的装修,设计了风格各异的火锅包房。率先将火锅从街边大排档迁进大雅之堂,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火锅革命”。经过这次革命,小天鹅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赚进100万元。
小天鹅经过原始积累后的第一年中获得巨大成功,得益于夫妇俩不安于现状的经营理念。试想一下,如果小天鹅仍然在那条火锅街上徘徊,无论经营得多好,它依然会是街边大排档,目标消费群相对固定,利润空间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绝不可能在一年内赚到100万元。高档火锅店的开办为小天鹅打开了更高利润的大门,而这源于其经营者超常的胆识和魄力。看到市场这么好,廖长光、何永智夫妇马不停蹄,又开始了新的创业扩张。
1990年,小天鹅创办成都分店,选址城郊,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开业之初即火暴蓉城。大厅舞台上的歌舞表演、店前宽敞的停车场成为吸引成都商务客人的主要亮点。1993年年底,全国各地小天鹅分店发展到12家,年营业额突破5000万元,重庆小天鹅饮食文化公司正式成立。
1994年开始,小天鹅采取一种新的合作经营模式:在各地开办连锁店;到1998年年底,连锁店达到50家,集团员工近5000人,资产总额达到1.6亿元。这种模式使创始人何永智被称为“中国特许经营第一人”。
到了1995年,小天鹅又开始进军宾馆业,一方面努力提升自己品牌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走多元化经营的路线,扩大自己的营业收入。1996年9月,四川首家私营星级宾馆重庆小天鹅宾馆开业,并高薪聘请著名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开业第一年就获得了可观利润。
案例分析 小天鹅火锅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得益于创始人不安于现状的管理理念。这就提醒每位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当你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之后,就要努力抓住市场时机,尽量快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否则,时机一过,后悔都来不及。
不安于现状成功的例子2:
一旦你认定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达到了生命的极限,你便从此不可能再有更大的成就。安于现状将使你永远做不成什么大事,永远无法取得卓越的成就,除非你愿意跨越现有的心理障碍,不再安于现状。
安于现状是最大的危险。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一些极具天赋的人一生却只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因为他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从未意识到自己应该进步。他们每天忙忙碌碌,看到的也只是足够温饱的薪水,以及吃饱喝足之后的惬意。他们的一生注定平庸。任何人只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不会有所作为。
人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才会产生前进的动力,想方设法去改变自己。不满足能激励人们不断努力进取,从弱者变成强者,从失败走向成功,从贫穷走向富有。永不满足能够激励你不断取得成功,而安于现状会让你忽视危机的存在,让你失去追求卓越的动力,让你看不到更高的目标,停止前进的脚步,从而离成功越来越远。
周刚曾是一家跨国公司的人事总监,而如今只是一名待业者。在他成为公司的人事总监之前,他非常卖命地工作,并且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他在人事管理上的才华很快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工作两年之后他被提拔为人事主管,五年之后他就提升为了人事总监,成为全公司最年轻的总监。
坐上人事总监的位置之后,他拿着丰厚的薪水,开着公司配备的专车,住着公司提供的公寓,每天出入高级酒店用餐,周刚再也不是当初刚毕业时一穷二白的样子。他觉得最美好的人生也不过如此,他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地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开始经常迟到,只为睡到自然醒;他也开始经常请假,只为给自己放个假……他的工作热情一落千丈,他把所有的工作都推给助手去做。当朋友们劝他应该好好工作的时候,他却说:“不需要那么拼命了,能坐到这个位置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又不想当总裁,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
周刚在人事总监的位置干了两年,却基本没做出什么突出的业绩,甚至连最基本的公司人事调动都出现了混乱。朋友再次提醒他该上进一点了,如果继续这样安于现状会很危险。但周刚却并没有把朋友的话放在心上,还说自己是功臣,公司离不开自己不安于现状,开创卓越的人生出自让周刚意想不到的是,一天早上当他跨进办公室时,却赫然看见自己的助理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一手拿着辞退通知书,一手拿着委任状。周刚就这样被自己的不思进取淘汰掉了。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安于现状的人往往最先被淘汰。无论周刚曾经多么出色,有过多少功劳,从他决定安于现状的那一刻开始,他的言行举止就将变得消极被动。他会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当作只是完成任务而已,不再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同时,他也最容易忽视危机的存在,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最后只能落得一个被淘汰的下场。相反,即使一个人没有突出的才华,也没有过人的智慧,但只要他不安于现状,把每一件事都争取做到最好,他依然可以取得成功。
当你停下前进的脚步时,整个世界并没有和你一起停下,拟周围的人仍在不停地进步。无论你此刻是成功还是失败,一旦安于现状,你便种下了失败的种子,最后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果。
不安于现状的人有着强烈的进取心,有着敢于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勇气。他们对工作充满热忱,以百分之百的激情投入到对成功的追求之中,用不懈的努力来展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愿意用十分的付出争取卓越的成就,迎接成功的人生。
当然,“不安于现状”并不是要求我们放下手中的工作,专门去找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做,而是要求我们认真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知识储备;要求我们敢于追求更高的目标,让自己从“合格”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如果错误地理解不安于现状的含义,不停地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却忽视眼前的事情,只会错失成功的机会。
永远不要把成功看得太过容易,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做得已经够好,一旦你放弃对“卓越”的追求,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即使你的工作都是由琐碎的小事组成,不安于现状同样可以促使你在这些小事中发现机会,突破自我,成就卓越。
成功就像一座连绵不绝的山脉,你攀登上了其中一座山峰并不代表可以就此停留,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在等着你。片刻的停留都有可能使你被别人甩在身后,成为一个失败者。只有那些为了目标全力拼搏的人,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巅峰,才有可能始终走在别人的前面。
不安于现状成功的例子3: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做了将军,儿子还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拖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正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类的欲望驱使着他呼地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可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把胜利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
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有自己。
不安于现状成功的例子4:
世界着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盖洛普曾对1000多位多才多艺的社会名流的成功经历进行调查,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却又极其简单的结论:他们的辉煌不过源于每天比别人多用一个小时来做有意义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精力十分旺盛,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休息得好,还有人认为他是食用了营养品。但盖洛普的调查结果却是:罗斯福每天都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玩邮票。
世界织布业的巨头威尔福莱.康日理万机,他在中年以后却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油画家,原因是他每天早起一个小时来画画,一直画到吃早饭为止。画画让他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因此他的身体也特别地健康。十多年过后,他所创作的油画有几百幅被人以高价买走。好心的他把那些钱全都用做奖学金,奖给那些攻读绘画艺术的学生。
罗斯福和威尔福莱.康都是工作繁忙的人,但是由于他们舍得每天花一小时来调节自己,由此造就了令人瞩目的奇迹。
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日本的年轻人开了间小杂货店。按照当时人们的经营习惯,杂货店一般在晚上10点钟就都关门了。一天晚上,年轻人忙着清理货架准备关门的时候,店里忽然走进几个买东西的人,年轻人接待了他们。送走他们之后,年轻人又在店里多呆了一会儿,结果又有几位顾客上门。后来,这个年轻人改变了店铺的经营时间,每天营业到11点才关门。由于比其他杂货店营业延长一个小时,他的店铺因而成了附近人们深夜购物的首选地点。一年过后,他的小杂货店规模扩大,营业总额达到了2亿日元。他趁机发展,生意越做越大。到2002年的时候,他的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了48亿日元。这个成就大业的年轻人名叫安田隆夫,日本赫赫有名的商人。
安田隆夫的成功只因为他每天多营业了一小时。奇迹的产生并不困难,就看你每天有没有多花时间来努力工作。那多花的一小时,就是造就辉煌的关键。
一个人只要每天肯花一点时间来做有意义的事,不管那是否与工作有关,日积月累,他都能取得回报。时间不必太多,每天一小时,足够了。
有个朋友曾对我说,他所从事的工作是个机械重复的过程,像钟摆一样简单。他说,平凡的生活让他在太阳升起和落下中数着度过每一天。他感叹无数的日子从自己身边一天天溜走,而他依然重复着又一个白天和黑夜。在这样的重复中,他认定自己将一直平庸地生活下去。
对此,我给他讲了这个故事。他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样生活!不需要你过分去追求,每天腾出一小时,做你想做的事,你就会有一个别样的人生!
而有些人安于现状,每天在浑浑噩噩中虚度美好的人生岁月。要知道,不是每一名成功人士都会有一把通向成功之路的钥匙。坐在人生金字塔顶的人,也不一定是天才。人们眼中所谓的天才,他们也是在平凡中生活。平凡的生活描绘出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罗斯福和威尔福莱之所以成为名人,我想,就在于他们每天挤出了一小时。
不安于现状成功的例子5: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回忆录,按说早已不算新闻。但这个与亿万富翁潘石屹有关的故事,却揭示了“富人之所以为富人,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秘密。对广大创业者来说,其中的启示永不过时。
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26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南头边关相识,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砖,成了一对共患难的“苦友”。然而,如今的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而潘石屹早已成为SOHO中国董事长,身家高达36亿美元!
1、钻过铁丝网搬砖
1987年2月,21岁的李勇到广州打工,可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7月底的一天,他到深圳南头边关检查站碰运气,却没有边防证过关。
他在南头关口徘徊时,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拉着他找了个“蛇头”,各交了50元后,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了过去。李勇当时还心痛花了50元钱,同伴却兴奋叫道:“ 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李勇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个大他三岁的潘石屹是甘肃天水人,居然是从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来闯深圳的!
两人越聊越投缘,很快就以兄弟相称。
一个多星期后,两人只剩下5元钱,仍没找到工作,只得到布吉镇一家工地挑砖,每天10元,晚上加班每小时1元。
一个月后,两人领到了350元工资,潘石屹决定离开。李勇恋恋不舍:“一年可以存好几千元呢!”潘石屹劝他:“老弟,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机会,不要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也不值一提!”李勇这才决定跟潘石屹走。
2,、推销电话机的纸条
1987年11月,两人应聘为深圳市福田区正泰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公司主要销售电话机,底薪200元,按业绩提成。
可两人不懂粤语,普通话中口音又重,业绩始终上不去。一次,他俩到一家公司推销,对方怎么都听不懂,干脆恼了:“你们普通话都不会说,捣什么乱?出去!”李勇涨红着脸扭头就走,潘石屹却掏出笔和纸,飞快地写道:“我们是推销电话机,而不是推销普通话,我们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电话机的质量很好。”
对方接过一看,不由点了点头。5部电话机就这样卖出去了。
渐渐地,两人打开了局面,月收入涨到500多元,潘石屹还因为点子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
李勇至今记得,海南建省的消息传来时,潘石屹拿着报纸,满脸激动:“我们一起闯海南吧!”
李勇大吃一惊:“潘哥,去海南人生地不熟的,每月能挣五六百元钱吗?”潘石屹却说:“你放心吧,海南刚刚建省,机会多的是。我们去,一定不会错!”
1988年5月底,两人各自带着1000多元的积蓄到了海口。
3、毛遂自荐当厂长
然而,相比深圳,在经济极其落后、人满为患的海口,想找到一份工作绝非易事。
三个月过去,两人已经身无分文,只好找到海口市东英镇的一家砖厂。
岂料砖厂的王老板认为他们穿得清清爽爽,“一看就不是做砖的样子,走吧!”
潘石屹却挽起裤管,往黄泥中一站:“我这样像做砖的样子了吧?你放心,只要来了砖厂,我们就不会比其他人差!”
老板来了兴趣,收留了他们。
砖厂建在山上,不通电,只能点煤油灯照明,挖土、和泥……所有工序全靠人力,一天下来累得要命。
20多天后,潘石屹扛不住了。他径直找到王老板,提出如果自己当厂长,工地混乱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全都可以解决。
李勇觉得潘石屹胆子太大,潘石屹说:“他如果答应,我觉得我能管好;不答应,我也不会亏什么。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第二天,王老板答应了。
潘石屹立刻开始改革:花几百元钱买来水管,引水到砖厂和泥;又买来了小型发电机,方便夜间照明和加班……
一年后,厂长潘石屹的薪水从500元涨到1000多元,而李勇也被他提拔为组长,每月也有300多元收入。
4、砖厂倒闭 分道扬镳
1989年10月,王老板把经营重点转到房地产,准备转让砖厂。
潘石屹马上找李勇商量:“老弟,我们把砖厂承包下来,干不干?”
李勇担心欠债,又不好意思拒绝,便不肯投钱,只说“赚得多你就多给我点工资;亏了,算我白干。”
潘石屹以每月8000元承包砖厂。在他的经营下,第一个月交了承包款后,还净赚1万多元。很快,砖厂员工从最初的1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每月都赢利两三万元,李勇的收入也涨到了两三千元。
但好景不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当地户籍人口很少,海南房地产的疯狂开发大大超出了市场的正常消化能力,1990年初,房地产热急剧降温。潘石屹承包的砖厂难以为继,苦撑数月后关门大吉。当潘石屹遣散工人时,赚到的钱基本赔光了。
这次打击之后,李勇痛下决心:明明知道潘石屹过不了安稳日子,自己为什么要跟着他这样瞎折腾啊?
1990年8月25日,潘石屹与相处三年的李勇在倒闭的砖厂分手,消失在人海茫茫的海口街头。
5、在“潘哥”的工地上打工
与潘石屹分别后,李勇又去海口的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每月200多元。1993年5月,李勇在街上碰到了潘石屹。
这时,全国皆知“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潘石屹已和王功权、易小迪、刘军、王启富等人贷款500万元,以2000元1平方米的价格买了8栋别墅,准备高价转手卖掉赚钱。
李勇十分担心:“潘哥,500万哪!万一亏了,一辈子就完了……”潘石屹却笑道:“老弟,你不必为我担心。我即使失败,也是轰轰烈烈地失败……”
1993年8月,山西老板韩九吉愿以4000元/㎡买入别墅。尚未签单又遇上一位内蒙古商人,潘石屹的商业本能马上闪现,将价格提到4100元。韩很生气,但经过马拉松式的谈判后,潘以4200元/㎡的价格卖给韩3栋,余下5栋以6100元/㎡的高价售给内蒙商人,第一桶金300万到手。
年底,潘石屹嗅到海南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的信号,万通公司由此转战北京,1995年他和海归妻子张欣创立SOHO,事业越做越大……
而李勇在海南打了两年工后,回到老家结婚生子,此后四处打工,养家糊口……
6、“我图安稳,他能折腾”
26年时间,潘石屹成为众人瞩目的亿万富翁,李勇困在工地上一直打工。
接受采访时,李勇感慨地说:“以前,我以为潘石屹的成功很偶然,可现在不这样认为了。因为每次在生活的岔道口,我只图安稳,满足于第二天明白自己干什么工作,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当初,我还觉得潘石屹每次都是瞎折腾,其实他每次再折腾时,都有了更高的起点,终于折腾成了拥有几百亿的富翁!这就是我跟他的区别呀!”
李勇的反思的确有道理,他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贪图安逸,只要能吃着馒头,就不会再奢求蛋糕。而潘石屹的成功,与他“能折腾”息息相关。只有敢于折腾,永远不满足现状,才能赢得机会,才能不断占据更高的人生新起点,获得新的成功。这样的人生虽然充满了动荡与坎坷,但正应了“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经过磨砺的人生才能大放异彩。李勇和潘石屹的人生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落差,其原因正在于此。
结语:
虽说人各有志,不过我还是更加倾向于人生要去折腾。年轻的时候,正精力充沛,应该多闯荡一番,前面几年或许很痛苦,但是却可以换来以后的幸福生活并且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
不安于现状成功的例子5个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