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
相关话题
教学设计是七年级语文教师授课活动的行动指南。这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木兰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二)、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中难点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三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品;学生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一、导入新课:
1、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等
2、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乐府双壁”指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学生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及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学生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1)字词注音及解释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 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朔气:Shuò(北方) 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户:门 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 忆:思念 昨夜见军帖 帖:文告
军书十二卷 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
阿爷无大儿 阿爷: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 为:为了 市:买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溅溅:水流声
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 用:做
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扶将:扶持 著我旧时裳 著:穿
当窗理云鬓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 走:跑
(3)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理解句式,认识互文修辞手法。(按组每组回答一句,看谁最准确)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泛指,是一种排比铺陈的写法,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勇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4)解释句子含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三、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
1、在学生充分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大屏幕上显示: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2、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四、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五、作业 背诵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课文内容; 分析木兰形象;揣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与学互动过程:(接上节课的步骤)
一、 导入:
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可师生间相互提问,互相解答。
(一)、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2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表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既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表现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部分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我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高官;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第二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木兰回到家园”这一层又写了几层意思,是做具体分析?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3)“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四)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三、教师点拨,学生分析木兰的形象。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课间显示下列板书)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四、品读鉴赏,把握特色。
1、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使举例说明。
(顶针、对偶、排比、互文等,举例略)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3、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六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题。默写。
教学反思: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背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只是对于文中的修辞手法,变化过多,掌握不是很好。
打造和谐生动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用宽容、创新打造和谐的语文课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者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另外,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强化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敬业、宽容、创新的品质感染学生,用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用心灵启迪学生心灵。首先,教师应将教育工作视为神圣的工作,注重师表风范,具备宽容的气度,做到正直而敬业、公正而宽容,关爱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随意体罚学生。同时,教师要打破“教师权威”的观念,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尊重、理解以及合作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心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定教”,不断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如在教学《父母的心》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在本文中,父母在送与不送孩子的问题上始终处在矛盾与犹豫中,其情感世界出现了哪些波澜呢?请走入文中“父母”的情感世界,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完成有关表格。(学生思考后,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呈现表格)(2)由表格看,在送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是颇费周折的,因为他们有太多的考虑。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他们多次换回孩子原因,探讨“父母的心”的内涵。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的想法,说说“父母的心”究竟包含哪些内涵。由于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水平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自由表达和交流讨论的机会,促进师生对话,促进学生思想的飞跃和情感的升华。
其次,教师应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实现个性化教学,展现人格魅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打破教材束缚,回归生活,而不是拿“旧船票”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如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求,合理开发与利用教材、影视、多媒体、网络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在无形中诱导学生学会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学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用博识、幽默打造生动的语文课堂
语文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从古至今,既有诗词歌赋,也有现代散文、小说,可谓包罗万象、精彩纷呈、五彩斑斓。因此,要打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幽默的教学艺术,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如行云流水,使学生在获得乐趣的同时也得到理趣。反之,如果教师胸中无书、呆板僵硬,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心灵的启迪了。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渊博、深厚的文化知识与底蕴,能够利用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巧妙地引导与启发学生,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逐渐将语文学习视为一种审美享受,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无穷,从而爱上语文、爱上学习。同时,教师要注意语文与各学科、生活实际的联系,时常穿插一些趣味故事、小知识插曲、新闻热点等,让课堂显得妙趣横生、轻松愉快。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教师可利用趣味童话故事自然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则应超越文本,引入有关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其次,教学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追求。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如果教师的语言生动有趣、幽默诙谐,学生则会被深深吸引,从而主动地学习与探究。正如俄罗斯谚语所说的: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追求语言魅力,不断优化教学语言,运用富含智慧、激情、幽默、有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学生的思维、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其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可以运用猜谜、俗语、他人评价等手段,或者运用流行歌曲、课文诗句、广告语等营造幽默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故乡》时,阔别20年后再见到“我”,闰土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此时,教师可顺口说道“:真可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啊”,或者利用夸张、比喻、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创设幽默风趣的学习情境,营造轻松幽默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谐音法,巧妙仿词,达到幽默的教学效果,打造快乐生动、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
作者:田海青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海河初级中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