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乡创业故事
创业活动是人类商品生产活动中的最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形态,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等都表现出了愈来愈紧密的联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青年返乡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青年返乡创业故事1:留学生养猪回乡当“猪倌”
乐亭县庞各庄镇王庄子村东南的生猪养殖基地陆续迎来全国各地的客户。1月29日,记者走进这片有着9个大棚的野猪养殖基地,看到大小不等的黑、白、黄三种颜色的野猪,在各自的猪舍内有的吃着饲料,有的在晒太阳,有的用嘴含住自来水龙头喝水解渴。然而,令记者惊奇的是,这个养猪场的场主竟是一位曾留学韩国的大学生。他就是年仅31岁的刘凯。
刘凯,曾就读于唐山学院,随后又到韩国留学学习国际贸易专业,2007年学成回国。作为一个对生活怀着满腔热血的80后,他尝试过工程建筑、销售等多种职业。2008年“三聚氰胺”这个词汇一夜间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食品安全问题倍受政府和老百姓的关注。偶然一次机会,刘凯在吉林一个养野猪的朋友那里吃的猪肉,味道鲜美,令人回味无穷。当时,他便想到留学时韩国的野生鲜猪肉120多元一公斤,非常昂贵。“能不能从吉林引进野猪带回唐山来养,这样家人、朋友就能吃到自家养的安全放心的猪肉。”刘凯从那时起就萌生了养猪的想法。
“留学生要养猪?这大学不就白上了吗!”在和家人一番争论后,执着于生态养殖业的刘凯逐渐占了上风。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已有机会留在省、市大医院工作的妻子蒙艳凤,为了支持丈夫创业,也选择回到了乐亭家乡。2009年,刘凯开始筹集资金,修建猪场,通过朋友以平均一头一万元的价格引进了108头长白山原始森林的纯种野猪,与中国原生态家猪杂交繁殖。等到家人和朋友吃到这种猪肉之后,个个赞不绝口,向他订猪肉的人越来越多,猪肉价格也很稳定。面对大众对生态猪肉的反应,刘凯考虑扩建猪场将养殖范围扩大。
谈起绿色养殖,刘凯说,基于对绿色养殖的考虑,他组织成立了“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了102名合作社社员共同致富。由于实施了生态养殖方法,饲料全部采用自种的青贮玉米芯、玉米、大豆等纯天然绿色无污染植物,能够提供猪生长所需的多种维生素,而且生长周期是现代养殖猪生长周期的三倍。所以,这种奔跑鲜猪肉肥而不腻。
然而,出乎他预料的是养猪也是一门风险行业。2014年冬天,因气温骤降,刘凯的猪场冻死了400多头小猪。为解决室温问题,他修建了9个温室大棚作猪舍。6年来,他们已经先后投资1600万元,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万元。往年野猪产量大都在2万公斤左右,销售不成问题。由于去年野猪养殖规模产量都有所加大,现有存栏野猪2600头。年底宰杀后,约5万公斤的切割冷冻野猪肉被存放在冷库里。为帮助村民打开销路,近日刘凯一直在忙着利用网络、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买家。目前,他已把野猪肉打进了北京、山西、天津、石家庄和唐山荷花坑等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
刘凯说,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吃上健康的肉食,但面对眼下销售市场遇冷的现状,我们急需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100多户村民一年的收成希望都在这里,他们盼着尽快将库存的野猪肉卖出去回家过年。
青年返乡创业故事2:唐山留学生回乡创业 库存5万公斤鲜肉待销
留学韩国回乡创业的乐亭县庞各庄乡大学生刘凯,带领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02户社员搞野猪养殖,几年来效益一直不错。去年,他们饲养野 猪的规模、产量都有所提升,但猪肉销量却不如往年。眼看快过年了,望着存放在冷库里的5万公斤鲜野猪肉,刘凯很是着急。
1月29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庞各庄乡王庄子村的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看到,占地24亩的9个养殖大棚依次排开,大棚里面,是用钢 筋围成的一个个约12平方米的野猪圈,机灵可爱的小乳猪、健康活泼的保育猪、肥头大耳的育肥猪,有的在欢快地吃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喝水解渴。刘凯介绍,这些猪都是长白山原始森林的纯种野猪与中国原生态母猪杂交的二代产品。2007年,刘凯从韩国忠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2008年,刘凯与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妻子结婚。2009年,养猪市场瘦肉精添加严重,刘凯经吉林延边朋友介绍,买来长白山奔跑野猪饲养,家人和朋友吃过野猪肉后,都认为肥肉肥而不腻,瘦肉瘦而不柴。从此,刘凯便萌生了养殖野猪的想法,他以每头1万元的价格引进108头长白山奔跑野猪,饲料为玉米、大豆、甜玉米芯,生长周期为1年半左右。该项目作为乐亭县畜牧行业的龙头,也得到了该县相关部门的帮扶和支持。经唐山市畜牧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验,按照农业部相关规定,其养殖的野猪磺胺类、金霉素、土霉素等12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6年来,他们已经投资1600万元,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万元,用于猪舍改造、聘请畜牧专家、青储1000多吨甜玉米芯发酵饲料及猪场日常管理经营。2014年,刘凯带领102户村民建起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往年野猪产量在2万公斤左右,销售不成问题,去年野猪养殖规模、产量都有所提升,现有存栏野猪2600头。年底宰杀后,约5万公斤切割冷冻野猪肉存放在冷库里。
为帮助村民打开销路,近日,刘凯一直在忙着利用网络、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买家,北京、天津、山西及省内部分城市的客户陆续订购野猪肉,唐山荷花坑市场也有他们的野猪肉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刘凯说:“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吃上健康的肉食,但面对眼下销售市场遇冷的现状,我们急需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100多户村民一年的收成希望都在这里,他们盼着快将库存的野猪肉卖出去。希望有这方面需求的社会各界人士与我联系,电话:13503156526。”
青年返乡创业故事3:返乡大学生种植姬松茸远俏日韩
乡情档案:黎富平,1979年出生于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2003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到兴义市桔山工委工作;2010年,回乡领头创办安龙县农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7月7日,天刚蒙蒙亮,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的义龙食用菌园区的菌农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点,菌农们将刚采的满筐菌子,陆续背到加工基地。
“别看这菌子小,都已销到韩国、日本去了呢!”农户杨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过磅称上,“52.5斤!今天还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
一旁记账的小会计赵廷艳说:“自6月中旬开采菌子以来,目前已收鲜菌50多吨了。”
不远处,一台崭新的食用菌清洗机正在流水作业。值班村民谭志先喜笑颜开:“每天上午7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里人上班没两样了!”
农户们所从事的与食用菌相关的产业,都源自黎富平,一名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黎富平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优势,回归故里发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从贫困村迈步小康村,带动全县龙广、洒雨、平乐、普坪等乡镇180余户农户,辐射带动就业2000余人,发展大棚615个,户均纯收入4.2万元。
目前,产品除销往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外,还出口到韩国、泰国、日本等地。
【领头羊】带着乡亲奔小康
12年前,黎富平从贵州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到了兴义市桔山工委工作,很快就当上了桔山工委一下属企业生产技术部副经理、研发中心主任。
2005年,黎富平大胆承包了食用菌厂。“没想到,第二年除了还清赊欠租金,居然还赚了二三十万元。”
2008年,黎富平了解到家乡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让出门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做事,还可以照顾家人。
2010年,黎富平回到了小场坝村。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经反复调研考察,黎富平认定,发展姬松茸这种珍稀菌子是条路子。
发挥专业特长和人脉优势,2010年12月,黎富平领头,与村民合伙成立“安龙农望合作社”,当年试种成功。
2011年,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200亩,发展9个大棚,仅干货就卖得17万元。
1亩菌子能增收万元以上!村里一下像砸开了锅,2012年,就有4户有条件的农户参与,亩收入上万元。
没有资金,合作社便统一为农户提供菌种,并协助农户从农行获得每户5万元的小额贷款,合作社提供担保,扶贫部门提供5%的贴息;没有技术,合作社就从菌农中选出6人作为蹲点协调技术员分片包户服务。
“这种集约化种植模式很受乡亲们欢迎。”黎富平说,每年5月底菌子开始生长,一直持续到10月底。一个大棚月产量可达5吨,盛产期每天采摘三次。
2013年,合作社就发展到83个大棚,32户农户参与,其中贫困户占七成以上,今年已发展到150多户。
合作社“统分结合、二次返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加上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激发了村民生产自主性,使得合作社迅速壮大。
2014年,扶贫部门提供园区农户的扶贫贴息贷款高达19.5万元,且每建一个大棚提供3000元的补助资金。
黎富平所说的“二次返利”,即农户第一次收益为,出售鲜菌扣除合作社赊销的种植材料、菌种等后的收入;第二次收益为,每个生产周期结束,将合作社经营利润的60%反补给农户,目前,已返利给农户120多万元。
2014年,合作社带动117余户农户,发展大棚306个,实现产值1745万元,菌农户均纯收入4.2万元。
目前,合作社核心区已被列为贵州省重点农业示范园区,有菌种生产基地4000平方米,食用菌冷链物流中心1600立方米,加工基地48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达80吨。
产品除销往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外,还出口到韩国、泰国、日本等地。
为提高知名度,合作社将姬松茸干品带到泰国和法国博览会参展,好评如潮,并与贵州省农科院合资成立“黔西南州利康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社在壮大,园区在壮大,黎富平的梦想也在大:3至5年内把大棚发展到3000个,并在食用菌多糖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让更多农民致富。
【贫困户】从不愿种到我要种
7月8日上午,在小场坝村的义龙食用菌园区,胡丹云刚一采摘完姬松茸,就忙着去大棚浇水。
“1个大棚能产8000多斤,去年种3个大棚,净赚4万多元!”胡丹云的脸上掠过丝丝喜悦,今年又扩种了5个大棚。
胡丹云一家五口,3亩地,种的包谷,仅仅够吃,生活十分困苦。
2012年,黎富平动员村民种菌,胡丹云怕种了卖不出去,不愿意种。
2013年,妻子廖美云来到合作社打工,一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
妻子告诉他,看看菌农大筐大筐的菌子卖出去,将大把大把的钞票收进“荷包袋”。
胡丹云跑到种菌基地实地“考察”后,了解到一亩地可建两个大棚,一个棚前期投入1.5—2万元;贫困村民1亩地可得3000元扶贫资金补助,合作社还可提供担保,协助小额贷款5万元,并有扶贫部门提供5%的贴息;合作社不但统一提供菌种、技术,还负责统一收购销售。
2014年,胡丹云种了3个大棚,产菌2万多斤,又得2万多元的红利。
【种植大户】种得多赚得多
“每天5:30开始摘菌,7:00选菌、洗菌,下午4:30又开始采第二拨菌子,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钟,交到合作社。”种植大户张启平说,“苦得很,但很开心。”
张启平家有28个大棚,是基地种菌最多的一户,也是加入农望合作社种菌时间最长的一户。
现在正值姬松茸上市,不仅妻子、儿子和儿媳,几乎全家上阵,而且请了3个固定长工,临时工多时达几十上百个。
合作社刚成立时,张启平投了1万多元,试着跟种了1.5亩,建了3个大棚,2013年就赚了4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他,2014年就扩建到10个大棚。今年,张启平索性将房子做了抵押,贷款20多万元,发展的大棚28个。
目前,在张启平的带动下,果药村就有8户农户参与种菌,户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
【小场坝村】贫困村成小康村
小场坝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2013年以前,全村尚有贫困户300多户,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2011年,黎富平回到村里,发起成立合作社发展食用菌,种1亩菌子能增收上万元。
小场坝村村主任韦忠平介绍,自从有了菌子产业,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贫困户数减少了两成,现在是70多户。低保户人口数减少近一半人;过去村里到处都是瓦房和草房,现在95%以上的村民都盖起了砖瓦,就连村民思想观念也都有了改变。
“当初发展菌子,需要集中流转土地,涉及100多户村民,部分村民表示不理解,种菌子能当饭吃!”黎富平说,他是挨家挨户做的思想工作,而现在村民主动种菌的越来越多,土地流转再也不用磨破嘴皮。
韦忠平说,目前,全村40%以上的村民都参与到菌子产业中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其中从事菌子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五成以上。
2015年,小场坝村被认定为小康村。
青年返乡创业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