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笔者以强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作为本文论点,具体阐述了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背景研究,系统辩证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上内在统一性,并展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十八大 价值观 核心 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项战略任务最开始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明确形成了以核心价值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怎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合理的提炼和概括,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近年来学术理论界讨论关注的热点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立国之本,它决定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1](P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基于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提出的伟大理论创新,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现阶段,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复杂的结构,人们在思想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巨大差异,党的十八大顺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的新期待,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堪称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政治宣言、思想指南、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人民性。
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产生背景以及培育其的意义
1、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产生背景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所谓价值就是指某一事物对于主体的意义,也就是说该事物具有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特定主体的需要。而价值观则体现在人们对某类事物有其信仰与理想以及相对稳定的信念,它是人们对某类事物价值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因而社会的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社会价值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它反映了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和根本利益,表现在社会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以及人们评价事物价值大小及有无的原则和尺度。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和根本利益,它是一种能够推动和维系社会进步与变革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根本利益。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塑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层面目标上:一是在国家层面上,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中能够占统帅地位,能够体现社会意识形态本质特征并对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发展方向起到引导和规范意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便构成了国家价值观。二是在社会层面上,要达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信奉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引领现代社会文明走向的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目标,这便构成了社会价值观。三是在个人层面上,要做到诚信、爱国、友善、敬业;能够规范公民的价值取向,为是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提供基本标准,这样便构成了公民价值观。 [2](P60)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理论上内在统一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是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展中形成的“和而不同”、“仁义礼智信”、 “爱国主义”、“和为贵”等优秀传统道德价值规范的概括和升华。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吸收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理论,大胆借鉴了外国价值理念的合理内容,具有鲜明开放的包容性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做出的价值选择,在价值观念形态上反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符合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以及社会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所阐述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相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一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的社会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长期的、稳定的、基本的价值追求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同时,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充分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的特质和基本精神,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具体运用。马恩等伟大思想家在其理论体系和思想中虽未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给出系统、直接的阐述,然而却从诸多方面,间接阐述了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3](P126)
马克思曾提出,人的“类特性”、“类本质”就是“自觉的自由的活动”。[4](P217)谈及自由,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自由应该是人人都有的本质。从哲学认识论视角看,自由是一种必然的认识;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自由是指在脱离了外在束缚后的随性而为; 从政治学的观点看,自由就是基本人权,使人人在法律面前生而平等。应而,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自由,是政治学意义和人性论意义的二者有机结合。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以人为本可以说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具体化。[5](P93)
三、现阶段,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17)中共的十八大会议中强调,要积极有效的开展学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提高社会各界的凝聚力、引领社会思潮。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武装全党、去教育人民,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贯穿其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当代社会新风尚,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的斗志。
在现阶段,我们所提倡的价值观是以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为主题。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其实质上关乎到我们怎样处理好事业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他人的关系等的问题。爱国是我们对于国家的情感体现以及精神的升华,敬业是我们对事业的立场和要求以及观念态度,诚信是我们对社会的价值要求和道德体现,友善则是我们与他人相处准则以及心灵的沟通。因此,爱国、敬业、友善、诚信所指向的对象分别是国家、事业、社会和他人,它概括总结出了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如何学会为人处世,因而如何正确树立个人价值观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深入思考以及努力学习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11-08.4
[2] 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理论探索,2010.6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2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9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217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Z].2006-10-11.17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2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身份标识,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文化象征和思想理论前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凝聚起向上向善的蓬勃力量,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关键词: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元交叉的社会价值,亟待整合。这使得公民个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心理基础受到一定的冲击,造成社会的震荡和人们心理上的失衡。因此,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时代课题。2012年11月党十八大用“三个倡导”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鲜明响亮地提出了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底色。既涵盖了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又包含党在精神层面的探索成果,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该文件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
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开展,到各地方“最美”现象的宣传报道,再到央视“你家的家风是什么”系列调查,近年来,社会道德价值观调查在各地陆续开展。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工程中,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宣传与学习,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我们的思想,不断形成精神共识,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与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中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属性在价值层面上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有效引导社会思想潮流积极向上的“助推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形成全社会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库,是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基地,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13年,全国在学研究生179.4万,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960.2万。高等教育规模逐渐增长,大学生数量持续上涨。高校大学生联系着社会各阶层,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群体和重要力量。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作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2009年开始,“富二代”“官二代”“高富帅”这些新鲜词汇迅速在网络上蹿红。主要来自网络的这些概念,已经成为公共话语,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使用。这些时髦词汇的兴起,引发了网上关于道德败坏现象的讨论。这些词汇的每一次兴起,都是和一些引人注目的极端的社会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有人直接倡导“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为无德行为辩护开脱。社会舆论如果容忍这种不道德行为,“劣币驱逐良币”就会发生在道德建设领域。
2013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的“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个时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各高校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辩证逻辑思维日趋成熟,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但是没有牢固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只有当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得以提升,才能真正成为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人才培养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希望。高校理应成为正确价值观的源地,成为社会伦理和道德的高地,成为社会行为的示范基地,成为当代精神文明的辐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理论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具有普及传播、教育引导和价值实践等特点和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这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道德观念世俗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等问题,对推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先进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生命力,代表着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身份标识和文化内核,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象征。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争夺文化领导权、信息发布权等“软实力”成为现阶段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儒、墨、道、法是我国先秦时代产生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对中国文化的历史铸造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古人留下来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基础,是我们整个民族共同信奉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忠、孝、仁、义、礼、廉、耻”价值观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说明物质力量同精神力量虽然不能等同,但是两者是能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范畴。马克思主义以社会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为标准,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内在统一为基础,要求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尽可能做到对个人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统一,增强个人对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根源。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的代表,并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
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正是通过核心价值观得以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我国先进文化影响力,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N].人民日报,2013―05―05.
[2]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2013-11-16.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