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特性及其舆论监督功能

发布时间:2017-03-14 14:51

【摘 要】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本文通过对微博的媒介特性以及微博用户群体类别和用户心理需求的分析,对微博的舆论监督功能进行了探讨。微博凭借其显著的平民化与创新性信息交互方式,产生着核裂变的传播效果。具有短小纤细身材、一呼百应架势和光速传播效率的微博,正在建构一个公民舆论的社会空间,其舆论监督功能具有正负效应,其舆论导向受到舆论精英之间博弈力量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媒介特性;用户分析;舆论监督功能;社会作用

自2006年全球的Twitter网站创立以来,微博作为一个新的互联网平台得到迅速发展。随着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以及新浪微博2009年正式上线和很多网站纷纷推出微博,微博已成为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典型代表。随着“微博热”的兴起,微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一、对“微博热”的思考

微博(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不多于14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媒介形式”[1]。用户可以进行信息更新,并实现与他人的即时信息分享。

2010年中国国内微博迎来了春天,新浪、网易、搜狐和腾讯这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了微博。当前,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比2010年提高1.9%。可见,我国网民总数持续攀升,但是速度明显减缓。同时,《报告》还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311万暴增至1.95亿,增幅达208.9%,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微博用户暴涨的过程中,手机微博作出了特殊贡献,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0年底的15.5%上升至2011年6月底的34%。[2]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微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呢?“微博热”又会导致什么样的传播新景象?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微博的特性。

二、微博的媒介特性

从微博到博客,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类似之处,比如在媒介形态上,它们都依赖于发达的互联网技术,都可以发布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片、影音剪辑等,但是微博传播形态的独特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强烈的自媒体属性

微博的形式简单、内容简短,使参入和切入更方便且实时,人人都可以主动选择发布、接受和传递信息。自媒体的属性使得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传播速度传播出最新信息,因而信息极具时效性。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个问题、一种情绪出现之后,立刻就能出现在微博上,从而总是优先被民众所阅听。140字的字数要求,使微博内容不管是从写作上还是从阅读上对传授双方都更为便利,传者既可简洁明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受众也无须在阅听或反馈时占用太多的时间,这更契合当下快餐式文化需求及生活的快节奏要求。

(二)言说空间的自由性及发表空间的巨大优势

在微博上发布言论,除了有字数限制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限制条件。微博言论一般没有事前审查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存在把关人,也没有题材限制,是真正的“意见自由市场”。另外,传统媒体具有稀缺资源的属性,发表空间受到版面、频率或频道的制约。但微博却可以容纳海量信息,可以为数量众多的微博用户提供广阔的发表空间。微博简单的记录方式也降低了对用户文字功底的要求,让普通民众与知识精英拥有同等的发言权,使每位公民有话便可说,满足了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诉求。

(三)“用户——粉丝”的互动模式

传统媒体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即“我说你听”模式,这种传播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2003年非典暴发前期,某些主流传媒报道欠妥,造成非典事态的扩大和蔓延。如今,随着微博的崛起,传统的线性传播格局被打破。在微博的“用户——粉丝”双向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的关系是对等的,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用户还可以通过添加关注等方式迅速同其他用户建立联系,从而连成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如果用户对某一信息关注和认可,该信息就会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如果用户认为某一信息没有意义,该信息就会很快消沉。因此,微博通过用户对信息的关注、转发或回复功能实现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

(四)微博的个性化及用户的主体性

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曾提出“媒介进化论”,认为媒介进化是一种系统内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其机制就是“补救媒介”,即后生媒介对先前媒介有补偿作用。媒介补偿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不断贴近人性的过程。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后生媒介,充分考虑到了用户的个体需求。微博可由用户自己定制使用,这种个性化特征体现了微博对用户“个性化”的观照和“主体性”的尊重。

(五)微博用户的广泛性

说现在是“全民微博”的时代一点也不为过,不管是明星、企业老总、人大代表、学生还是草根百姓都有微博,微博已经跟QQ、手机号码、邮箱地址一样,成为个人名片上的通讯方式。如前所述,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就比2010年底增加了两倍,无怪乎世界上最早的微博Twitter的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曾说:“即使是再庞大的新闻媒体,也不会像Twitter一样在世界各地拥有这么众多的新闻记者。”[3]如果说传统的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那么微博的用户更多地具有“多”“杂”“散”的特征,而“匿”的特点稍微弱化一些。

总之,微博具有短小纤细的身材、一呼百应的架势和光速传播的效率。140字,敲出的不仅仅是博主的心声,传达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更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一种时髦的交流方式,是一种潮流的象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的形成。

三、微博用户分析

微博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博用户对微博的使用情况,以下根据群邑中国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有关微博用户调查的数据,对用户类别和用户心理需求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用户群体类别分析

主要用户群体分析。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使用全球领先的在线调查公司SSI的在线样本库,采用二手资料分析+深度访谈+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西安六城市900名15~55岁微博用户进行了量化调研。调查显示,年轻、高学历的职业群体是微博的核心用户群体,年龄集中在男性(63.8%),25~34岁(56.2%),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74%),遍及公司职员到中层管理者(67%)。也就是说,微博的重度用户侧重为职场中高层管理者和高收入群体,即都市职场人士和社会中坚力量,但收入水平对于是否使用微博没有明显差异。微博同时吸引了大量的70后、80后,这些群体是当前城市的主流群体,这些人也乐于表达自己。不同的代际之间有一定的动机差异,70后在微博上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对微博的话题参与和活跃度较高,90后基本是娱乐。

此次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微博的积极用户所占比例是37.7%(即积极分子+创造者的比例),其他大部分用户主要是跟进和关注微博消息。

2010年8月,群邑中国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在线调查还发现,微博用户发布信息内容以个人为主导,排在前三位的发布内容分别是记录每日心情(中选率61.3%)、兴趣爱好(中选率52.9%)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或者新闻(中选率49.7%)。同时,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受众最愿意转发的内容通常是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这同时也是受众经常评论的内容,因此文字结合动态感觉的微博内容更具传播力。[4]

用户对微博新闻可信性的分析。微博改变了很多人的互联网习惯,过去很多人上网首站是新闻。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进行调查后发现,在使用微博之后,网民上网第一站首先登录微博的比例达到将近20%,直逼即时通信工具和电子邮件的首选地位。

调查还发现,七成以上微博用户有意愿将微博作为获取新闻的重要平台,微博的媒体效应在进一步凸显。更值得关注的是,有六成左右用户明确表示微博上人们发布的消息可以相信,其中50.7%的用户表示可以相信,10.5%的用户表示非常相信。[5]

(二)用户心理需求分析

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查,用户使用微博的内驱力是新奇感,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是“关注自我”与“分享/求新”。另外,个人微博仍然是主流,朋友、同事、名人及人气王的个人微博是关注焦点,也获得了较高的信任度。品牌/媒体微博方兴未艾,目前的关注度虽然还不高,但具有继续发展的空间。[4]

结合这些关于微博和微博用户的调查报告及其他相关论文的阐释,用户使用微博的心理需求主要有:新奇感、名人效应、求同心理、窥私心理、追求时尚、自我展示、平等参与、获取信息、“共享”需求、情感交流、“个性化”的满足、缓解焦虑、娱乐放松等。

社会中每个公民都拥有自我表达的欲望和权利,都需要展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那么多机会让每个人崭露头角,当人们的表达诉求“受阻”或“受限”时,微博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博主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装饰主页,记录随时可能发生的一些想法、思考或灵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博友,转发一些精辟语录,评论时事及言论,还可以上传各种照片、视频等等,不管是关注、转发还是评论都是自己立场、观点和态度的表明,这无疑满足了人们充当生活主角的愿望。

四、微博舆论监督功能的正负效应

微博具有核裂变的传播效果,因此它在舆论监督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微博注册用户的粉丝数量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其传播信息的范围,一条信息如果经过不断地转发,该信息就会产生核裂变似的传播效果。在微博平台上,信息密集化、反馈多元化、关注扩大化,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使某一信息飞快地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响。

中国互联网上许多焦点社会新闻事件都和微博这种自媒体平台展开了密切互动,以至于这些案例大多都在微博上得到了体现。因此,微博通过用户与粉丝的互动关系,通过不同用户之间的沟通联系整合成为强大的舆论力量,能够与传统媒体的力量抗衡。但是,微博的舆论监督也有其正负功能。

首先,微博可以提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弥补传统媒体的时效性问题和失语问题。一些传统媒体借助微博之力逐步建立自身影响力,深化用户群认知,并进一步优化群体口碑。微博使用的便捷及其发布信息的优势,弥补了传统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存在的时效性问题和失语问题,微博的快速反应把人们带到了一个即时新闻的世界里。

其次,微博可能成为谣言制造器和泄愤场所。近年来,由于谣言的散发,微博辟谣已成为热门话题,一些民间“辟谣联盟”吸引了众多关注。新浪于2010年11月组建了辟谣小组,开通辟谣账号,进行官方辟谣活动。另外,微博信息中也不乏情绪发泄之词,使微博情绪化色彩加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微博舆论的价值。但是,这些情绪化的言辞反映的是微博之外存在的社会体制障碍等问题,是政府和企业组织发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利于及时疏导和解决问题。微博是快节奏、碎片化时代的产物。它像快餐,你可以批评它是“垃圾食品”,但在信息比我们还快的时代,微博比信息更快。它虽有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但它稳定的质量和色香味俱全的观感让人难以舍弃。由此可见,微博既是推手,又是快刀和利剑。而且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传递着信息,又制造着谣言;它弘扬着正义,又造就着混乱。

五、微博——公民舆论的社会空间+舆论精英的博弈

法国哲学家福柯曾提出,在传统社会,“全景监狱”是管理者通过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来实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社会治理方式,而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共景监狱”[6]。这种“共景监狱”是一种“围观结构”,即众人对管理者个体展开的凝视。由于传播的技术革命,管理者与公民之间的信息分配比较对称,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优势大为减弱。如今,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个自媒体,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特别是在接二连三的突发和热点事件中,每个有凭有据的微博都能获得数以万计的转发。因此,“围观”正在改变中国。

由于微博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优势,使它成为人们参与舆论监督的一个直接、便捷、快速的平台,为构建公民舆论的社会空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微博在如今的“围观”社会结构中,已日益成为公民舆论的社会空间。但对微博的舆论监督和社会作用也需冷静思考,不可过于高估。微博的发展比较快,但并不是那么“火”;微博功能很强大,但不是那么“能”;微博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大,但并不是那么“神”。微博舆论监督的效果同舆论精英之间的博弈息息相关。虽然微博上存在口碑效应与名人效应,一些活跃群体或人气明星的微博往往更多地受到关注和跟进,但微博上没有固定不变的舆论领袖。某些舆论领袖在针对这个领域问题所发表的言论也许颇具说服力,但不一定在针对其他领域问题上具有同样的说服力。因此,对于某一事件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舆论精英之间的博弈。在这个博弈过程中,要相信人民有足够的智慧、有宽广的胸怀。另外,能够制造话题以及具有冲击力的音画内容有助于微博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支越,唐诗,钱一彬.基于微博平台的青年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机制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18.

[2]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ws.shangdu.com/beijing/20110720/524_375718.shtml.

[3]梁婷.140个字改变生活[N].深圳特区报,2011-01-26.

[4]微博——正在加速的公众风潮[EB/OL],资料来源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官方网站,http://www.sinomonitor.com/viewgd.asp?ClassID=8&id=1224&oLG=0.

[5]调查显示:六成用户相信微博新闻[N].重庆晚报数字报,2011-01-17.

[6]喻国明.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J].人民论坛,2009(16)

微博的特性及其舆论监督功能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