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期末考试是促进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而期末试卷讲评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考试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进而影响着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欢迎阅读。
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8题,共计56分.每题2分.
1.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有拟核
B.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C.都有线粒体
D.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2.如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
B.①、②、③均属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
C.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使用纤维素酶可将其破坏
D.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元,二者均贮存能量,可作为贮能物质
3.如图,在一定时间内使某种动物细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经检查发现放射性同位素依次出现在图中①、②、③、④、⑤部位.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体现了膜具有选择透性
B.②、③都是双层膜结构
C.⑤代表分泌蛋白
D.⑥对肽链进行了加工
4.为研究酶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基本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步骤 基本过程 试管A 试管 B
1 加入淀粉溶液 3mL -
2 加入蔗糖溶液 - 3mL
3 加入新鲜唾液 1mL 1mL
4 37℃保温15min,加本尼迪特试剂 2mL 2mL
5 沸水浴2-3min,观察 红黄色沉淀 无红黄色沉淀
A.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
B.检测指标是颜色的变化
C.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D.37℃是该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5.为研究大豆幼苗光合速率与光强度的关系,科研人员在适宜温度、大气CO2浓度条件下做了一组实验,得到图中曲线Ⅰ.改变某一实验条件后,他们又做了一组实验,得到图中曲线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叶肉细胞中NADPH的合成速率大于b点
B.b点叶肉细胞中RuBP的再生速率大于c点
C.题中改变的实验条件是温度或CO2浓度
D.不同实验条件下大豆幼苗的光饱和点不同
6.细胞呼吸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必须在有O2条件下进行
B.形成大量ATP
C.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D.不产生CO2
7.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前期开始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B.中期可观察到核被膜解体形成的小泡
C.后期中心体发出的纺锤丝将染色体拉向两极
D.末期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8.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稀盐酸解离可使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散
B.用水漂洗可洗去碱性染料以保持细胞活性
C.常用碘-碘化钾溶液使染色体着色以利于观察
D.可用高倍镜观察植物细胞连续的分裂过程
9.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图中属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④②
D.③④
10.如图表示雄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图表示有丝分裂,则BC段表示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B.若图表示减数分裂,则BC段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1个或者2个Y染色体
C.若图表示有丝分裂,则DE段一个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组是2N
D.若图表示减数分裂,则CD段发生着丝点分裂
11.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图象,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乙细胞中的③和②可属一对同源染色体
B.甲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DNA数为8,单体数为0
C.染色体P和Q 上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如果P为X染色体,则丁图中的Q一定是Y染色体,两者同源区段可携带等位基因
12.某男性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图为此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示意图(白化病基因a、色盲基因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B.在形成此精原细胞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四分体
C.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
D.该夫妇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
13.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下:
P F1
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②♀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灰身、红眼
B.体色和眼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1/8
D.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果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3/4
14.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e与F/f所控制,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否则开白花.下列选项中都符合条件的亲本组合是( )
A.EeFf×Eeff EEEf×eeff
B.EeFf×eeFf EeFF×Eeff
C.EeFf×eeff EeFF×Eeff
D.EeFf×Eeff EeFf×eeFf
15.如图是同种生物4个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A对a、B对b为显性.选择其中两个个体作为亲本杂交,F1中出现4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请分析亲本是( )
A.图1和图3
B.图1和图4
C.图2和图3
D.图2和图4
16.某女子是色盲基因携带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女子与正常男性婚配,其子女的色觉表现都正常
B.该女子携带的色盲基因最可能来自她的母亲
C.该女子所携带的色盲基因最可能传给她的儿子
D.该女子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有一半不含色盲基因
17.下列基示某同学制作的脱氧核苷酸结构模型(表示 脱氧核糖、 表示碱基、 表示磷酸基团),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8.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
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B.只有35S
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只有32P
19.艾滋病病毒属RNA病毒,具有逆转录酶,如果它决定某性状的一段RNA含碱基A:19%、C:26%、G:32%,则通过逆转录过程形成的双链DNA片段中碱基A占( )
A.19%
B.21%
C.23%
D.42%
20.将全部 DNA分子双链经 32P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置于不含 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 4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 32P,则一定进行有丝分裂
B.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 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2
D.若减数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 1
21.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
A.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10个
C.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2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癌变后细胞周期变短
B.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
C.衰老细胞中部分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
D.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与基因无关
23.结合下面图表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
药物 治病机理
青霉素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
红霉素 与核糖体结合,阻止了其与RNA结合
利福平 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
A.结核杆菌的④和⑤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B.人体健康细胞中可以发生①~⑤过程
C.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①过程
D.环丙沙星和红霉素分别能抑制细菌的①和③过程
24.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25.如图的甲、乙为染色体配对时出现的一种现象,丙、丁是染色体交叉互换的现象,①至④是对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或结果的解释,其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图甲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缺失 ②图乙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倒位
③图丙会导致染色体片段重复 ④图丁会导致基因重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6.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7.某自花授粉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花色取决于细胞中的花色素,花色素合成的主要过程如图所示,设花色由2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取白花植株(甲)与白花植株(乙)杂交,F1全为红色,F1自交得F2,F2中出现红色和白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株甲能产生2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B.若亲代白花植株中基因a或b发生突变,则该植株一定开红花
C.用酶1的抑制剂喷施红花植株后出现了白花,该植株的基因型仍然不变
D.若基因B发生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则基因B不编码氨基酸,植株开白花
28.如图所示是某植株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植株的基因型必为AaBb;
②若该植株是由花粉粒发育而来的,则其亲本是四倍体;
③若该植株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则其配子是二倍体;
④该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且发生过基因突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44分.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
29.图1为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有氧呼吸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②、⑥所示细胞器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_(填序号)中.
(3)图1中结构①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质和_________.
(4)图2中过程Ⅰ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填图1中的序号).
(5)2,4-二硝基苯酚(DNP)对图2中过程Ⅱ的氧化过程没有影响,但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表明DNP使分布在_________(填下列序号)的酶无法合成ATP.
a.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基质 c.线粒体外膜 d.线粒体内膜.
30.研究小组为探究pH对某种绿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将生长旺盛的绿藻等量分成5组,各种藻液pH分别设置为6.0、7.0、8.0、9.0、10.0,然后在光照等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多次测定各组氧气释放量并计算表观光合速率得到如表数据:
设定的pH 6.0 7.0 8.0 9.0 10.0
表观光合速率(O2)
[μmol•mg-1•h-1] +160 +195 +165 +90 -50
(注:表观光合速率是指在光照条件下,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释放到外界的O2量;“+”表示释放,“-”表示吸收)
请回答:
(1)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O2来源于_________(填物质名称),该物质分解时还能产生_________
(2)表观光合速率还可以通过测定CO2的吸收量来表示.CO2吸收后,与RuBP结合形成六碳分子,六碳分子随即分解成_________分子,然后被_________ 还原.
(3)实验分组时,每组绿藻的量要相等,其目的是_________.
(4)据表中数据,在答卷的坐标系中绘出表观光合速率随pH变化的曲线图.
(5)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若要更准确地测定影响该绿藻表观光合速率的最适pH,应如何设置自变量?_________.
31.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杂交实验如图1.
(1)上述亲本中,裂翅果蝇为_________(纯合子/杂合子).
(2)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你就上述实验,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该等位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_________
(3)现欲利用上述果蝇进行一次杂交试验,以确定该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请写出一组杂交组合的表现型: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得知,等位基因(A、a)与(D、d)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或dd 的个体胚胎致死.两对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响,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不发生交叉互换.这两对等位基因_________(遵循/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2.为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现象,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材料用具:紫色洋葱鳞片叶,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实验步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条件是蔗糖溶液浓度_________(填“>”或“<”或“=”)细胞液浓度.
(2)步骤甲中,盖盖玻片中,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将另一侧轻轻缓慢放下,这样操作可以防止出现_________.
(3)步骤乙用显微镜观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4)步骤丙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以保证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完全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5)植物细胞工程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质壁分离的细胞,获得原生质体的效果更好.此酶解过程不能在低浓度的溶液中进行,原因是_________,但也不能在过高浓度的溶液中进行,原因是_________.
33.如图表示某DNA片段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⑤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可能用到的密码子:AUG-甲硫氨酸、GCU-丙氨酸、AAG-赖氨酸、UUC-苯丙氨酸、UCU-丝氨酸、UAC-酪氨酸)
(1)完成遗传信息表达的是_________ (填字母)过程;b过程所需的酶主要有_________.
(2)图中含有核糖的是_________ (填数字);由②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是_________.
(3)该DNA片段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_________ 个.
(4)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与③结构的化学组成最相似的是_________.
A.乳酸杆菌 B.噬菌体 C.染色体 D.流感病毒
(5)苯丙酮尿症是由控制某种酶的基因异常而引起的,这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
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8题,共计56分.每题2分.0
1.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有拟核
B.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C.都有线粒体
D.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中的一种,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
【解答】解:A、蓝藻有拟核,酵母菌有细胞核,故A选项错误;
B、蓝藻和酵母菌均能进行有氧呼吸,故B选项正确;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故C选项错误;
D、蓝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酵母菌不能,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蓝藻和酵母菌为载体,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之间的异同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难度不大.考生要能够识记原核生物中的一些特殊实例,如:蓝藻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但是它的细胞结构中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2.如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
B.①、②、③均属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
C.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使用纤维素酶可将其破坏
D.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元,二者均贮存能量,可作为贮能物质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图示中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其中单糖不能继续水解;蔗糖不属还原搪;纤维素不是贮能物质,与果胶构成植物细胞壁.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不可继续水解,A错误;
B、还原糖包括所有的单糖以及二糖中的麦芽糖和乳糖,①均属还原糖,②中的蔗糖不属还原搪,B错误;
C、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使用纤维素酶可将其破坏,C正确;
D、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纤维素不是贮能物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糖类的分类以及还原糖鉴定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单糖不能被再度水解;识记还原糖的种类;明确纤维素不属于储能物质;识记多糖的基本单位均为葡萄糖.
3.
如图,在一定时间内使某种动物细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经检查发现放射性同位素依次出现在图中①、②、③、④、⑤部位.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体现了膜具有选择透性
B.②、③都是双层膜结构
C.⑤代表分泌蛋白
D.⑥对肽链进行了加工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专题】模式图;细胞器.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分析题图:①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②是内质网,③是高尔基体,④是细胞膜,⑤细胞外的分泌物,⑥线粒体.
【解答】解:A、该过程体现了膜具有流动性,A错误;
B、②内质网、③高尔基体都是单层膜结构,B错误;
C、看图可知,该分泌物为分泌蛋白,⑤代表加工出细胞的分泌蛋白,C正确;
D、⑥线粒体的功能是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为载体,意在考查学生了解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涉及到的细胞结构,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属于中档题.
4.为研究酶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基本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步骤 基本过程 试管A 试管 B
1 加入淀粉溶液 3mL -
2 加入蔗糖溶液 - 3mL
3 加入新鲜唾液 1mL 1mL
4 37℃保温15min,加本尼迪特试剂 2mL 2mL
5 沸水浴2-3min,观察 红黄色沉淀 无红黄色沉淀
A.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
B.检测指标是颜色的变化
C.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D.37℃是该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考点】酶的特性.
【专题】数据表格;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斐林试剂能与还原性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
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根据实验结果来看,唾液中的酶能分解淀粉为还原糖,不能分解蔗糖,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检测指标是颜色的变化,据此解答.
【解答】解:A、根据实验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A正确;
B、根据表格数据来看,该实验检测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颜色的变化,B正确;
C、根据实验结果来看,唾液中的酶能分解淀粉为还原糖,不能分解蔗糖,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不能证明酶的高效性,C错误;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温度属于无关变量,各组氧相同且适宜,根据表格数据来看,37℃是该酶作用的最适温度,D正确.
故选:C.
【点评】题结合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分解作用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考查实验设计和酶的知识,识记酶的特性、明确实验中的不同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5.
为研究大豆幼苗光合速率与光强度的关系,科研人员在适宜温度、大气CO2浓度条件下做了一组实验,得到图中曲线Ⅰ.改变某一实验条件后,他们又做了一组实验,得到图中曲线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叶肉细胞中NADPH的合成速率大于b点
B.b点叶肉细胞中RuBP的再生速率大于c点
C.题中改变的实验条件是温度或CO2浓度
D.不同实验条件下大豆幼苗的光饱和点不同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坐标曲线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图分析:a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b点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而是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a点与b点相比,光照强度较弱,光反应较慢,生成NADPH的速率较小,A错误;
B、b点的光合速率低于c点,所以b点叶肉细胞中RuBP的再生速率大于c点,B错误;
C、题中改变的实验条件可能是温度或CO2浓度或成熟的大豆苗,C错误;
D、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较多,不同实验条件下大豆幼苗的光饱和点不同,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6.细胞呼吸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必须在有O2条件下进行
B.形成大量ATP
C.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D.不产生CO2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1、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的酶的作用下还原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还原为乳酸.
【解答】解: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不需要氧气,A错误;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B错误;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错误;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不产生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反应物和产物及释放能量的多少,主要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前期开始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B.中期可观察到核被膜解体形成的小泡
C.后期中心体发出的纺锤丝将染色体拉向两极
D.末期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专题】正推法;有丝分裂.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前期植物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A正确;
B、前期核膜解体、核仁消失,所以中期可观察到核被膜解体形成的小泡在,B正确;
C、高等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C错误;
D、末期在赤道板位置,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8.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稀盐酸解离可使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散
B.用水漂洗可洗去碱性染料以保持细胞活性
C.常用碘-碘化钾溶液使染色体着色以利于观察
D.可用高倍镜观察植物细胞连续的分裂过程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专题】正推法;有丝分裂.
【分析】洋葱根尖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解答】解:A、用盐酸解离的目的是使植物细胞之间的果胶质层松散,A正确;
B、染色之前要通过漂洗洗去解离液,此时细胞没有活性,B错误;
C、染色体用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染色,C错误;
D、解离过程细胞已失去活性,不能观察植物细胞连续的分裂过程,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图中属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④②
D.③④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
结 构 时 期 染色体数 染色单体数 DNA分子数
有
丝
分
裂 间期 2n 0→4n 2n→4n
分裂期 前、中期 2n 4n 4n
后期 2n→4n 4n→0 4n
末期 4n→2n 0 4n→2n
减
数
分
裂 间期 2n 0→4n 2n→4n
减
Ⅰ 前、中期 2n 4n 4n
后期 2n 4n 4n
末期 2n→n 4n→2n 4n→2n
减Ⅱ 前、中期 n 2n 2n
后期 n→2n 2n→0 2n
末期 2n→n 0 2n→n
【解答】解:(1)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因此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即图④;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因此此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且染色体:DNA=1:1,即图②.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柱形图,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如图表示雄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图表示有丝分裂,则BC段表示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B.若图表示减数分裂,则BC段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1个或者2个Y染色体
C.若图表示有丝分裂,则DE段一个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组是2N
D.若图表示减数分裂,则CD段发生着丝点分裂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专题】坐标曲线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该图既能表示有丝分裂,也能表示减数分裂,AB段表示DNA分子复制,BC段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细胞;图中CD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二后期的着丝点分裂;DE段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
【解答】解:A、若图表示有丝分裂,则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A错误;
B、若图表示减数分裂,则BC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细胞,细胞中只可能含有1个Y染色体,B错误;
C、若图表示有丝分裂,则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其中后期含有的染色体组是4N,C错误;
D、若图表示减数分裂,则CD段表示减二后期的着丝点分裂,D正确.
故选:D.
【点评】题着重考查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识记能力和区分判断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明确:该图既能表示有丝分裂,也能表示减数分裂.
11.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图象,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乙细胞中的③和②可属一对同源染色体
B.甲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DNA数为8,单体数为0
C.染色体P和Q 上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如果P为X染色体,则丁图中的Q一定是Y染色体,两者同源区段可携带等位基因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专题】模式图;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乙细胞中的③和②可属一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图中甲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8,DNA数为8个,但不含染色单体,B正确;
C、染色体P和Q上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在亲子代传递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由于丁图不含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因此,如果P为X染色体,则Q一定不是Y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
某男性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图为此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示意图(白化病基因a、色盲基因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B.在形成此精原细胞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四分体
C.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
D.该夫妇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
【分析】分析图文: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图可知该男性的基因型为AaXbY.其与一正常女性(A_XBX_)结婚,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aaXbY),说明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
【解答】解:A、初级精母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该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精原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形成四分体,B正确;
C、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色盲儿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母亲,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男性的基因型为AaXbY,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他们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时3/4×1/4=3/16,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文信息准确判断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下:
P F1
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②♀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灰身、红眼
B.体色和眼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1/8
D.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果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3/4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通过组合①可知灰身红眼为显性性状,通过组合②可知眼色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根据实验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的后代只出现灰身红眼,说明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A正确;
B、由于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体色和眼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组合②的F1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1/4×1/2=1/8,C正确;
D、组合①的F1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果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3/4×1/2=3/8,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
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e与F/f所控制,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否则开白花.下列选项中都符合条件的亲本组合是( )
A.EeFf×Eeff EEEf×eeff
B.EeFf×eeFf EeFF×Eeff
C.EeFf×eeff EeFF×Eeff
D.EeFf×Eeff EeFf×eeFf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已知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e与F/f所控制,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否则开白花.所以紫花的基因型是E_F_,白花的基因型是E_ff、eeF_和eeff.
【解答】解:根据题中“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否则开白花”这一条件,可知紫花对应的基因型为E_F_,白花对应的基因型为E_ff、eeF_和eeff.由图分析可见,紫花与白花杂交,后代紫花:白花=3:5.本题可以采用“假设法”分析,假设选项基因型成立则后代应该出现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3:5.
A、EeFf×Eeff→紫花:白花=3:5,EEFf×eeff→紫花:白花=1:1,A错误;
B、EeFf×eeFf→紫花:白花=3:5,EeFF×Eeff→紫花:白花=3:1,B错误;
C、EeFf×eeff→紫花:白花=1:3,EeFF×Eeff→紫花:白花=3:1,C错误;
D、EeFf×Eeff→紫花:白花=3:5,EeFf×eeFf→紫花:白花=3:5,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绘预测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能力.
15.如图是同种生物4个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A对a、B对b为显性.选择其中两个个体作为亲本杂交,F1中出现4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请分析亲本是( )
A.图1和图3
B.图1和图4
C.图2和图3
D.图2和图4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A和a、d和d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但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后代出现4种表型必须是一对相对性状杂交产生两种表现型,另一对相对性状杂交也产生两种表现型;后代出现6种基因型必须是一对相对性状杂交产生两种基因型,另一对相对性状杂交产生三种基因型.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只能产生1种配子,图2能产生4种配子,图3只能产生1种配子,图4能产生2种配子.因此:
A、图l和图3所示生物杂交即AAddBB×AADDbb,后代出现1×1=1种表现型、1×1=1种基因型,A错误;
B、图1和图4所示生物杂交即AAddBB×Aaddbb,后代出现1×2=2种表现型、2×1=2种基因型,B错误;
C、图2和图3所示生物杂交即AaDDBb×AADDbb,后代出现1×2=2种表现型、2×2=4种基因型,C错误;
D、图2和图4所示生物杂交即AaDDBb×Aaddbb,后代出现2×2=4种表现型、3×2=6种基因型,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杂交组合后代的基因型种类和表现型种类,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
16.某女子是色盲基因携带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女子与正常男性婚配,其子女的色觉表现都正常
B.该女子携带的色盲基因最可能来自她的母亲
C.该女子所携带的色盲基因最可能传给她的儿子
D.该女子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有一半不含色盲基因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专题】正推法;伴性遗传.
【分析】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此类疾病的特点是:(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解答】解:A、该女子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XBXb,正常男性为XBY,他们生男孩有一半的概率患病,A错误;
B、该女子携带的色盲基因来自她的母亲和父亲的概率相等,B错误;
C、该女子所携带的色盲基因传给她的儿子和女儿的概率相等,C错误;
D、该女子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有一半不含色盲基因,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色盲为素材,考查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几种伴性遗传病的特点,明确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结合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准确判断各选项.
17.下列基示某同学制作的脱氧核苷酸结构模型(表示 脱氧核糖、 表示碱基、 表示磷酸基团),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专题】模式图;DNA分子结构和复制.
【分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且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其中磷酸和含氮碱基连接在脱氧核糖体上,且两者的连接位点之间应相隔一个O原子.据此答题.
【解答】解:A、DNA分子中不含碱基U,A错误;
B、磷酸和含氮碱基都连接在脱氧核糖上,B错误;
C、磷酸和含氮碱基都连接在脱氧核糖上,C错误;
D、由脱氧核苷酸的组成和连接方式可知,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时,选项中各部件之间连接正确,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模型图,考查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掌握三种分子之间的连接方式,能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8.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
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B.只有35S
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只有32P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噬菌体的DNA中含有P,蛋白质中含有S,因此一般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解答本题应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着手,并且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体内的,利用细菌中原料合成DNA和蛋白质的.
【解答】解: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只将自身的DNA注射到细菌菌体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体外.
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的,因此亲代噬菌体被32P标记的那两条DNA链存在于某两个子代噬菌体中.而细菌中没有32P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中始终只有两个子代DNA分子有32P标记.
由于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是以细菌体内的原料合成的,而大肠杆菌被35S标记,因此合成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均有35S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放射性标记,考生解题时能够运用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和噬菌体的寄生特性,并且明确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19.艾滋病病毒属RNA病毒,具有逆转录酶,如果它决定某性状的一段RNA含碱基A:19%、C:26%、G:32%,则通过逆转录过程形成的双链DNA片段中碱基A占( )
A.19%
B.21%
C.23%
D.42%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 是DNA的结构特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有关计算.
【解答】解:由题意知RNA病毒中碱基U的含量是1-(19%+26%+32%)=23%,A+U=42%,RNA病毒逆转录过程中A与T配对,C与G配对,U与A配对,G与C配对,所以逆转录形成的双链DNA分子中A+T的比例与RNA中A+U的比例相同,是42%,所以通过逆转录过程形成的双链DNA片段中碱基A的比例是42%÷2=21%.
故应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关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计算,主要考查学生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将全部 DNA分子双链经 32P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置于不含 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 4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 32P,则一定进行有丝分裂
B.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 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2
D.若减数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 1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对比分析法;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解答】解:A、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 32P,说明DNA只复制了一次,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A错误;
B、若进行减数分裂,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说明DNA只复制一次,因此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的染色体都含 32P,B错误;
C、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有丝分裂后,都含有标记;当细胞处于第二次分裂后期时,染色单体随机分开,具有32P标记的染色体也随机进入2个细胞,所以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的4个子细胞中,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2个或3个或4个,C错误;
D、若进行减数分裂,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说明DNA只复制一次,因此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及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
A.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10个
C.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已知一条链上A:T:G:C=1:2:3:4,即A1:T1:G1:C1=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2:T2:G2:C2=2:1:4:3.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则A1=T2=10,T1=A2=20,G1=C2=30,C1=G2=40,即该DNA分子中A=T=30个,C=G=70个.据此答题.
【解答】解:A、该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含有腺嘌呤30个,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2-1)×30=90个,B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A=T=30个,C=G=70个,则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C正确;
D、该双链DNA分子含有100对碱基,比例已经确定,其碱基排列方式小于4100,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根据题干信息计算出该DNA分子中四种碱基的数目,再结合其延伸规律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癌变后细胞周期变短
B.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
C.衰老细胞中部分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
D.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与基因无关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专题】正推法;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分析】1、细胞衰老的特点可概括为:一小,一大,一多,三少,一小是体积减小,一大是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多是色素增多,三低是酶的活性降低,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和新陈代谢速率降低.
2、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DNA、基因、转运RNA相同,但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3、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解答】解:A、细胞癌变,细胞分裂能力增强,细胞周期缩短,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B正确;
C、衰老细胞中部分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C正确;
D、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3.
结合下面图表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
药物 治病机理
青霉素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
红霉素 与核糖体结合,阻止了其与RNA结合
利福平 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
A.结核杆菌的④和⑤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B.人体健康细胞中可以发生①~⑤过程
C.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①过程
D.环丙沙星和红霉素分别能抑制细菌的①和③过程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专题】数据表格;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③是翻译、④是RNA复制、⑤是逆转录.
【解答】解:A、结核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存在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A错误.
B、人体健康细胞中也同样不存在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只能发生①②③过程,B错误.
C、青霉素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利福平是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转录过程,而不是抑制DNA的复制,C错误.
D、依据题干信息可知,环丙沙星可促进DNA螺旋化,可抑制DNA分子复制,而利福平是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影响RNA的合成过程,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比较综合,提升了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审题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24.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一秆双穗”植株在当代出现,属于显性突变,且该植株为杂合子,可以通过自交获得“一秆双穗”纯合子植株.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单倍体育种过程: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后筛选出人们所需的品种.
【解答】解:A、突变性状在当代就显现,说明该突变为隐性基因变为显性基因引起的,A错误;
B、突变株为杂合子,其自交可产生“一秆双穗”的纯合子,B正确;
C、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形态变化,所以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无法判断发生基因突变的位置,C错误;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还需诱导染色体加倍,再筛选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育种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征,能根据题干信息推测该突变属于隐性突变还是显性突变;其次还要求考生掌握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再判断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
25.如图的甲、乙为染色体配对时出现的一种现象,丙、丁是染色体交叉互换的现象,①至④是对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或结果的解释,其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图甲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缺失 ②图乙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倒位
③图丙会导致染色体片段重复 ④图丁会导致基因重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相互交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解答】解:①图甲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缺失,也可能是某一片段发生重复,正确;
②倒位是指染色体断裂后倒转180°后重新接合起来,造成这段染色体上基因位置顺序颠倒,所以图乙的一条染色体可能有片段倒位,正确;
③图丙是易位,即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但不会导致染色体片段重复,错误;
④图丁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相互交换片段,因此会导致基因重组,正确.
所以正确的有①②④.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6.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解答本题运用了减数分裂的特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裂,因此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并且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位于两条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发生分离.
【解答】解:①②对于2号染色体,两个A基因原本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上,应在减二后期随着丝点的分裂而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现在着丝点没有分裂,而是进入同一个配子,因此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又由于该配子不含性染色体,说明同源的一对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未分离,两条性染色体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因此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就不含性染色体,产生的精子中不含性染色体;当然也可能在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分裂,使姐妹染色单体都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中,另外一个精细胞也就没有性染色体,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异常分离导致产生异常配子的情况,要求考生能熟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识记同源染色体在减一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二分离.
27.某自花授粉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花色取决于细胞中的花色素,花色素合成的主要过程如图所示,设花色由2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取白花植株(甲)与白花植株(乙)杂交,F1全为红色,F1自交得F2,F2中出现红色和白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株甲能产生2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B.若亲代白花植株中基因a或b发生突变,则该植株一定开红花
C.用酶1的抑制剂喷施红花植株后出现了白花,该植株的基因型仍然不变
D.若基因B发生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则基因B不编码氨基酸,植株开白花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模式图;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分析题图: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酶1能控制合成花色素前体物;基因B能控制酶2的合成,酶2能控制花色素的合成.因此,只有A和B基因同时存在时才开红花,即开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其余基因型均开白花.
分析题文:白花植株(甲)与白花植株(乙)杂交,F1全为红色,则甲和乙的基因型为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得F2,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A_B_):白花(A_bb、aaB_、aabb)=9:7.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配子,A错误;
B、若亲代白花植株中基因a或b发生突变,但其突变后不一定变成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该植株突变后不一定开红花,B错误;
C、用酶1的抑制剂喷施红花植株后出现了白花,但该植株的基因型仍然不变,C正确;
D、若基因B发生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但基因B仍能编码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正确审图,能弄清基因型及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8.
如图所示是某植株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植株的基因型必为AaBb;
②若该植株是由花粉粒发育而来的,则其亲本是四倍体;
③若该植株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则其配子是二倍体;
④该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且发生过基因突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专题】图形图表题;有丝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植株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若该植株为二倍体生物,则图示细胞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若该植株为四倍体生物,则图示细胞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据此答题.
【解答】解:①根据图示细胞中的基因不能确定该生物的基因型,①错误;
②若该植株是由花粉粒发育来的,则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其亲本含有4个染色体组,称为四倍体,②正确;
③若该植株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则图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其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称为二倍体,但其配子不是生物体,不能称为二倍体,③错误;
④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应该含有相同的基因,而图示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说明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判断图示细胞可能所处的时期,同时能根据图中基因判断相应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44分.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
29.图1为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有氧呼吸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②、⑥所示细胞器的名称分别是液泡、叶绿体
(2)图1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⑤(填序号)中.
(3)图1中结构①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4)图2中过程Ⅰ发生的场所是③④(填图1中的序号).
(5)2,4-二硝基苯酚(DNP)对图2中过程Ⅱ的氧化过程没有影响,但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表明DNP使分布在d(填下列序号)的酶无法合成ATP.
a.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基质 c.线粒体外膜 d.线粒体内膜.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分析图1:图1为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细胞膜,②为液泡,③为细胞质基质,④为线粒体,⑤为细胞核,⑥为叶绿体.
分析图2:图2为有氧呼吸过程简图,其中Ⅰ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Ⅱ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解答】解:(1)图1中②为液泡,⑥为叶绿体.
(2)图1中的遗传物质是DNA,主要存在于⑤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
(3)图1中结构①是细胞膜,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4)图2中过程Ⅰ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③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④叶绿体.
(5过程Ⅱ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因此DNP使分布在d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合成ATP.
故答案为:
(1)液泡 叶绿体
(2)⑤
(3)蛋白质
(4)③④
(5)d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结构示意图和细胞呼吸过程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呼吸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场所,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0.研究小组为探究pH对某种绿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将生长旺盛的绿藻等量分成5组,各种藻液pH分别设置为6.0、7.0、8.0、9.0、10.0,然后在光照等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多次测定各组氧气释放量并计算表观光合速率得到如表数据:
设定的pH 6.0 7.0 8.0 9.0 10.0
表观光合速率(O2)
[μmol?mg-1?h-1] +160 +195 +165 +90 -50
(注:表观光合速率是指在光照条件下,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释放到外界的O2量;“+”表示释放,“-”表示吸收)
请回答:
(1)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O2来源于水(填物质名称),该物质分解时还能产生H+、e-
(2)表观光合速率还可以通过测定CO2的吸收量来表示.CO2吸收后,与RuBP结合形成六碳分子,六碳分子随即分解成2个三碳酸分子,然后被NADPH 还原.
(3)实验分组时,每组绿藻的量要相等,其目的是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4)据表中数据,在答卷的坐标系中绘出表观光合速率随pH变化的曲线图.
(5)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若要更准确地测定影响该绿藻表观光合速率的最适pH,应如何设置自变量?在pH为6-8之间设置系列的pH梯度.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1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同时产生还原氢、合成ATP;暗反应阶段分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阶段,二氧化碳固定是一个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个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ATP的作用下被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还原形成有机物,同时产生五碳化合物.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表观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酶促反应,PH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
【解答】解:(1)光合作用过程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的分解,该物质分解时除了产生氧气,还能产生 H+、e-.
(2)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吸收后,在酶的催化作用下,1 分子的二氧化碳与 1 个 RuBP 结合,形成 1 个六碳化合物,这个六碳分子随即分解成 2 个三化合物,然后被NADPH ([H])还原.
(3)绿藻的数量是无关变量,为了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实验分组时,每组绿藻的量要相等.
(4)由表分析可知,表观光合速率随着 pH 的增大是先上升后下降,通过描点画线法绘出曲线图如下:
(5)由表格信息可知,影响该绿藻表观光合速率的最适pH在6-8之间,若要更精确地测定影响该绿藻表观 光合速率的最适 pH,应在pH为 6-8 之间设臵系列的pH梯度.
故答案为:
(1)水 H+、e-
(2)2个三碳酸 NADPH
(3)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4)曲线先上升后下降
(5)在pH为6-8之间设置系列的pH梯度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具体过程的掌握,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获取信息并进行图文转换.
31.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杂交实验如图1.
(1)上述亲本中,裂翅果蝇为杂合子(纯合子/杂合子).
(2)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你就上述实验,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该等位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3)现欲利用上述果蝇进行一次杂交试验,以确定该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请写出一组杂交组合的表现型:非裂翅(♀)×裂翅(♂).
(4)实验得知,等位基因(A、a)与(D、d)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或dd 的个体胚胎致死.两对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响,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不发生交叉互换.这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
【专题】假说演绎法;正推反推并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
【分析】分析遗传图解可知,裂翅对非裂翅是显性,裂翅雌性与非裂翅雄性杂交,子代的表现型是雌性个体、雄性个体中的裂翅与非裂翅之比都接近1:1,说明亲本裂翅是杂合子,且控制裂翅和非裂翅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要确定基因的具体位置,可以用隐性纯合子雌性个体与显性纯合子雄性个体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进行判断.
【解答】解:(1)由题意知,裂翅是显性性状,裂翅与非裂翅杂交后代,既有裂翅,也有非裂翅,说明亲本裂翅是杂合子.
(2)如果裂翅、非裂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aY,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XAXa(裂翅雌性):XaXa(非裂翅雌性):XAY(裂翅雄性):XaY(非裂翅雄性)=1:1:1:1,遗传图解如下:
.
(3)利用上述果蝇进行一次杂交试验,以确定该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应该选择非裂翅雌果蝇和裂翅雄蝇杂交,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杂交后代的雌果蝇都是裂翅,雄蝇都是非裂翅,否则就位于常染色体上.
(4)由题图可知,A(a)基因与D(d)基因同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时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故答案为:
(1)杂合子
(2)
(3)非裂翅 裂翅
(4)不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共有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预期结果并获取结论,学会通过遗传图解解答遗传问题.
32.为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现象,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材料用具:紫色洋葱鳞片叶,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实验步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条件是蔗糖溶液浓度>(填“>”或“<”或“=”)细胞液浓度.
(2)步骤甲中,盖盖玻片中,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将另一侧轻轻缓慢放下,这样操作可以防止出现气泡.
(3)步骤乙用显微镜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后续观察的对照.
(4)步骤丙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以保证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完全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5)植物细胞工程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质壁分离的细胞,获得原生质体的效果更好.此酶解过程不能在低浓度的溶液中进行,原因是在低浓度溶液中原生质体易吸水涨破,但也不能在过高浓度的溶液中进行,原因是在过高浓度溶液中原生质体易过度失水而死亡.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细胞融合的方法.
【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解答】解:(1)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条件是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使细胞失水.
(2)步骤甲中,盖盖玻片中,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将另一侧轻轻缓慢放下,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气泡,影响观察.
(3)步骤乙用显微镜观察,可以观察植物细胞在清水中液泡的大小和颜色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便于与质壁分离后的现象进行对比,即作为后续观察的对照.
(5)植物细胞工程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质壁分离的细胞,获得原生质体的效果更好.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保护后,在低浓度溶液中原生质体容易吸水涨破,所以酶解过程不能在低浓度的溶液中进行;但也不能在过高浓度的溶液中进行,原因是在过高浓度溶液中原生质体易过度失水而死亡.
故答案为:
(1)>
(2)气泡
(3)作为后续观察的对照
(5)在低浓度溶液中原生质体易吸水涨破 在过高浓度溶液中原生质体易过度失水而死亡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3.如图表示某DNA片段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⑤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可能用到的密码子:AUG-甲硫氨酸、GCU-丙氨酸、AAG-赖氨酸、UUC-苯丙氨酸、UCU-丝氨酸、UAC-酪氨酸)
(1)完成遗传信息表达的是bc (填字母)过程;b过程所需的酶主要有RNA聚合酶.
(2)图中含有核糖的是②③⑤ (填数字);由②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是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
(3)该DNA片段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7 个.
(4)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与③结构的化学组成最相似的是D.
A.乳酸杆菌 B.噬菌体 C.染色体 D.流感病毒
(5)苯丙酮尿症是由控制某种酶的基因异常而引起的,这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的复制;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①是DNA;②是mRNA;③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④为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⑤是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解答】解:(1)遗传信息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即图丙中的b、c过程;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
(2)核糖是组成RNA的重要成分,图中含有核糖的是②mRNA、③核糖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RNA)和⑤tRNA.mRNA上编码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②中碱基序列为AUGGCUUCUUUC,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一丙氨酸一丝氨酸一苯丙氨酸.
(3)由于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图中mRNA上含有碱基A有1个,碱基U有6个,因此模板链上含有T1个,非模板链上含有T6个,即该DNA片段中含有7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4)图中③为核糖体,其成分包括蛋白质和RNA,RNA病毒的成分与其最相似.
(5)苯丙酮尿症是由控制某种酶的基因异常而引起的,这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故答案为:
(1)bc RNA聚合酶
(2)②③⑤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
(3)7
(4)D
(5)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点评】本题结合转录、翻译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场所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及DNA分子复制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