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开题报告的综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在当代,判例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但在司法实践中,判例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对判例法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当代法制建设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而中国古代法律具有鲜明的判例法传统。在这种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判例存在的原因、条件及价值,进而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并从判例法角度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选题研究现状
我国法律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讨论与研究是多角度的,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国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发展演变情况;判例与制定法的关系;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总体上看,学术界就该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论着较少,往往是在论述其他相关问题时间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体朝代中判例的论着比较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论着比较少;虽然对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释,但切入点比较陈旧,原因分析比较肤浅;研究方法多拘泥于历史分析法,缺乏将中国古代的判例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进行比较性研究的成果;关于古代判例法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也缺乏辩证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一、基本思路
笔者将依据古籍资料,从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判例入手,阐述其发展历程,分析出其存在原因,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价值,进而总结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征。而后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二、论文框架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文写作:
第一部分分析我国古代法律中所判例的演变过程和存在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部分总结我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表现;
第四部分阐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传统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研究方式
本文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从制度层面着手,介绍我国古代法律中的判例,而后理性分析其存在原因,并深入阐述其地位与作用,在前文基础上,归纳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特征,最后,结合现实,阐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研究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演变的规律,总结出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比较分析法。将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例与律进行比较,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例与普通法系中的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更清晰展示中国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特征。
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浅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
一、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判例
(一)中国古代法律中判例的发展历程
从奴隶社会的法制入手,并从封建社会各朝代中撷取代表性法律形式,梳理出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演变情况,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原因
关于历史的论文范文
反思历史 辩护历史
关键词: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影坛领军人物 为历史辩护
摘 要:《烈日灼人》是一部反思历史的优秀电影作品,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的社会。
在当今俄罗斯电影界,首屈一指的领军人物应该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他不仅集演员、导演、编剧于一身,而且还创建了“3T”电影公司,拍摄了不少优秀影片,并连任俄罗斯电影协会主席之职,特别是他执导的几部影片几乎囊括了威尼斯、戛纳、奥斯卡等重要电影节的大奖,对复苏和振兴俄罗斯电影起到了推动作用,成为俄罗斯电影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被誉为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1945年出生于莫斯科享有盛誉的艺术之家。父亲谢尔盖・米哈尔科夫(1913―2009)是著名诗人、儿童作家、剧作家,是三次苏俄国歌的词作者,几代俄国人都是读着他的诗、看着他的剧成长起来的,母亲也是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是19世纪赫赫有名的画家苏里科夫,而他的兄长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则是闻名世界影坛的导演,曾在美国好莱坞拍片多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生长在这样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中学时代就主演了影片《漫步莫斯科》,后来他进入莫斯科史楚金戏剧学校学习,在从事表演的同时,又进入国家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师从著名导演罗姆,1970年,他拍摄了毕业作品《战后平静的一天》,从此,他走上了辉煌的导演艺术之路。
1974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我中有敌,敌中有我》。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红军肃反人员与匪徒斗争的故事,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1976年,他导演了第二部影片《爱情的奴隶》,讲述的是国内战争时期俄罗斯电影人的爱情故事。第二年,他又执导了根据契诃夫作品改编的影片《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曾在我国放映过),该片荣获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金贝壳奖。从1979年起,他又连续导演了故事片《五个晚上》(1970)、《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80)、《亲戚》(1982)、《没有证人》(1983)、《黑眼睛》(1987)等。
在做导演的同时,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多次在自己执导的影片和其他导演创作的影片中出演了主要角色,如《西伯利亚颂》《两个人的火车站》《驿站长》《残酷的罗曼史》等,他的出色表演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84年尼基塔・米哈乐科夫获得了“俄罗斯人民演员”的荣誉称号。
苏联解体前后,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也曾在国外拍片。1991年,他曾在我国内蒙地区历时半年拍摄了表现蒙古人民生活的影片《乌尔加》(又译为《套马杆》、《蒙古精神》),他以浓郁饱满的风俗人情和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欧洲电影最佳影片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十余项大奖,这是自苏联时期1962年以《伊万的童年》获“金狮奖”之后,相隔三十年之久,俄罗斯电影再获此殊荣。
1994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完成了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的又一部重要影片《烈日灼人》,该片与张艺谋的《活着》一同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1996年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从而米哈尔科夫被推上了电影事业的顶峰,特别是这一成就对当时因苏联解体后电影事业陷入低谷而无力振兴起到了催化剂作用,大大推动了俄罗斯电影事业的发展。1999年初,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又推出了宏伟巨片《西伯利亚理发师》,联合美、法、意大利、捷克等多国摄制,耗费4600万美金,是苏俄电影史上规模空前的大片,首映式设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应邀出席的有国家领导、社会名流、文化精英、各国记者,这种气派与规模在俄国国内尚属首次。
《西伯利亚理发师》讲述了一个19世纪末发生在俄罗斯的跨国爱情故事,影片以宏伟的气势再现了俄罗斯帝国的辉煌,展示了俄罗斯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幽默有趣的场面调度、丰富动人的画面造型,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而影片的面世以及它引发的长时间的争论也成为俄罗斯社会及文化界在当年最为重要的事件。该片2009年在我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映过,同样获得好评。
进入新世纪,在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米哈尔科夫执导的影片《12》又夺取了特别荣誉奖,这是他第二次捧回了金狮杯。影片《12》借助1957年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拍摄的《12怒汉》的框架结构,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苏联解体后面临民族矛盾的俄罗斯现实之创痛,深刻地反映出俄罗斯当今的社会问题。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车臣少年被指控杀害其养父――一个俄罗斯军官,铁证如山,十二名陪审员在审议中最初只有一人反对,而十一人都同意定罪。但与原美国影片不同的是,这十二个人通过自身各个不同的故事和经历展现了人类对真理、真相和人道的责任。导演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向世人展现了自我反省的能力。
在俄罗斯人民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前夕,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历经四年精心打造的影片《烈日灼人2》在俄罗斯全国上映了,该片延续了十五年前拍摄的《烈日灼人》的内容,主要人物还是原影片中的人物,故事也有连续性,但米哈尔科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一部全新的故事。而且这部《烈日灼人2》又分为两部:第一部为《面临灾难》,第二部为《支柱》。
影片《烈日灼人》(1994年)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继苏俄影片《战争与和平》(1969年)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1年)之后第三次获得奥斯卡外语片最佳影片大奖的,也是他在国外拍片多年回国之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他回国后,看到的是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动荡不安、思想混乱、经济衰退,尤其是他心爱的电影事业陷入低谷,电影厂纷纷倒闭,电影人才流失,过去全国一年要拍几百部影片,而现在只有十多部,而且这些影片充满了谩骂、歪曲、指责,他所熟悉的一些导演所拍摄的影片也与从前截然相反,过去影片中的红军是好人,白军是坏人,而今天白军成了好人,红军却是坏人。米哈尔科夫为了回应现实,他要为那个时代辩护,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辩护,于是米哈尔科夫以自己的理念拍摄了这部《烈日灼人》。
影片以20世纪3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红军师长柯托夫一家在莫斯科郊外别墅生活一天中发生的故事。电影情节并不复杂,但编导在影片中与众不同的是塑造了一个忠于革命、身经百战的红军指挥员柯托夫的真实形象,他参加过十月革命和艰苦的国内战争,他战功卓绝,为人正直,体恤老百姓的疾苦,却被一个他曾招降了的白军军官污蔑为英德收买的间谍。这一天,这个曾是白军军官的米佳带着指令前来密捕柯托夫,而柯托夫的妻子又曾是米佳的初恋女友。巧妙的情节构成了影片的冲突。柯托夫曾与斯大林共过事,但也无济于事,柯托夫终于还是被带走了,电影在柯托夫凄凉的反抗与哭泣中结束了,但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思索。
当然,影片《烈日灼人》的突出之处不仅仅是它那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含象征意义的细节更让人拍案叫绝,譬如,故事发生在航空节,天空飘着喜庆的气球,而气球下悬挂着斯大林的巨幅画像,编导使用特写镜头让巨幅画像占满天空,而斯大林的巨大面孔却在阳光照射下变得具有讽喻的扭曲,让人感到恐惧,这正是编导点击影片主题的象征意义。更有一个细节值得深思,编导在影片中安排了一个驾驶卡车的司机,他拿着一个模糊不清的地址,从影片开始到故事结束逢人便问要去找的这个地方,这似乎与影片故事及主人公毫无关系,也只有到了影片结尾处,柯托夫欲告知司机时却被契卡(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人员暴打一顿,契卡人员为了灭口,将这一司机杀害,此时,这一情节才与主人公有所联系,观众恍然明白了,苏联几十年来总在漫无目的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总在原地踏步,结果还是断送了自己,这种隐喻不是很明显的吗!
编导在影片中不仅注重画面的优美结构,如同19世纪的俄罗斯田园的优美画卷,而且突出了人物的内心描写,尤其通过演员的细微形体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烈日灼人》确是一部感人的影片,也是一部真实的反思历史的影片。而编导精心打造了四年的《烈日灼人2》的第一部《面对灾难》却是另一番情况。该片在2010年4月底全俄公映后,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从众多报纸和网上反映来看,多数观众认为是失败之作。尽管影片的战争场面浩大宏伟,故事情节也较曲折,而且动用了众多当代大牌明星并耗费了5500万美金,从而创造了空前的拍片投资纪录,但很多细节不符合历史真实,有的情节甚至歪曲了神圣的卫国战争,让人难以容忍,因此上座率受到了极大影响,目前也只公映了第一部,评析影片留待以后吧。
作者简介:张焰,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历史论文开题报告格式的评论条评论